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嘉偉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圖/劉富國In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performance, music, vocal music, gongs & drums, makeup, masks, and the like, the Peking opera stage art has formed a set of regular and normalized formulas which are inter-conditioned and complementary through the long-term stage practice of numerous performers.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當代世界文化中,中國傳統戲劇已經成為識別中華民族個性的最顯著的標志,也成為認識中華民族悠久傳統的最顯著的表征。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傳統藝術面臨著“無人問津”和“后繼無人”的尷尬境遇。于是,從保護和傳承的角度,發始于2006年的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京劇、柳子戲、柳琴戲、五音戲、茂腔、道情戲共六項傳統戲劇赫然入列,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
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評定,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日漸充實,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初衷在十多年的努力中得到較好實現。當我們重新回望這些入列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戲劇項目的齊魯瑰寶,依然被這精湛的民間藝術、敬業的傳承人以及樂于其中的大眾深深感動:地方小戲業已今非昔比——它們有的在當地成立了劇團和文化館;有的走進校園、寫入教科書、成立文化日,成為一方文化標志;有的培養大量優秀人才,走出國門,登上了世界舞臺……
產名錄,張金蘭也入選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看戲不見張金蘭,白花兩毛五分錢”,這句順口溜,在魯南蘇北的戲迷中流傳了幾十年。張金蘭,是柳琴戲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06年,柳琴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京劇《大羽華裳》作為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與2006年與觀眾亮相。作為國內首部原創性中國古典戲曲服飾意象藝術大型展演,顯示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圖/劉富國As a key subject of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in Shandong, the Peking opera China's Grand Phoenix Opera made its public appearance in 2006. As the first original large-scale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 for Chinese classical opera costume image art in China, it shows the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nd extensive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of China.
說起柳琴戲,不能繞開拉魂腔。
拉魂腔是流行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地方戲曲劇種,以優美動聽的曲調、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受到人們的推崇與喜愛。其流行程度可以從當地盛行的順口溜中略見一斑:“拉魂腔一來,大閨女跑掉鞋;拉魂腔一走,閃倒了十九”“為聽拉魂腔,多跑十里也不枉;為聽拉魂腔,錯抱枕頭去南莊”……這些平實、風趣的語言,正反映出人們對這一鄉土劇種的深厚感情。拉魂腔在流傳過程中,由于風土人情、語言環境的差異,在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形成了3大分支劇種。1953年,流傳于山東的拉魂腔,依其所用伴奏樂器柳葉琴(彈撥樂器)而定名為柳琴戲。
多年來,柳琴戲一直活躍在魯南大地上。從最初的《小二黑結婚》到風靡一時的《十五貫》《雙玉蟬》《姊妹易嫁》,再到現代的《墨子救宋》等,共創作了數百場劇目。柳琴戲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帶著魯南地區濃厚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正是柳琴戲的泥土芳香,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和人士為之畢生追求,并使之不斷完善。
從拉魂腔到柳琴戲、從民間小戲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已經成為流傳地區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其他姊妹劇種的特點,從而形成了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劇種,在新時期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莫言在小說《檀香刑》的后記中談到,在他二十年前剛剛走上寫作道路的時候,就有兩種聲音像兩只迷人的狐貍一樣糾纏著他——
“第一種聲音節奏分明,鏗鏗鏘鏘,充滿了力量,有黑與藍混合在一起的嚴肅的顏色,有鋼鐵般的重量,有冰涼的溫度,這就是火車的聲音,這就是那在古老的膠濟鐵路上奔馳了一百年的火車的聲音。”

○五音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圖/吳思強The Wuyin opera is famous for its fair-sounding voices, vivid and witty language, as well as simple yet fine performance, with strong local features.
