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鑫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流域內集中全省近2/3的人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流域內干旱少雨、水量短缺、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政府部門為有效防治湟水流域水污染,實施了污水處理廠建設、排污口整治、砂石資源亂采治理以及河道亂傾亂倒垃圾專項整治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公眾參與的缺失給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為了解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公眾參與的基本情況,筆者通過實地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公眾參與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普遍存在權利意識淡薄的現象。在調查中,不少公眾表示自己想參與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但不知該怎么做。甚至有公眾表示,防治水污染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與普通百姓關系不大。
通過調查得知,公眾對防治湟水流域水污染有著極高的參與熱情,大部分被調查者非常愿意參與,想為防治湟水河的水污染貢獻力量。但是,一方面是極高的參與熱情,一方面卻又沒有實際行動,這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長此以往,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便會下降,不利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調查顯示,公眾通過傳統媒體獲取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信息的主動性并不高,有超過30%的人表示經常了解或偶爾了解,而36%的被調查者僅表示聽說過。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公眾主動了解非政府組織或者個人開展保護湟水河的信息也不是很積極,經常了解和偶爾了解的為32%,不太了解的為41%。
公眾參與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政府信息公開一般都會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向公眾發布,而受傳播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公眾通過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獲取信息,傳統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越來越低,不利于信息的大面積傳播。這既有公眾自身選擇的原因,也有政府忽略現代信息傳播方式、主動公開信息不到位的情況。這自然會影響公眾主動了解相關信息的意愿。
調查中,有公眾表示曾向有關部門反映湟水河水污染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回應。平時政府工作人員也較少主動征求關于湟水河水污染的情況。可見在湟水流域水污染的防治過程中,公眾的意見很少被采納。
換言之,在湟水流域水污染的防治過程中,相關部門既沒有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也沒有構建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如此一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必然降低,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果也就很難保證,最終還會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在防治過程中,公眾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政府的積極回應,必然會增加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隔閡。這樣一來,既無法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也難以讓公眾配合這些措施的實施,也就更談不上徹底解決湟水流域的水污染問題。
要想提高公眾的參與水平,首先要為公眾提供豐富的參與方式和途徑,確保當公眾愿意參與時能馬上找到有效的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公眾參與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方式比較單一,范圍也相對狹窄,導致公眾的意見、建議最終很難引起政府的重視。可以說公眾參與仍處于較低的層次階段,主要包括政府的一些宣傳活動、次數不多的咨詢走訪以及零星的座談會,方式單一陳舊,難以滿足公眾的實際需求,也不符合現代民主潮流的發展。在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過程中,公眾參與決策的水平亦是處在較低的階段。在此情況下,如何有效協調治理過程中的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科學的法規、提高公眾的參與度,這在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湟水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是社會公共事務。公共事務單靠政府部門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必須依靠公眾的廣泛參與。公眾參與能對政府部門產生有效的監督,能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也能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
建立起有效的環境信息溝通平臺對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有著重要意義。這個平臺既可以讓公眾知曉相關的環境信息,也可以是公眾監督環境保護的一個途徑,還能促進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信息溝通平臺除了上述功能外,還能向公眾普及一些基本的環保知識。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環境保護,才能為環保事業提供有效的對策與建議。
公眾參與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范圍應當具有廣泛性。公眾參與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范圍越廣越好,參與的時間越早越好。除了涉及國家保密事項以外,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政策、措施等事務公眾都應當參與。總體而言,對于那些污染小、政府部門易解決的問題,公眾可以不參與;對那些影響范圍大,關乎公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公眾就必須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決策科學,保證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的順利實現。
公眾參與制度作為一項法律制度,應當具備明確的主體。湟水流域水質問題關乎到青海省每個人的生活,所以每個人都享有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公眾參與權。除了長期生活在湟水流域內的公眾外,那些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都應當被確定為公眾參與的主體。確定了主體,才能更好地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
首先要明確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信息公開的主體。除了政府以外,企業也承擔著防治信息公開義務。因此,只要是從事可能對湟水流域水環境造成影響的企業,就應該公布環境信息。※
[1]金瑞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3.
[2]周芳芳.塔里木河水資源生態補償問題法律研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1(1):47-51.
[3]熊勇,閻鋒.環境保護中公民參與的法理和路徑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4):106-109.
[4]王瑾,姜晨.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完善構想[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