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小梅
(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遼寧 凌?!?21200)
凌海市地處北溫帶的遼西走廊東端,靠山面海,環繞錦州城區,幅員面積24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6萬畝。全市人口53.7萬,其中農村人口42.1萬。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無霜期160~180天,日照時數2700多個小時,適宜種植各種北方作物。全市農業總產值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75元,糧食總產量52.5萬噸,蔬菜總產量70萬噸,水果總產量10萬噸,是全國優糧工程重點縣之一。為貫徹執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凌海市在組織實施農民科技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4年根據 《農業部財政部關于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通知》(農科教發[2014]2號)、 《關于組織實施“遼寧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通知》(遼農[2014]282號)要求,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承辦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當年為省級項目縣。經過三年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累計培訓89個村,4450名專業農民。通過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及時答疑,科學指導,解決了稻田鹽堿危害、番茄潰瘍病、西瓜枯萎病、作物藥害等難題。

2009~2017年,全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確定了玉米、水稻、花生和保護地蔬菜四個主導產業;遴選了100名技術指導員和1000個科技示范戶;建立了10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并圍繞這幾項內容,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入戶指導、宣傳報道等工作。共培訓農業科技示范戶1000戶,輻射帶動2萬戶。
2005年以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先后安排技術人員下鄉指導900多次,組織技術培訓班120多場,培訓技術骨干、經銷人員及農民4萬余人。在提高技術人員素質的同時,形成了一支扎實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隊伍,提高了全市農民科學施肥水平。
2.1加大宣傳力度。啟動科技直通車,以快捷、方便、靈活、高效為宗旨,深入村屯、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巡回宣傳和培訓,可謂“車行萬里路,宣傳千萬戶”。被農民譽為是流動的課堂,對農業培訓工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2發放農業科技書籍和宣傳材料50余種類、5萬余份;下發科技光盤10種2000盤;免費發放滅鼠藥劑2000余公斤、防治蔬菜根結線蟲病藥劑2000余公斤,秸稈生物反應堆菌種3000公斤。
2.3以咨詢服務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培訓農業技術,熱線電話答疑500余次,編寫農業技術手機短信若干條,發送2萬余人次,張貼宣傳標語20余種、3000多條。新聞媒體宣傳農業科技培訓和播報農情信息,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和覆蓋率。
2.4趕科技大集。組織農業科技干部趕科技大集,發放科技資料,現場答疑解難,宣傳科普知識。以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做到了求實效、講實用、重實際,起到了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作用。
2.5針對凌海實際,自編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用技術》、 《蔬菜栽培與棚室管理實用技術》、 《大田農作物栽培與管理實用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實用技術》等鄉土教材4種,發行4萬冊,編輯設計了農業科技培訓掛歷,發放1500冊,具有突出的指導意義,深受歡迎。
3.1培養了一批農民致富典型。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致富典型,如安屯鄉龍王村的李興成,水稻畝產900公斤;三臺子牟屯的羅錚、大業鄉潘莊子村李凱,平均每棚效益2萬多元。他們學科技、用科技,身先示范并幫助周邊農民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充分發揮了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
3.2以示范基地建設為平臺,向廣大農民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如農業中心科技示范場安排展示項目400余項次,其中新品種418項次、新技術20項次、新產品25項次,先后接待國家、省、市、周邊地區領導及農民一萬余人次,承辦各級大型現場會、培訓會百余次,2007~2010年成功承辦了錦州市人民政府秋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現場展示周活動。使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做到了“說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引領農民干”。
3.3根據凌海市實際,確立玉米、水稻、花生和保護地蔬菜為該市的四大主導產業,圍繞四個主導產業分別確立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其中玉米產業主推品種為東單80、盛單218、沈玉21號、鄭單958、鐵南2號等。主推技術一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二是玉米簡化施肥技術,三是化學除草免中耕技術,四是玉米密植創高產技術;水稻產業主推品種為鹽豐47、遼星1號等。主推技術一是水稻大棚硬盤育苗技術,二是水
稻機插秧技術,三是配方施肥技術,四是節水灌溉技術,五是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花生產業主推品種為花育20號、白沙1016等。主推技術一是種子包衣技術,二是重茬劑應用技術,三是葉斑病防治技術;保護地蔬菜產業主推的品種有中農26、博潤、福石1號、托福6、京密1號、金日等。主推技術一是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二是節水灌溉技術,三是配方施肥技術,四是應用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
3.4通過農民科技培訓,及時答疑,科學指導,解決了稻田鹽堿危害、西瓜枯萎病、西瓜及黃瓜綠斑駁病毒病、番茄潰瘍病、花生根結線蟲病、作物藥害、水果科學套袋等難題,保證了農業生產豐產豐收。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農業生產技能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覺悟高的新型農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