摘要:“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是中學語文考試的作文要求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時過境遷,這已經成為常態。本文主要對其存在原因給出觀點并加以論證。
關鍵詞:詩歌 文體 淺論
在中學語文考試的作文要求中,經常會出現“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這幾個字,我以為,在中學里不教詩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即現代新詩的不成熟、學生時間及精力的投擲、容易寫成“套式”、現代詩的審美差異和現代新詩的受眾較小。
一、現代新詩的不成熟
從1919年5月4日起,現代詩,或者說是現代新詩便在中國文學領域上有了一席之地。受國外詩歌運動和我國先鋒詩人們的影響,中國的現代詩歌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就中國現代詩的歷史而言,相比起外國詩歌來說,確實較短,但經過幾十年來的蓬勃發展,現代詩在中國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下,現代詩在中國開始體現出不穩定性特征,這種不穩定性(就表達技巧和表達方式而言)造成了閱卷老師的閱卷困難,教師很難有統一的評分標準,所以,在中學作文寫作中,現代詩只好被拒之門外。
二、學生時間以及精力的投擲
較大多數中學生而言,學習是當下最為主要的任務,這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時間以及精力去閱讀詩歌,鉆研詩歌——而詩歌卻需要以強大的閱讀來培養一位詩人的語感。現代詩歌,乃至整個文學所要表達的,大抵是作者對于整個世界和生活的理解,這就要求中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生活,并在詩歌中寫出這種“痛感”。在現代詩歌的寫作中,天才或許有,但是真的不多,有人不通過閱讀也能寫出很好的詩,但那畢竟是極少數,詩歌寫作對于絕大多數中學生而言,或許僅僅是一種愛好,但要更進一步,就意味著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的投擲。文學不是三日五日之功,詩歌更是如此,當一首優秀的詩歌從一位詩人的身體里走出,有時需要幾十分鐘、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不可否認的是,詩人必須要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去邂逅這首詩,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詩歌寫作就是一個詩人本身與這首詩進行溝通的過程。但就大多數中學生來說,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擲其中,這造成了現代詩歌很難進入中學生中及中學作文體系。
三、容易寫成“套式”
大多數中學生對于現代詩歌的接觸,或許僅僅局限于《再別康橋》《雨巷》等詩,了解得多一些的可能會知道海子、顧城、舒婷、北島等詩人,又或多或少能夠背出他們的幾句經典詩,但是也就僅此而已。能把詩歌從涉獵上升至愛好層面的中學生實在少之又少,能每周甚至每月花一點時間寫詩練筆的就更少了。很多中學生一下筆往往就是“徐志摩體”“席慕容體”,追求押韻,形成了一種“套式”,但就現代詩而言,尤其是中國的現代詩來說,現在早已不是上個世紀,先鋒派詩人對詩歌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先鋒”二字意味著創新,而當下中學生的詩歌寫作,正是缺乏這種創新精神。“創新”意味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探索,新一代詩人不能完全承襲前人的成果,生搬硬套,他們必須進行大膽的創新,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體驗生活,只有這樣,中國的現代詩歌才會長盛不衰。
四、現代詩的審美差異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話不假,尤其在面對一首詩時,讀者會由于詩歌觀念的不同而對一首詩產生審美差異。例如,有人認為一首優秀的詩應該以意境來吸引讀者,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該以給讀者內心強烈的沖擊來取勝。這并不能說哪種觀念更好,因為個人有個人詩歌觀念上的差異,而這些觀念上的差異也同時存在于中學語文教師中,這給學生作文評分造成極大的困難。當下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觸到的往往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朦朧詩和抒情詩,而朦朧詩和抒情詩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當下的詩歌并不能用上世紀的標準去評價,如果將現代詩歌納入到作文體系中來,這也就意味著中學語文教師需要閱讀大量當下的詩歌來豐富自身閱讀量,同時更新詩歌審美觀念,以滿足學生在作文中用現代詩歌作為應用文體的需求。
五、現代詩的受眾較小
中學語文考試以選拔應用型人才為目的,而現代詩歌無論從作者還是從受眾來說,相較散文、小說而言,其讀者和作者都較少,在中學生這個特殊的受眾中,詩歌被削弱的現象開始變得尤為突出。在日常閱讀之中,中學生主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很少有中學生會選擇去閱讀現代詩歌。與此同時,大多數學校的閱覽室中專業詩歌的純文學性期刊較少,詩歌讀本、詩集更是少之又少。這些原因造成了現代詩歌在中學生中的受眾面很窄,這也是中學語文考試的文體中現代詩歌未被納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詩已近百年,其作為文體中的一種,正以其語言的有效性在文學領域中占據著更大的位置,但進入中學作文寫作中是否恰當,還需要我們耐心地等時間的洗滌和未來教育體制的發展來給出答案。
參考文獻:
[1]譚德晶.文學研究叢書[A].現代詩歌理論與技巧[C].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琛,長沙大學附屬中學。指導教師:李樂春)(責任編輯 田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