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忠
(錦州市松山新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遼寧 錦州 121013)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錦州市松山新區農業科技工作者依據當地耕地地力情況、地貌類型、土壤類型、自然生態條件、耕作制度、市場需求和傳統耕作習慣等對全區農業生產概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研究,對全區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出探討性建議。
錦州市松山新區現有農用地面積11.5萬畝,其中玉米面積9萬畝,單產550kg/畝;花生面積1.4萬畝,單產190kg/畝;蔬菜0.2萬畝,單產3000kg/畝;果樹類0.9萬畝,單產1500kg/畝;種植業結構以玉米、花生為主。玉米面積穩中有降,花生品種更新較慢,平均單產量中等;蔬菜作物有一定發展,但占比重低;果樹面積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老果樹死亡較多。
近年來,松山新區提出“實施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計劃,實施土地整理、興建設施農業小區、測土配方施肥、土地承包權確權等多個項目,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我們在此基礎上規劃以下幾個生產基地:無公害玉米基地4萬畝、無公害花生基地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萬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1.5萬畝。
3.1.1突出地域優勢,完善農業規劃。立足松山新區自然條件和靠近錦州城區的地域優勢,突出郊區農業特色,把工作重點放在服務市區、服務市民上,做好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全區逐步建成玉米、花生、蔬菜、水果等特色區域。
3.1.2強化園區建設,構筑活力農業。溫室小區重點利用上級政策扶持發展高標準溫室,進一步擴大保護地蔬菜生產面積。果樹發展重點做好錦州市果樹農場和松山新區果樹農場老果樹改造。裸地菜重點完善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設備管理、配套。
3.1.3打好紅色名片,叫響“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這句名號。錦州蘋果主要是指松山新區生產的蘋果,錦州蘋果的歷史典故要從愛國資本家李善祥說起,而李善祥親手建立的生生果園就坐落在松山新區的錦州市果樹農場境內。因此我們要利用好這張紅色名片,搞好果樹生產的同時,發展觀光農業和紅色旅游業。
3.1.4構筑現代農業生產流通服務體系。適應當前市場經濟形勢,培育農民經紀人和銷售大戶,結合供銷社系統改制建立一批農業服務組織,發展農業產供銷服務。
3.1.5加強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完善農業招商引資激勵政策,進一步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引進一批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二是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各類農業小區建設。三是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鼓勵農業技術人員積極投身高效農業建設,推進全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3.2.1集約化規模經營。目前,全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81個,家庭農場4戶,種植大戶4戶。但普遍規模較小,種植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示范引領作用不突出。下一步,政府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引導種地大戶、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和外地投資商進行規范化規模經營,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提高作業效率,積極探索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新途徑,解放農村勞動力。
3.2.2抓好玉米優質高產田建設。一是針對不同年份的氣候特點,要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治病蟲害;二是在篩選試種的基礎上每年發布推薦品種;三是指導農民抓好各個時期的生產管理。要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在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關鍵環節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
3.2.3重點做好產業結構調整。一是擴大花生種植面積。目前花生價格較高,當地種植花生多年,技術成熟,因此鼓勵農民在丘陵薄地擴大花生的種植規模,技術部門要全力解決花生品種老化和重茬種植及病蟲害較多的問題。二是大力開展設施農業建設。擴大已建成的北壕村、太平村、大管村、二十里鋪村、梁家村等設施農業小區的規模,同時爭取上級財政補貼政策,在交通便利、群眾積極性高的村屯發展新建設施小區,進行設施蔬菜生產。三是積極擴大裸地菜面積,規劃引導農民在水手營子村、前甸子村、北壕村等小凌河沿岸地塊發展西甜瓜生產,利用土地整理項目設施,在梁家、裴單、鮑家、二十里鋪等村發展辣椒、大蔥、蘿卜、馬鈴薯、大白菜等蔬菜生產,建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四是扶持果樹生產,抓住錦州市果樹農場、松山新區果樹農場老果園更新改造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新樹種、新品種、新技術,建立優質水果生產基地。
3.2.4積極爭取涉農項目,穩步開展農業新技術推廣。全區上下要積極創造條件,全面做好涉農項目爭取和前期準備工作,加大溝通協調力度,爭取各個項目早日實施,同時做好在建項目的管理和后續工作。
3.2.5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開展抓好陽光工程培訓、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農業試驗示范、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等方面工作。充分利用農閑時間,下基層辦培訓班,趕科普大集,發放宣傳資料。農業生產季節組織技術人員結合田間技術指導開展面對面咨詢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