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宇
春節前,各地集市上各式各樣的年畫鋪擺開來,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年畫透著吉祥,過年了買張年畫貼在室內的墻上,顯得喜氣、更透著祥和,仿佛用年畫裝點一下房子,就有了過年的氣氛,可以讓人暫時忘卻煩惱,過年就會有個好心情。
談起年畫,就不得不提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以及高密撲灰年畫。2006年,中國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這兩種年畫入選,也成為山東首批入選民間美術類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向公眾展示木板年畫的制作技術,可以更好的傳承與發揚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張仁玉Showing the craftsmanship of New Year woodcuts to the public can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 better way.
高密撲灰年畫簡稱“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山東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起初,一些民間畫工臨摹廟宇壁畫出售,因為臨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傳統民間壁畫底稿“撲粉”拓印法的基礎上形成了“撲灰”拓印法。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后在重點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
“撲粉”和“撲灰”最大的差別并不在于材料的運用,而在于“撲粉”是使用現成的粉本(即樣本),而“撲灰”則需要先對原作加以臨摹。“撲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撲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為有了臨摹這一程序,故撲灰年畫在發展過程中極善于吸收各種繪畫因素和造型風格,以適應人們的審美趣味。
2006年5月20日,高密撲灰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專業委員會在高密召開“中國山東高密撲灰年畫研討會”;2008年,高密被命名為“中國撲灰年畫之鄉”,并建立了“中國撲灰年畫保護基地”,被山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經過十幾年的保護與傳承,十幾處撲灰年畫傳習所和綜合性傳習中心得以建立,這些場所傳習器具、設施完備,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傳習方案,常年授徒10余人,并接待全國各地大學生采訪團20多個,無償為他們介紹高密撲灰年畫的歷史淵源、發展創新和獨特技法。在撲灰年畫培訓班,傳統匠人傳授傳統繪畫技藝,使高密撲灰年畫制作工藝后繼有人。
據了解,當地政府還對撲灰年畫專業村和個體專業作坊給予扶助,對有經營能力,有傳承條件的民間作坊進行重點扶持,從技術和業務上給予指導幫助,發展了一批撲灰年畫重點保護專業戶。同時建立了撲灰年畫保護名人錄,使保護工作步入規范化管理。
高密市政府命名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范祚信、聶希蔚等3個民間藝術作坊為“高密市民間藝術大師工作室”。確立了姜莊鎮甄家屯、王家城子等10個村為“撲灰年畫生產保護村”。命名年畫藝人呂蓁立、別世杰、王兆章、石建庭、王俊波、聶臣希、齊傳新等為“民間藝術生產專業戶”。對他們實行“政策上支持、經濟上扶持、業務上指導、銷售上幫助”。組織撲灰年畫傳承人參加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首屆山東傳統技藝大師作品展、中國濰坊文展會、中國(高密)紅高粱文化節等民間文化交流活動。
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濰坊楊家埠年畫,并稱為中國的三大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以來,項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每年一度的“楊家埠風箏年畫藝術節”,使得楊家埠木版年畫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可以看到這里建設的年畫博物館和年畫作坊。博物館系統展示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種類以及代表作,年畫作坊則將年畫制作過程完全展示在游客面前,讓更多游客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入選首批非遺,加強了對這項技藝的保護。”濰坊藝術館的相關工作人員這樣說道。據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入選首批非遺后,為了更好地挖掘、保護、傳承和宣傳楊家埠木版年畫,寒亭區政府成立了木版年畫研究所,收藏了珍貴古板,并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出版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家埠卷》《楊家埠孤本年畫全集》《中國濰坊清末年畫》《楊家埠年畫故事》《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等書籍,保存了珍貴的項目資料,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更方便地學習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年畫非遺傳承人。傳承人制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圖/王冰Inheritor of the New Year Woodprint of Yangjiabu. The inheritor system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inheritance,protection,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濰坊市政府非常注重對年畫藝人的扶持,積極推薦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并組織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和文化活動,寒亭區的年畫藝人應邀到美國、埃及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文化交流,極大宣傳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特別是奧運會和世博會期間,濰坊的年畫藝人參加了奧運會祥云小屋展覽活動和世博會山東周活動,為全世界游人展現了年畫藝術。另外,當地每年都開展非遺進校園、進鄉村活動,每年培訓中小學生3000余人次。結合活動,編纂了《楊家埠木版年畫普及讀本》,讓中小學生和更多的人方便了解項目。目前,寒亭區有楊家埠木版年畫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7人,區級10人,項目傳承有序。楊洛書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

○楊家埠木版年畫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圖/王冰The New Year Woodprint of Yangjiabu indirectly records the life of folk society and Chinese residence, and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此外,為了傳承該技藝,增加人們對于年畫的興趣,濰坊市寒亭區開展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生產性保護工作,設立了年畫傳習所5處,統一制作了宣傳版面介紹項目,讓游客可以親自體驗年畫的印制。在此基礎上,并給予傳承人補助,購買原材料和工具,免費收徒傳藝,這樣既傳承了技藝,同時也增加了傳承人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另外,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建檔工作,形成了系統的文字、影像資料,組織傳承人舉辦年畫免費培訓班,開展收徒傳藝活動,目前已培訓徒弟20余人。
目前,楊家埠木版年畫成為了當地文化產業的主要項目之一。當地現有年畫業戶30余家,從業人員200余人,年產年畫2億余張,銷售收入1億多元。在國家級傳承人楊洛書作坊工作的工人就達到20余人,作品深受游客喜愛。
編輯/郭蓓蓓
Speaking of New Year paintings,we have to mention the New Year Woodprint of Yangjiabu and the Charcoal New Year Painting of Gaomi.In 2006, the two were selected into the List of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handong to be included in folk fine arts items.
The Charcoal New Year Painting of Gaomi, “Charcoal New Year Painting”for short, is an ancient type of painting in China’s folk New Year paintings. It first emerged in the Chenghua period(1465-1487) of the Ming Dynasty,and prevailed in the Qing Dynasty.Seen from the existing materials,such paintings only exist in Gaomi,Shandong, and are mainly produced at over 30 villages in Xiazhuang and Jiangzhuang (town), Gaomi.
Now, the New Year Woodprint of Yangjiabu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tems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So far, there are more than 30 households and 200 persons engaged in New Year paintings, with the annual output of 200 million paintings and the annual sales revenue of more than RMB 100 million. Yang Luoshu, a national inheritor, employs over 20 workers in his workshop, and his works are popular with tour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