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程洋
通過四川大學認證的iFaceones是一款以微信為入口的公眾號平臺應用,用戶僅限于川大的在校學生,是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代表之一。運營團隊研發的功能包括“faceone”、告白郵箱、社區等。“faceone”是指向注冊認證的用戶每天推送三個異性,擴大大學生群體的交往面,達到交友或脫單的目的;告白郵箱是一個獨立功能,對所有學校開放,用戶能通過預約報名將自己的信息展示在首頁,也可以在支付“郵票”后得到他人的郵箱進行溝通;社區功能的研發目的是為了建立社群,用戶可以在社區里發狀態,與其他用戶留言互動。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對iFaceones進行研究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理解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用戶需求,把握用戶持續使用的行為規律;二是對“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探索。
校園移動社交將目標用戶限定為在校學生,以在線識別校園用戶信息為技術基礎,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獲取信息并建立關系,讓學生們達成在線社交的目的。其本質上是將大學生群體中的現實人際關系移植到互聯網上,形成一個基于地理位置、興趣愛好、學校學歷等的具有接近性的社交圈。①當下比較突出的校園移動社交有黑白校園、超級課程表、師兄幫幫忙等。
與其他社交領域不同的是,校園移動社交的出現是在垂直細分領域中挖掘更多的線下社交場景。用戶身份的可靠性、位置的確定性等平臺特征,減弱了其他社交平臺的匿名性和未知性,能讓大學生之間的關系鏈得到進一步延伸,最終將拓展至更多的社交場景,例如技能互補、二手交易、學習監督、兼職實習。
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通過網聊、網戀等社交活動擴大自己的生活圈早已是生活常態。從2005年開始持續走紅、熱度不減的“人人網”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需要一個能滿足他們生活、情感、娛樂需求的社交平臺。但目前而言,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盈利困難重重,這是其現階段的重點和難點。
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校園移動社交方式可以劃分為線上交流和O2O(線下一對一或多對多活動)。在校園內,校園移動社交平臺首先必須解決宣傳推廣時受阻的問題。因為校園環境的割裂和校園氛圍的不同導致校園市場雖龐大卻細分,且大學生群體流動性較強,用戶數量難以維持,所以平臺要打破高校高墻,整合內部資源擴充會員,必要時還要借助學生自媒體和學校官媒的力量進行推廣;而在校園外,校園移動社交平臺要積極與商家共謀合作發展之路。雖然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有限,在網絡社交方面并無多少預算,但平臺可以對接一些跟餐飲、娛樂、就業等行業有關的商家,進行合作宣傳方案的探討,共享平臺流量。
校園社交平臺用戶的使用周期較短,難以累計用戶和實現大范圍推廣。自從人人網因經營不善將站內信功能下線后,校園社交PC端的市場格局發生了極大變化,目前移動端App成為競爭市場的主要場所。
當下,國內熟人社交平臺領頭羊當屬QQ和微信,陌生人社交平臺則以發展迅猛的陌陌為典型代表。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基于高校范圍內的移動社交App開始不斷探索創新模式并小規模出現,更有不少App榮登下載榜前列,例如超級課程表、跑跑友、黑白校園等,讓潛力巨大的校園市場重歸大眾眼簾。為了和QQ、微信等已形成一定社交格局的平臺分庭對抗,它們大多采用“社交+其他功能”的形式去吸引用戶群體,例如以超級課程表為代表的“社交+查看課程表工具”App,以跑跑友為代表的“社交+生活服務”App,以iFaceones為代表的“社交+脫單”公眾號。
校園移動社交平臺集合了其他領域社交平臺所共有的開放性、交互性、迅捷性等,同時還兼具服務性、娛樂性、互動性等新特質。在同類的校園移動社交平臺中,i-Faceones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突出的,但其呈現出的特征卻值得一提。
其他領域的社交平臺在新用戶注冊過程中,大多首推手機號碼或郵箱注冊。以iFaceones為代表的校園類社交平臺也會要求用戶填寫以上信息,但還會采集用戶的大學相關信息,更有相當數量的校園社交平臺會接入校內學生系統,通過學號、院系、姓名等方式對用戶進行身份核實,提高了注冊門檻,保證了用戶身份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使平臺透明度增加、匿名性弱化。同時,依托于校園環境的大背景,比起其他社交平臺,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用戶都是學生,身份更為平等,交流更加隨意和輕松。
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目標用戶是大學生群體,故用戶基本會在校園內使用,其社交的范圍較其他類社交平臺更為小眾和穩定,開發者在設計產品功能時也會首先考慮滿足在校學生的需求。位置的確定性使該類平臺現實性強,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社交場景從線上互動轉為線下交流的概率增大,其社交關系由虛擬轉變為現實的可能性也會更強,同時有利于運營者舉行線下聚會活動,例如i-Faceones在運營期間已組織三次“川大&電子科大”聯誼活動,線下活動脫單率達20%,較為成功。
同質性高不僅在于用戶之間,還在于用戶興趣方面。校園社交平臺因其平臺定位和與用戶在地域、心靈上的接近性,使得用戶之間互為好友率更高,好友之間興趣愛好的相似度更高。同時,社區內所發布和傳播的內容、話題多與在校師生相關,這能快速引起用戶共鳴,傳播內容的反饋性也將有所增強。
“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研究傳播效果和媒介使用上被廣泛使用。該理論從受眾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兩方面,詮釋了媒介和受眾之間的關系。③用戶體驗是“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具體表現,決定了用戶對平臺的選擇性和忠誠度。
iFaceones平臺于2017年3月1日正式上線,目前注冊用戶已達3000人,學生認證用戶有1000多人,日活接近認證用戶的四分之一。該平臺對川大在校學子開放,而且偏向對感情更為理智和成熟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該項目的產品經理人坦言首先要給用戶愛與歸屬感的體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類有五個層次的需求,從基礎到高級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iFaceones能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并給予他們愛與歸屬感,“想要脫單或交到好友”是用戶使用該平臺的主要原因。
影響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用戶體驗的因素復雜且多樣,例如平臺界面設計、年齡、偏好等,作者將針對最為突出和重要的因素進行分析。一是安全感的滿足,這是讓用戶信賴并繼續使用一個平臺的首要因素。雖與其他領域的社交平臺相比,校園移動社交平臺更注重身份真實性的嚴格把控,但為用戶提供的社交空間卻同樣開放。為此,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的設計者與運營者要規避一些冒犯性的話題,并及時解決用戶的犯規,對于一些騷擾他人的違規用戶要嚴格處理。二是男女比例,校園移動社交平臺男女比例的均衡決定了脫單的難易程度。作者在成都四所高校(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投放了400份問卷,有效回收368份后,結果表明用戶注重校園男女比例是否均衡的占87.1%。三是用戶活躍度,活躍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用戶的使用狀況,包括線上互動的活躍度和線下活動的活躍度。高活躍度、高互動性可以幫助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這也是平臺盈利的必要保證。
注釋:
①徐娟.論社會性網絡對我國大學生網絡人際傳播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8.
②陸一夫.納斯達克的“陌生人”[J].新經濟,2015(3).
③陸亨.使用與滿足:一個標簽化的理論[J].國際新聞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