“第二種聲音就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茂腔)。這個小戲唱腔悲涼,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簡直就是受壓迫的婦女的泣血哭訴。高密東北鄉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夠哼唱貓腔,那婉轉凄切的旋律,幾乎可以說是通過遺傳而不是通過學習讓一輩輩的高密東北鄉人掌握的。”
如今,膠濟鐵路上依然火車疾馳,而那種流傳在鄉間的凄婉旋律在歷經熱鬧和低谷后也在慢慢積蓄著自己的力量。
十年前已經退休的夏美華,仍堅持在高密茂腔劇團和詠梅戲曲文化傳承中心參加演出、排練及茂腔傳承工作。夏美華是茂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對從事茂腔藝術的夏美華來說,是四十年如一日早已習以為常的。剛學戲的時候,每天5點就起床吊嗓子,還不能在院里喊,怕擾了別人睡覺,走到河邊或者小公園里,喊一個小時,吃完飯后再加上樂隊吊嗓子,之后再練武。有時候戲要演到晚上八九點鐘,結束后還得再練一個小時才能休息。做不好還有懲罰,戒尺就直接往手上打。夏美華經常在早上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睡在地上,“晚上翻身掉下床,一點都不知道,累的。”
如此刻苦的習練,自然收獲了扎實的基本功和獨具風格的老旦唱腔功力。在繼承張(啟榮)派唱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嗓音寬廣、洪亮,咬字清晰的演唱特點,夏美華逐漸形成了自己唱腔圓潤甜美、剛柔相濟、表演樸實細膩而大氣的藝術風格,在茂腔現有流派中獨樹一幟,成為業內人士及廣大觀眾心目中公認的張派老旦風格——從現代戲《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到傳統戲《對花槍》中的姜桂芝,她主演了《尋兒記》《楊八姐游春》《盼兒記》《南京殿》等幾十臺大戲,所扮角色性格迥異,將一個個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立于舞臺之上。其中,主演的傳統戲《楊八姐游春》《尋兒記》等都是每到一個演出點的“打炮戲”,深受觀眾好評。
在從藝的這些年里,高密大大小小的村莊夏美華都去唱過戲,有過萬人空巷的盛況,也有過臺上人比臺下人多的辛酸。
對于夏美華來說,最讓她欣慰的就是得到觀眾的認可,她在舞臺上多為老旦。劇團黨委書記史煒說,“夏老師把老旦唱絕了,很多人都沖著她來聽戲。”她所領銜的《楊八姐游春》現在為劇團的“看家戲”,基本上場場必點,場場必演。
如今,夏美華并不擔心茂腔傳承不下去,現在高密市大大小小的茂腔隊伍有上百支,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也有是村里愛好者自組隊伍的。她自己也在指導著周邊10余個業余茂腔劇團排練,還先后培養了孫秀芝、李玉芳等10多個茂腔老旦、青衣傳人。
“三天不吃飯,也得把鮮櫻桃的戲來看”“聽說周姑子戲進了莊,忘了喝飯湯”……至今,在淄博、章丘、濟南一帶,民間仍然流傳著不少俚謠,足以見得“五音泰斗”鄧洪山(鮮櫻桃)的獨特藝術魅力。
五音戲是全國珍稀的獨有劇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亦是先輩留下的不可再生的藝術瑰寶。作為五音戲的創始人,鄧洪山(鮮櫻桃)的傳奇一生,濃縮了舊中國名伶藝人和新中國人民藝術家的酸甜苦辣和悲辛榮辱。
2017年12月中旬,備受關注的鮮櫻桃紀念館在淄博市五音戲劇院正式揭牌開館,這也是山東省首家近現代戲曲人物專題紀念館。
“鮮櫻桃戲比天大的理想信念和勇于創新的高貴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在揭牌開館儀式上,淄博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周茂松的一番話,道出了籌建鮮櫻桃紀念館的重要意義。
彰顯前賢,昭示來者。若要了解五音戲,鮮櫻桃紀念館是不可不去的地方。進門處赫然可見一方仿古設計戲臺,也是院內平常進行小型演出的舞臺。展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鮮櫻桃先生晚年讀書的巨幅照片。照片前面的條案上,放置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留聲機以及鮮櫻桃紀念館的“鎮館之寶”——1935年鮮櫻桃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的第一張五音戲黑膠木唱片《王小趕腳》。婉轉纏綿的絲竹聲中,80多年前的風云歲月,在眼前一一浮現。
沿著“一代宗師 五音泰斗”“德藝雙馨 藝播四海”“桃李滿園 梅開三度”“五音菁華 光輝歷程”的脈絡,借著實物以及配有視頻、圖片、文字等,再現了“鮮櫻桃”鄧洪山先生的生平事跡、藝術成就、深遠影響以及由他創建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60多年來的輝煌歷程。
據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馬光舜介紹,以“山東省首家近現代戲曲人物專題紀念館”身份驚艷亮相的鮮櫻桃紀念館,致力于銘記五音戲發展的時代歷程,彰顯鄧洪山先生等老一輩五音戲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與進取精神,是保護、傳承、發展五音戲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而鮮櫻桃紀念館的建立,也引發了業內對保護、傳承、發展五音戲這一傳統地方劇種的關注。
五音戲屬于“肘鼓子”聲腔系統,地方特色濃郁,在齊魯大地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但同大多數珍稀瀕危劇種一樣,五音戲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危機。在此背景下,如何對珍稀瀕危劇種進行保護與傳承,成為基層戲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為保護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促進地方戲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淄博市加強對五音戲等地方戲的挖掘、保護和整理,創新非遺保護與傳承模式,全方位推動五音戲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業五音戲表演院團,更是肩負著保護、傳承、發展五音戲的歷史重任。

○柳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藝術的優點,并與流行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著密切聯系,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圖/夏曉民The Liuqin opera absorbed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sister arts in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Besides,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prevalent region,thereby, becoming the carrier of a regional culture.
