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樅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人的聽覺審美理想的感性體現。當聽覺系統接收到音樂信息時,首先會激發不同層面的器官感知覺,進而激發內心感知覺體驗。在音樂美學中,音樂的本質被認為是體現在人與音樂的審美關系中,這也讓筆者意識到,音樂是不能剝離感知與體驗而存在的。音樂在時間的維度中進行,旋律和節奏代表著變化和運動,透過音樂的音色、音調、細致地感受音樂,聲音便有了具體的形狀,厚重或纖細;而音域的寬窄,和聲的重疊造就了空間的維度。
我們對于音樂感知、審美的層次也是逐一遞進的,從物理感官到心理知覺,再到情感升華,音樂的表達內容才會完整。對于它們的關系,筆者做將在文中逐一闡述。
視唱練耳的基本學習,包括聽(聽覺對音響的分辨)、視(視覺對音樂符號的理解)、唱(嗓音對音高的模唱)三個方面,通過接收音響信息,細致地解讀音響符號,而達到準確地表達這些信息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加入審美與心理體驗的概念,會有如下體現:
在聽覺上,音高與音響是我們對樂音的基礎感知。系統地學習音樂,建立基本的音感體系,既需要表象的體現,也需要虛擬的想象。
1.獨立音響的辨別與模仿
能夠組合成為樂音的音高,必然有它規律的發聲方式,因此對音高差別的感受能力是形成音樂感的基本因素。以模唱Do MI So三音為例,首先要區別這三音獨立的音響、音高差別,其次把握這三音之間的運動規律。對此,筆者構建了一個階梯式的模擬圖:
通過對這三音的音響聽辨再結合上圖,可以模擬出它們音高的基本定位,把握音高的運動規律,這樣,我們的腦海里會對這三音的關系形成準確的印象。以“聽”形成基本印象,以“唱”校正音高感并模擬音響的運動,這就是“模唱”的基本形式,當我們發聲的頻率與音響音高的頻率基本一致時,音準的概念就形成了。
2.音響結構的感知覺
音樂的有序性不僅表現在聲音振動方面更表現在聲音組合的結構樣式方面,其中單音響即是橫向進行,復合音響即使縱向深入。
(1)結構排列
橫向:① 把獨立的音響串聯起來,使之形成了單一的運動線型;
② 再把這些音響按照一定時間節點有秩序地組合起來,按照某種周期規律劃分,音響有了運動的形狀,即產生旋律、節拍、節奏,構成音樂的基本秩序。
縱向:為了使音樂的空間更豐富立體,復合線型的展開就是音樂結構形式的必然,音程是復合音響的基礎形式,和聲則是復合音響的終極體現,復合音響的排列方式與性質的不同,都會帶給聽者不一樣的感受。
① 排列
音高之間的間距越窄,音響越實密,聲部之間越融合;而間距越寬,音響則越通透,空間感愈寬闊:
② 性質
不同的和聲的性質會造成不同的聽覺印象:音程方面,協和音程悅耳柔和,不協和音程刺耳焦灼;和弦方面,協和和弦平安祥和,不協和和弦緊張迷茫:
(2)養成方法
在培養和聲聽感覺時多以協和音程進行聽唱構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鋼琴上彈奏出一個音響,再構唱出與之呈一定音程關系的另一音響。
① 獨立音響的構唱
與開始聽辨獨立音響一樣,和聲的構唱也是從獨立音響開始,由淺入深。我們只有掌握和聲音響的基本構造與聽感覺,才能在音響運動的虛擬時空中找到明確位置。
首先,我們可以將原有音響進行模唱,明確音高定位;再次,分別在鋼琴上彈奏原有音響和需要構唱出的音響;最后,以鋼琴彈奏原有音響,根據相應音程關系向上或向下構唱出與原音響相對應的音高音響。
對每個獨立音響的音高感與構唱練習的時間盡量長一些,這樣有助于加深我們腦海中的和聲聽覺印象。
② 旋律音響的構唱
有了獨立音響的和聲聽感覺作為基礎,在構唱旋律音響時才能有效地展開。考慮到旋律進行時會有穩定與不穩定的關系過渡,所以在構唱時要更多地考慮音響進行的穩定性,因此不能僅使用單一的音程度數,且要考慮嗓音音域的承受范圍。
此例旋律音型密集,排列有序,音級之間波動較小,因此構唱音程關系也較能使用統一的三度關系,偶爾四度。
聽感覺層面的音響辨別只是音樂審美的初級層次,要達到更深刻的內心感受,還需要對音響性質有著明確認知。
