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實踐流動文化服務工作這個概念出發,闡述了流動文化服務的基本形成、發展目標和基本辦法。從漁農村偏遠小島文化資源相對匱乏、文化活動難等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實際有效創新機制的辦法,用流動文化服務的方式,確實保障漁農村群眾享受文化的基本權益。
關鍵詞:漁農村 流動文化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途徑。不斷改進文化服務方式,積極開展流動文化服務,能有效地擴大文化受益范圍、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消除覆蓋盲區、推動管理創新,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權益。
近年來,浙江省岱山縣根據海島縣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村落分布、社會經濟、人員構成等情況,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重點打造了“流動好聲音”“流動好舞臺”“流動好電影”“流動好圖書”四個板塊構成的文化惠民舉措。經過連續八年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工作理念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日益多樣,文化內涵全面提升,惠及百姓更加廣泛,“流動文化進基層”典型經驗入編《浙江省公共文化建設先進典型經驗匯編》,其具體做法和經驗值得推廣和探究。
2008年6月,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2008-2012)》,為全省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同年又部署開展了“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如何服務群眾、改善民生成為岱山縣文化工作決策者的當務之急。岱山縣地處海島,島嶼多、地方偏、交通不便,偏遠小島的居民文化生活貧乏;隨著臨港工業的發展,大量外來務工者涌入,他們聚居在城鄉結合部,文化設施少,文化生活枯燥,要解決這些人群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便利性,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最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辦法之一就是實施“流動文化進基層”活動。
一、活動亮點
在縣文化館專門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務部”,對全縣符合條件業余團隊的統一審核,統一發放音響器材,為基層團隊日常活動提供了便利。2012年投入40萬元,精心設計了7套流動K歌車,該車按照務實管用的原則設計,集合了整套演唱設備,在海島地區的大街小巷、鄉村漁港使用方便。贈送給全縣7個鄉鎮文化站以后,在偏僻漁村、古鎮弄堂、社區(村)廣場、船舶企業等地進一步掀起了島城全民K歌熱,僅當年夏季流動K歌車前后共舉辦209場“流動好聲音”,演唱群眾3000余人,吸引觀眾40000余人次,擴大了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真正讓草根聲音接力傳遞,匯集更多的發展正能量。
在“流動好器材”的帶動下,“流動好電影”“流動好圖書”“流動好舞臺”系列流動文化送基層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全縣6個流動電影放映隊,每年免費為企業、外來人員、邊遠海島放電影1200余場。全縣建立圖書流通站(點)66個,流通圖書88130冊,贈送圖書42550冊,價值約50余萬元。把舞臺搭進偏僻漁農村、企業、軍營,發揮當地文藝愛好者特長,文化部門轉變職能,由過去的 “我上臺你鼓掌”,變為“你表演我搭臺”;漁農民由原先的被動型享受文化,變主動型參與文化,促進基層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二、社會效益
(一)流動文化進基層活動作為一種新型、便捷的文化服務手段,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家門口的舞臺”“家門口的書房”和“家門口的電影院”,使老百姓“天天有活動”“天天把歌唱”“天天有書看”“天天樂淘淘”,切實解決了海島群眾“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等問題,滿足了他們文化娛樂的要求。
(二)通過音響器材贈送,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各類文藝團隊蓬勃發展壯大,目前全縣有各種文藝團隊200余支,參與群眾五千多人。特別是廣場舞隊,每天晚上廣場、公園、院落,只要是稍微空曠的場地,到處都活躍著廣場舞愛好者的身影,成為全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推動城鄉文化交流,縮小城鄉文化差別。流動文化服務系列活動,將城鎮社區的文化藝術產品、文化藝術活動輸送到農村社區,有效延伸了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的服務功能,擴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也促進了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三、發展思路
創新文化惠民服務的理念和模式,要結合當地實際,做好摸底調研,讓群眾對文化充滿親切感和信任感,引導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創造公共文化,激發基層的文化自信和自覺。
首先要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方法手段創新,不斷推動文化工作與時俱進、健康發展。
其次,要善于發掘鄉土文化人才,激發漁農村內生文化繁榮。鄉土人才是“草根文化”的領頭人或發起者,是海島漁村開展文化活動的骨干。因此,要十分注重對漁農村鄉土文化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在漁農村文藝人才的培養上要“走下去”。
(作者簡介:王勇,男,浙江省岱山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群文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藝創作和行政管理)(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