“過去說起保護和傳承五音戲,業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打磨藝術精品,進行惠民演出。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僅有此途徑,顯然是不夠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馬光舜表示,保護與傳承五音戲,不能僅僅局限在小部分戲曲愛好者身上,要擴大受眾面,讓更多人接觸、了解、喜愛五音戲。
鮮櫻桃紀念館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而奠基落成。除了紀念館,經過多年實踐,淄博市五音戲劇院還逐步探索形成了“精品創作”“理論研究”“跨界融合”“傳承普及”“非遺資料數字化”五位一體的五音戲保護傳承發展體系,創造性地解決了五音戲精品力作不多、理論研究薄弱、傳承手段單一、歷史資料散亂、受眾人群萎縮等問題。
事實證明,五位一體的五音戲保護傳承發展體系的實踐效果是顯著的。多部精品劇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文華優秀劇目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而讓五音戲走進校園、拍攝微電影、出版音像和圖書等種種形式,都為五音戲的廣泛而深入的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
五音戲多維發展效應初顯,不僅為珍稀瀕危劇種傳承發展開創了新的路子,同時也使劇院增強了活力。一批青年戲曲人才脫穎而出,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得以傳承,一批新創作的精品力作立于舞臺,一批中小學生成為五音戲的愛好者和傳播者——五音戲的社會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山東省青島、濰坊、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
茂腔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后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柳子戲——
柳子戲是流行于以山東濟寧、菏澤、泰安、江蘇徐州為中心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個縣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有“糠窩窩”、“百調子”、“吹腔”之稱呼,是中國傳統戲曲古老聲腔之一。中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柳琴戲——
柳琴戲,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在沒有被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它形成于清代中葉以后,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鏈接:
道情戲——
道情是中國傳統曲藝品種的一個類別。淵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太康道情、洪洞道情、陜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五音戲——
五音戲源于山東省濟南東部地區,傳于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由于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后由于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的戲曲團體承續下來,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
編輯/欒小惠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ultur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 has become not only the most significant symbol identifying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he most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on for understanding its long tradition.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these traditional arts suffered from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s of “being unheeded” and “having no successor”.
More than a decade has passed. Now,the Fifth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assessed, and the lists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nriche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realized through over a decade of efforts.Looking back on these Qilu gems of traditional dram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can still be deeply moved by these exquisite folk arts, the dedicated inheritors and the masses fi nding pleasure therein. The local operas have changed.Some established local troupes and cultural centers; some entered schools to be recorded in textbooks, established Culture Days and became cultural symbols in some areas; some cultivated a lot of excellent talents, went abroad, and stepped onto the world 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