音程的間距體現了音高張力,決定了音響的寬度;和弦的層次則決定了音響的厚度。我們已經初步分析了音程與和弦性質不同所帶來的聽感覺的差別;然而能夠分析和聲音響性質,感受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其中的結構功能就上升到了認知層面。
和弦連接在進行中對于不協和和弦會有解決的期待,這種期待,就是初級心理傾的體驗——由緊張到平和的過度。和弦只有存在于調式中才能顯示出這樣的過程。
在傳統大小調式體系中,音樂進行有著明顯的傾向性:平穩,對立,緩和,回歸。(對應于“起,承,轉,合”音樂思維)是調式調性的體現。
以聽辨四部和聲和弦連接的方式形成聽覺印象是感受這種傾向性最顯著的方式。
在和弦連接中,根音決定了和弦的性質,也就決定了該和音的音響效果,和弦根音進行的方式,決定了和音音響效果的橫向運動規律:“起”通常是穩定的,“承”是帶有擴張性質的,“轉”是不穩定的,緊張的,最后解決至“合”,此外,音高的縱向空間也是由密集至開闊的,聽覺上的體驗是由最初緊密直至通透的感覺。
受和弦連接規律的啟發,筆者做了以下試驗:
① 縱向音響性質對比
設計三組不同性質的四部和聲和弦,其中每組冠音均為同一音高,根音、三音則以不同性質隨機組合,模唱冠音,鋼琴分別彈奏不同性質的根音與三音,之后對比不同的聽感造成不同的緊張度。
通過對比得出,從組合方式上看,七和弦的緊張度最高(同理Ⅶ級上構成的和弦傾向需求最明顯),三和弦次之;從排列方式上看,轉位和弦的緊張度則高于原位和弦。
② 橫向旋律練習
復調,由旋律進行的方式體現,即兩條以上(含)獨立的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復調常用于多聲思維訓練,由于旋律進行的時間序列不再統一,造成空間延伸疊加交錯,在練習與構唱時要著重把握打破調性平衡的變化節點和支撐起旋律走向的和聲節點。
以巴赫三部創意視唱曲某一片段為例:
要保持調性調性平衡,根本在于對和聲音響性質和聽感覺的掌握。旋律的進行離不開和聲做支柱,同理和聲性質的變化也影響著旋律的起伏走向。當我們的腦海里已經能夠區別調式中各級音音高音響的差異,也就能明顯的感受音樂進行的變化莫測,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體驗。
任何的音樂作品,作曲家總是在不斷延長聽眾的心理期待值,不斷地制造不同層次的緊張感,以達到豐富音樂內容的目的,緊張音響刺激的情態體驗轉化成為完整的情緒體驗。所以在唱奏視唱作品時,也要抱著期待心理。
在音樂中,聯覺是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發生對應關系的中介環節,如果沒有聯覺,音樂審美中的理解就沒有規律可循。
想要生動地表達出音樂信息,生成音樂情境感,首先以音響帶給自身的聽感知覺為基準,其次以樂譜中的音樂符號為規范,對音樂意境進行合理的想象,最后在唱奏過程中將聯覺與想象相結合,即完全投入情境中。
在視唱練耳活動中產生的聯覺,主要體現在音高、音長、節奏、和聲方面:
1.音高:旋律的進行主要由音高和節奏組成,其高低起伏,長短快慢會產生相應的聯覺。
① 音越高,情緒傾向興奮;音越低,情緒傾向于抑制。
② 音越高,空間感越高,音越低,空間感越低。
根據以上原理,要求我們在視唱中握樂句的情態,唱奏時根據旋律線條的變化賦予它們相應的情緒起伏,例如旋律向上時,應大膽構想空間高度,伴隨著情緒逐漸上揚,反之,則要小心抑制,縮小空間高度。這樣才能表達出一個樂句完整的內容。
2.音長:音的長短與視覺空間的延伸收縮有相對應的聯覺關系。
① 長音使空間開闊,短音使空間狹
② 長音使靜止平和,短音運動不安
3.節奏:根據音長時間與活動狀態的聯覺可以類推出,平安祥和的情緒為慢速,且節奏類型單一;激動活躍的情緒為快速,且節奏類型豐富。
這要求我們在視唱中,面對長時值的音響要保持足夠的氣息,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在短時值音響中,則要調整呼吸,唱出對比與變化。
由此譜例可以看出,長時值音響占主體,且有個別延音音響延伸、拓寬了音樂空間,體現為此旋律是悠揚舒緩的風格,唱奏時自然要有充足的氣息。
