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婷
電視綜藝節目是極具競爭力的內容產品,一直以其自身獨特的力量影響著整個綜藝市場。在綜藝節目呈現“井噴”態勢的今天,一系列“慢綜藝”作為浮躁時代的一股清流赫然出現,一躍成為公眾新寵,特別是《見字如面》的走紅令人十分意外。《見字如面》旨在以一方講臺、一只話筒、幾封信件來打開歷史節點,通過明星對信件內容的重新演繹,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歷史與故事,領會中國人的精神與情懷。在整個綜藝市場缺乏內涵的今天,《見字如面》樸素且簡單的錄制現場,單調卻優質的節目內容,讓這個浮躁而急促的時代安靜下來。
《見字如面》這檔讀信的節目,沒有眼花繚亂的節目包裝,沒有嘩眾取寵的八卦爆料,更沒有用情懷撬動市場的舉動。這樣的文化節目,在電視行業近趨“娛樂至死”的今天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清華大學尹鴻教授用“慢”來定位這類節目:“滿熒屏都是明星玩游戲的氛圍里,這些節目都是慢下來、靜下來,讀信、背詩、朗讀,用稀缺而有價值的內容來做電視。”①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說:“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在流行一次性消費的社會,一顆顆曾經平靜的心不再平靜,這一切在多如牛毛的綜藝娛樂節目中得到最典型的反映,一切為娛樂而娛樂。然而,越是煩躁不安,人們越是從內心渴望——匆忙的腳步能等一等滯后的靈魂。”②正因如此,“慢綜藝”緩慢的敘事節奏適逢其時。
《見字如面》藏身于浩瀚的網絡中,后又落戶于二線衛視,它的走紅實屬不易。但是,電視被譽為“最多產的敘事媒體”,即使節目不在主流電視臺播出,電視的敘事特征仍舊貫穿其中,甚至連非敘述性的電視節目,也必須穿過電視固有的敘事結構。故事性敘事不僅是“慢綜藝”的必經之路,更是節目制作的立根之本。
在《見字如面》的策劃和制作中,挑揀信件是一項既艱難又重要的工作。挑選出的信件極具多樣性,有公開的,也有私密的;有戰爭年代的家書,也有荒唐年代的肆意之詞;有求愛信,也有分手信。每一封信都有不同的歷史背景、情感狀態,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故事。
《見字如面》的節目形式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在朗讀前進行背景導讀,接著是明星朗誦信件,最后是對信件背景的深度解讀。故事化的敘事則在于朗讀前后的導讀解讀中。雖然主持人和嘉賓的互動遭受質疑,但是背景式的故事化敘事為觀眾填補了歷史知識上的空白,幫助觀眾重新認識了記憶中的那段歷史。
第一季第一期中,歸亞蕾朗讀蕭紅寫給遠方前線抗戰的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如同嘮家常。信中末尾寫道:“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滅亡的。”至此強烈的愛國情懷與抵抗精神才噴涌而出,歷史畫面在腦海中被和盤托出。知歷史是人類最正常不過的需求,《見字如面》用背景填充信件的故事化敘事內容恰好給歷史維度的展開提供了新的方式。
背景式的敘事內容也是《見字如面》區別于其他類似“慢綜藝”的重要特征。大熱的《朗讀者》雖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其故事主要來源于講述者本身而非文本的真實歷史背景。素人嘉賓的個人故事融匯于文字是《朗讀者》最新穎的內容,同理心容易使普通人將自己融入其中。
《見字如面》用書信貫穿整檔節目,并不是為了追溯書信的歷史或者號召人們重新寫信,更不是單純地考量信件的遣詞造句,而是為了揭示每一封信宏大的歷史背景與普世的社會價值。
《見字如面》作為一檔處處以“真情”動人的文化類“慢綜藝”,以朗讀信件的方式喚醒了人們對于歷史的記憶。信件是極具私密性的文本,其中包含強烈的個人情感、微小的生活細節以及特定的歷史背景。
《見字如面》截取歷史的一部分,展現其截面,用朗讀信件加上背景解讀的方式去展現歷史故事,還原了歷史的客觀圖景。張涵予朗讀了宋云亮寫給妻子胡玉華的家書,這封令人喜笑顏開的家書寫于抗美援朝戰爭停戰之際。信中共寫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勝仗,第二件是停戰,第三件是要重聚,第四件是買手表。信中提到,買手表是全團一起“團購”的,這樣的細節凸顯了歷史故事的真實性。
但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指出,對共同參與或共同見證的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陳述。信件雖然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是其主觀性太強,口述歷史的真實性始終存疑。為了以“真”動人,《見字如面》在第二季的節目制作中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加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
第二季第一期,罹患白血病的大學生李真來到節目現場,坐在媽媽和姐姐中間,讓黃志忠朗讀自己的“告別信”。面對生死,李真表現得十分坦然:“生活各有際遇,命運也自有其軌跡。”但面對母親,李真卻說:“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還。”當黃志忠滿臉淚水笑著對李真媽媽說:“媽,我能跟您做一個約定嗎?”觀眾早已潸然淚下。這也正是《見字如面》第二季剛剛回歸就引起熱議的重要原因。
真實性的敘事內容以更加強烈的感染力呈現出信件的客觀圖景。這檔節目除了對歷史細節的回顧之外,更注重對真情實感的考量。
《見字如面》第一季邀請了張國立、歸亞蕾、張涵予等十位藝術家,第二季的讀信陣容更加豪華。嘉賓讀信,觀眾聆聽,節目形式簡樸至極。在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特制的布景,沒有道具的輔助的情況下,嘉賓們的表演功底受到了極大的考驗。
與其他綜藝節目不同,《見字如面》中的嘉賓是故事的敘述主體。讀信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環節,但是要感染觀眾,必須讓自己成為寫信者,才能更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第二季第一期節目中,周迅朗讀了《太平輪脫險旅客家書》:“船到碼頭時,看見功哥的父親走來,他要哭了。但我有什么辦法安慰他呢?”在讀這封信時,周迅曾有將近半分鐘的停頓,之后眼淚簌簌流下,這是一個演員真正的共情。敘述主體將自己融入信中再現情境,更真實地表達出了信件所傳達的人文情懷。
在國產電影電視劇普遍使用配音的情況下,演員真實的原音顯得十分難得。褪去明星的光環,作為演員的他們臺詞功底必須過硬。留給每一位演員的只有一方講臺,只是站著,通過細微的表現就必須將信的內容演活。
其中黃永玉與曹禺二人寫給對方的書信,在節目中由演員張國立和王耀慶進行表演。黃永玉在信中寫到:“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批評曹禺的作品,其實卻是現出了黃永玉“又愛又恨”的糾結。張國立與王耀慶在讀信時,豐富的肢體動作,默契的互動交流,過硬的臺詞功底,再現了信件當時的歷史情境,觀眾非常容易就能感受到兩位書信主人公之間的高情厚誼與相互敬重。
諸如《見字如面》的“慢綜藝”的產生與當前日漸浮躁的社會分不開。節目中細致的真情實感與厚重的歷史知識是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綜藝市場中取勝的關鍵。故事化敘事是其必經之路,也是其立根之本。嘉賓讀的是書信,節目呈現的卻是故事。當前的受眾雖不像20世紀30年代早期“子彈論”中的“中彈者”那么被動,但是宏大的歷史背景與發人深省的人文情懷也不容小覷。
注釋:
①②王彥.“慢綜藝”走紅,讓文化浸潤心靈[N].文匯報,2017-0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