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璐瑤
當前新媒體發展如火如荼,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多種媒介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新媒體突破時間和地點的桎梏,逐漸成為當代媒體市場的主流,這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電視媒體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勢,電視節目的受眾逐漸向新媒體用戶分流。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電視節目也在逐漸尋求新的突破,電視節目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創新節目制作模式,符合觀眾的切身需求,贏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本文就新媒體沖擊下的電視節目制作模式進行研究,為當前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現階段,我國日益重視電視節目的開發版權,并且隨著各種激勵政策的出臺,我國電視節目制作水平也有所提升,許多優秀的原創節目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然而并不能否認我國當前電視節目制作上還存在諸多缺點。國外優秀節目模式的版權逐漸被買入,帶來了較大的市場沖擊力,也為節目制作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和制作手段。但是許多節目制作方買入境外版權后,采取復制粘貼的方式進行節目制作,節目一直被貼上模仿的標簽。比如《中國新歌聲》等,缺乏原創理念,在觀眾的對比聲中褒貶不一。但是另一方面我國原創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等,贏得了觀眾一致的認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其難以替代的競爭力。因此,我國電視節目制作要立足我國文化優勢和新媒體技術優勢,加強自主創新,勇于探索,開拓出具有我國發展特色的電視節目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滲透,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相互影響與融合,我國也衍生出更加多元的文化與思想,因此電視行業必須注重節目內容的層次性。我國文明與精神歷經五千年的發展和沉淀,形成了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電視媒體要具備將傳統文化精髓與電視節目內容有機融合的能力,強化自身節目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在內容上,我國具有孔孟老莊的思想底蘊、謙卑守信的傳統美德以及不同朝代與風格流派的詩詞歌賦等,這些都是我國電視節目能夠利用的文化素材。我國原創文化節目逐漸興起,相繼出現了《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將我國文學的特點和魅力發揮到極致。此外我國歷史傳說、話劇小說等也被改編為電視劇,極具傳奇色彩和趣味性,其中的經典人物經過節目塑造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極具價值的品牌特色。
在表現形式上,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可以結合節目的實際情況將文化融入其中,并且通過后期視覺效果加以體現,能夠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
電視節目的盈利優勢和潛能逐漸吸引了更多的資本投入到電視節目制作行業。我國當前電視節目投資數目雖大,但是卻可能有一半甚至過半的資金都變成明星的酬勞,真正用于節目研發制作的資金很少,也就出現了劣質節目扎堆的現象。節目制作的創意是保證質量的關鍵因素,對節目影響力和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響。當前我國很多節目制作方為了避免原創節目遭遇冷門而損失利益的情況,選擇買進國外優秀節目版權的方式進行復制傳播,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外版權價格逐漸升高,造成前幾年我國市場的“天價海外模式”。
諸如歐美國家十分重視節目創意,他們會在創意階段投入大量資金,經過多層評價與篩選之后才能投入市場,使節目質量和競爭力得到保障。我國要學習國外先進節目制作經驗和管理手段,注重節目創意,向社會人群廣泛采納意見和建議。同時節目制作行業要建立專業評審機構對節目質量進行嚴格評估,保證優質節目贏得更大的市場地位。此外,要積極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保證節目前期研發具有足夠的資金,同時降低節目制作方的成本壓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推動了電視節目制作技術的革新,當前數字媒體蓬勃發展,電視要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創新節目制作手段,比如利用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豐富節目內容的表現力。要學會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節目點播等功能,帶給觀眾更加全方位的體驗,滿足觀眾的時效性需求。在制作節目時,要能夠靈活運用多種媒介將節目內容更加多維度的表現,當前觀眾對節目內容質量以及審美水平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制作節目時要重視節目畫面效果的呈現,利用色彩搭配和場景設計,建立獨特的節目風格。運用高科技比如3D技術、摳像等,使節目畫面更加精致,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時要注意觀眾聽覺上的體驗,在節目中適當加入音效或背景音樂,加強節目表現效果。中國具有豐富的音樂資源,尤其是古典音樂的運用,既能增添節目情感層次,又能達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節目拍攝手法上,我國越來越傾向于全方位跟拍,除此之外還要將水下、延時等攝影方式運用其中。節目錄制不能約束在攝影棚內,還要結合戶外地域文化與地理資源,以及和城市鬧市的人群進行互動采訪,讓節目變得有趣,為觀眾帶來更加新穎的感受。
各種新媒體形式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不同媒介相互融合取得了更好的發展。多種類型的視頻網站加強合作,比如優酷、土豆實現資源共享與平臺合作,互利共贏,這為電視節目制作行業創造了更大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沖擊。當前時代下的媒介融合實現多屏,新媒體的發展使電視媒體的話語權弱化。同時,在各種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娛樂化的節目逐漸占據著節目市場中的重要位置,這為電視節目制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因此電視要立足各媒介融合發展的現實,在電視節目制作、營銷、傳播等多個層面上實現改革升級。
將節目內容細分,隨著社會分層逐漸細化,電視節目要根據各個層次和類型人群的特點研發符合受眾定位的內容,實現節目的個性化發展。此外,要將文化精神、社會道德與人文風情等元素加入節目中,提升節目的品質。比如《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呈現的是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陪伴與情感,同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這樣的節目能夠吸引青少年、中老年等各個年齡階段觀眾觀看。該節目正是立足當下子女缺乏父母陪伴的現實,對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依賴感、孩子的單純善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等多層次的元素進行塑造,為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認同,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同時節目極具娛樂性,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后期制作十分精細,呈現出良好的視覺效果,吸引了大量觀眾。此外,《爸爸去哪兒》在電視和網絡平臺同時播出,充分體現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理念,因此贏得了眾多的觀眾,構建出極具影響力的品牌。
電視節目要學會借助互聯網平臺對節目進行宣傳造勢,拓寬節目的傳播渠道,使節目品牌讓更多人熟知,提升節目的影響力。比如在微博、微信上建立節目官方賬戶,在網絡平臺加強對節目的推廣,實現與觀眾近距離的互動,聆聽觀眾的反饋和意見,這是電視節目了解市場定位的重要途徑,同時能增強電視節目與觀眾的粘度,有利于電視節目市場地位的持續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我國電視制作模式必須與時俱進,探索出新的發展道路,才能保持電視節目的競爭力。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合理配置資本優勢、加強節目技術優勢、媒介融合多角度創新等方式實現電視節目制作模式的自主創新,提升節目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利用自主開發版權的優勢,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電視節目制作行業實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