此條譜例與上一條相反,幾乎每小節都有短小時值的休止符,且以個別音符間的小連線用于鮮明其節奏特征(反拍上出現音高),給躁動的旋律加以緩沖,尤其是在結尾的兩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中更為明顯。此曲表現的的正是明快,活潑的風格,唱奏時也需要投入興奮的狀態。
4.和聲:聽覺音響的協和性與音樂緊張度之間的對應關系:高密度、高不協和的音響效果使人緊張、局促;協和、松密度的音響使人舒暢,開闊。
此特征在視唱彈唱作品中有顯著的體現:
此片段節選自亨利·雷蒙恩《法國視唱5A》第10首,此旋律的三個樂句,既有運動形態的區分,也有和聲性質的區分:前兩句同樣短小,節奏型相同,但音高走向不一,可遵循上“揚”下“抑”的原則;第三樂句為一個長線條,起伏較大,情緒較前兩句應更為激動。配合伴奏聲部來看,第二小節的末尾至第四小節的開頭,和聲音響一直處于Ⅶ級這樣高度緊張的位置中,作者在此有意增加緊張度,延長心里期待值,直至第五小節才得以解決。唱奏時,自身也要投入到一種迷離不安的氛圍中,才能深切地感受此段音樂的復雜情緒。
視唱的過程也是一個表演的過程,通過唱的方式將我們所捕捉到的音樂信息進行深入腦海,結合聯覺與想象在欣賞與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這樣即使是一段簡單的,無任何表情術語的旋律,我們也能將其表現的生機豐富。
首先,對以樂譜為存在形式的音樂作品,進行認真地研讀,體現在建立具體的時空感(音高、旋律、節奏等)。
其次,想象自身處于虛擬空間的運動中,去感知,記憶其中的變化點。比如旋律上行,下行,停頓,前進。如果樂曲中有明確的音樂表情術語,則要在表情術語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內心想象。
最后,廣泛積累音樂素材,并應用聯覺原理結合相應的鮮明符號特征展開表達:例如,藝術歌曲體現在旋律線條的舒展上,因此要注意氣息的勻稱;舞曲、進行曲風格則體現在節拍脈動上,因此要準確把握其時間節點;情緒的擴張與抑制,則是要根據具體的表情術語、音樂題材與音樂動機來展現。
當我們能夠在視唱中完整的表達音樂內容,并產生明確的內心體驗,音樂的審美就上升到了理解音樂內容的最高層面。
經過此文闡述,筆者認為,音樂的學習,其根本在于抓住音響運動的本質,并以培養和諧聽感為主要途徑,投入并理解音樂。因此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并不能只停留在基礎技能訓練層面。
當今的視唱練耳教材中的旋律,大多由經典音樂作品改編而來,因此在視唱練耳課堂中可適當增加以下教學內容:
1、可加入音樂片段欣賞、音樂作品示范(演唱、演奏)環節;
2、可結合和聲、曲式、音樂美學分析等學科進行教學輔助;
3、可以在課堂中加入即興表演(構唱)環節等,例如筆者在文中提到的構唱練習法,如此手段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挖掘學生對音響空間的聯想能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任何音樂活動的產生都圍繞著音響的本質進行,在音樂中如果缺乏對音響的敏感度,任何形式的音樂的學習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對音樂學習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其審美體驗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樹立審美觀念,首先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如何細致地深入音響本質,體會音樂情態情緒;其次,豐富教學內容,變化訓練方式在基礎樂科的學習中使課堂教學更完善。然而要將音樂審美心理理念融入至視唱課堂教學中,僅通過音響層面是遠遠不夠的,筆者還將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探索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