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瑤嬈

○濰坊國際風箏節的成功舉辦,讓濰坊風箏走向世界。圖/何延海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the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enables Weifang kites to go global.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當春回大地之時,翱翔于蒼穹的,必定會有那爭奇斗艷的濰坊風箏。距離一年一度的風箏會還有一個月,緊張而有序的籌備工作已經開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的風箏會,為濰坊風箏家喻戶曉和走出國門搭建了平臺;2006年入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風箏文化、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得到了更大力度的支持,也為其實現產業化創造了機遇。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濰坊風箏如今不僅成為一方水土引以為豪的文化符號,建成了非遺傳承基地,更讓這座有著鳶都盛名的城市成為世界風箏愛好者向往的中心之地,風箏產業也扶搖直上……濰坊風箏,成為文化與經濟聯姻的最好典范。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大詩人陸游如此稱贊濰坊風箏。
風箏,古稱“鳶”,濰坊又稱濰都、鳶都,由此得名,可見濰坊制作風箏歷史的悠久。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
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里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余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里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
說起濰坊的風箏,就不得不提起楊家埠,這里收藏著世界最大和最小的風箏,還有著聞名的風箏博物館。在這里,可以看到風箏的整個制作過程——畫圖、上色、扎架,工人們嫻熟的技藝讓人們看得嘖嘖稱奇。
現在的濰坊風箏,由于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鐘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制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濰坊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的濰坊國際風箏節,都有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風箏藝人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創制出具有代表性的風箏作品,鳶都的高空上翱翔著無數只風箏,在長長的銀線牽引下,逐風弄影,好不威風。
“這2000只‘龍’風箏是美國訂購的,要趕在月底前發貨。”山東濰坊天成飛鳶風箏有限公司的員工張菲說,她正通過公司的英文網站查收訂單、核對交付日期。
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張菲幾年前來到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村的這家風箏公司,并在阿里巴巴國際站開設了公司外文網站。據悉,其國外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僅美國一家大型超市的訂單就接近10萬只。
目前,風箏產業成為了當地文化產業的主要項目之一。據統計,當地現有風箏業戶120余家,從業人員1600余人,年產風箏1300余萬只,銷售收入1億多元。大的風箏廠有天成風箏有限公司、天祥風箏有限公司、楊家埠風箏廠、紅衛風箏廠等。天成風箏有限公司年產風箏近百萬只,是當地最大的風箏生產廠家之一,產品暢銷國內及歐美各地。
風箏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民俗旅游的大發展大繁榮。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就是依托風箏和年畫這一優秀民間藝術發展起來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區,是集民間藝術展覽、民俗文化娛樂、民俗產品交易、民俗民情旅游四大功能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被命名為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和山東省傳統工藝工作站。寒亭區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年畫風箏)”稱號。

○濰坊風箏,匠心獨具。圖/張仁玉Weifang kites show originality.
“風箏牽線,經濟唱戲”,一個小風箏在濰坊人手里不僅變成了大產業,還成了當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紙鴦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走進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仿佛置身于年畫風箏藝術的展覽館:大門上的門神年畫、村子上空“翱翔”的大金魚風箏以及各類風箏樣式的裝飾物等。而國家非遺傳承人張效東的風箏工作室,就隱匿于此。
這個僅有1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到處都是風箏精品、獎狀、證書和參賽合影。“由于空間有限,工作室的這些只是一小部分。”張效東說,他曾多次參加各級別的比賽,有國際性的,也有全國及省、市的風箏比賽,獲得的獎牌、獎杯近百枚(座)。
從小就喜歡扎風箏、放風箏的張效東,天資聰穎,一雙巧手似乎天生就與風箏有緣。
1984年,濰坊舉辦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張效東扎制了一只“春燕”風箏參加比賽。也就從那場風箏會上,他結識了許多愛好風箏的朋友。此后,他們常聚在一起扎制交流和放飛比賽,這讓張效東對風箏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
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張效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固守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的風箏扎制技藝的基礎上,張效東不斷改革、創新,他固守但不保守,精心鉆研出利用齒輪的機械原理制作會動的新式風箏。
從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始,張效東成為了風箏會的鐵桿粉絲,幾乎每年一度的風箏會他都會參加,而為了這每一年的風箏會,張效東可謂絞盡腦汁,年年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新,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
在張效東看來,做風箏的手藝人,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做風箏,要求需要極大的耐性和氣性。他說,“一個龍頭要用幾百根竹篾,一只金魚風箏做半個月,這些活,心浮氣躁的做不了。”跟其他手工藝不同,風箏的最大特點是能不能飛好。風箏拿在手里一看、一放,高下立見。
與風箏相伴了幾十年,張效東將一顆“匠心”串聯起銀線,系于風箏之上,可以說,放飛的不僅是靈動的風箏,還有他的夢想——傳承風箏藝術。

○讓大眾參與風箏制作,增加人們對于風箏的興趣,有利于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圖/張仁玉Encouraging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kites and increasing their interest in kites is beneficial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風箏節不僅是風箏間“斗技”的舞臺,也成為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互相交流的平臺。圖/何延海The Kite Festival not only is a “competition” stage among kites, but also becomes a platform for exchanges among competi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談到風箏藝術的傳承,張效東說:“盡量培養孩子的興趣,爭取傳承下去。”多年來,他教授的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還有外國人,個別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辦起了大型風箏廠,促進了濰坊風箏產業的發展。現在,他經常到學校里免費教孩子們扎制風箏。
張效東堅持認為,傳統手工風箏是機器風箏永遠不能代替的。他說,“傳統風箏講究‘扎、糊、繪、放’四大技藝。當然選材必須講究,而且年限也必須相當嚴格,要選用兩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毛竹,這樣的竹子韌性強、彈性大、油性好。而這些都是機器生產所不能代替的。”
在張效東手里,傳統風箏從楊家埠走出了濰坊,走向了國際。而他自己也從一名“風箏藝人”,成了“國際一級風箏藝術大師” 、“民間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效東滿懷深情地說:“風箏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我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濰坊風箏在藍天白云下越飛越高。”
編輯/欒小惠
W eifang is praised as the“World Capital of Kites” b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and the International Kite Federation is headquartered in Weifang. At the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from April 20 to April 25 every year, the delegations from more than 30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ite industry also promotes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boom of local folk tourism. Yangjiabu Folk Art Grand View Garden is a folk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 developed in reliance upon the outstanding folk arts – kites and New Year paintings.As a national AAAA-level scenic spot integrating folk art exhibitions, folk culture & entertainment, folk product trading and folk custom tourism, it is named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Base for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Demonstration Bas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 for “Rural Memory Engineering”of Shandong and the Shandong Traditional Craft Workstation. In addition, Hanting District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Land of Chinese Folk Arts”(Kites with New Year Paintings)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