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自2013年起,“年輕媽媽自殺”“母親帶孩子自殺”的字眼,就時常作為新聞事件的關鍵詞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而在這些事件的背后,都浮現出這樣一個詞——產后抑郁癥。
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并不鮮見,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統計,出現諸如情緒低落、悲觀絕望、煩躁不安等產后抑郁癥狀的產婦,比例高達50%至70%,其中發展到產后抑郁癥的產婦約有10%至15%,這一比例遠高于正常人群的抑郁癥患病比,且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輕度產后抑郁癥會自行康復,輕生的產后抑郁患者只是少數。對于這部分患者,還要考慮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的原因,比如家庭原因等。
在信息傳播如此快速與高效的當代,這一個個人間悲劇,以一篇篇新聞報道或自媒體爆料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在這樣一個以消費“流量”衡量媒體價值的時代,有些媒體選擇大肆宣揚、無中生有、添油加醋地轉載報道這些事件。有的媒體肆無忌憚地報道自殺行為,夸大自殺原因,甚至緊咬死者或其家人生前的各種行為,深挖不放。
我國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在報道產后抑郁自殺相關新聞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失范性,這種行為可能會造成某些產婦效仿,甚至對處在婚育期的女性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基于我國二孩政策放開后產后抑郁自殺事件增加的背景,媒體用正確的方式呈現產后抑郁自殺事件及相關傷害事件,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選取了2016年1月1日我國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網絡媒體轉載及報道的產后抑郁自殺事件為例,分析產后抑郁自殺相關報道失范的體現、影響和反思。
基于對2016年1月1日后,我國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網絡媒體轉載及報道產后抑郁自殺事件的內容分析,筆者認為,網絡媒體在刊登相關報道時,存在以下幾方面失范現象:
許多新聞使用了“年輕媽媽”“新媽媽”“二孩母親”這一代稱,突出強調“產婦”這一特定的群體,并且在進行報道的時候,也會搜集大量的產后抑郁自殺報道來支撐自己的新聞,尤其在新聞標題上為了顯眼和吸引讀者,著重突出自殺女性是產后身份或者用孩子僅“幾個月”來暗示自殺女性的產婦身份。
例如《90后抑郁母親捂死孩子欲自殺產后抑郁終釀悲劇》(2016年3月23日南方都市報),《深圳一年輕媽媽殺死5個月大女兒后自殺》(2016年9月8日深圳新聞網),《女子掐死一兒一女后自殺 產后抑郁又釀悲劇》(2016年12月2日鳳凰網江蘇頻道),《31歲年輕媽媽帶兩個孩子跳樓15頁遺書觸目驚心》(2017年1月10日鳳凰資訊轉發羊城晚報),《悲劇!鹽城一對母子死于家中寶寶才五個月》(2017年6月6日揚子晚報網)……僅僅是標題,就給受眾造成一種“生孩子”與“自殺”有直接聯系的感覺。
而在《年輕媽媽抱嬰兒8樓墜亡小區居民稱女子疑有產后抑郁》(2017年5月24日華商報)這篇報道中,記者竟然將“產后抑郁”這樣一個需要專業人士診斷的病名,由小區居民的口中“疑稱”得出。
網絡呈現的產后抑郁自殺相關報道中,有很多突出描寫自殺的細節。新華網在《山東泰安一名女子兩年前生了二胎兩年來上吊兩次》一文中,附上了大孩子被打后的照片,以及該女子所服的農藥和上吊所用的繩子等,敘述詳細。
在《連云港一母親掐死親生兒女,后喝藥自殺!》(2016年12月1日連云港生活網)一文中,對自殺身亡的母親和一雙被害子女的尸體沒有任何處理的照片赫然出現在網頁上。
在《安徽蕭縣一廣場發生母子三人墜樓死亡事件》(2016年11月6日新民網轉載中安在線)一文中,編輯配發了墜亡孩子尸體的照片。而筆者找到中安在線的原文發現,文中沒有刊登帶有尸體的照片。不能排除編輯對新聞進行了二次加工,從其他渠道獲得照片后,插入文中的可能。
同樣將自殺者尸體作為吸睛點的文章還有現代快報2016年12月27日發表的閱讀量為10萬+的長微博“揚州一女子夜間墜樓身亡,疑似患有產后抑郁”。長微博用打了馬賽克的女子墜地的尸體照片作為封面圖,當事女子系生完二孩后跳樓自殺。而這篇長微博還被人民網官微轉載。
為了“搶流量”,媒體極力找尋與自殺女性及其家庭成員相關的一切信息,包括個人隱私,這些隱私通常與自殺事件本身并不相關,對公共利益也沒有影響。例如,《31歲年輕媽媽帶兩個孩子跳樓15頁遺書觸目驚心》一文中,不止一家媒體、自媒體把死者發在朋友圈的15頁遺書當作“吸睛點”,全文刊登。遺書內容公布后,立刻引起網友對其丈夫的聲討和謾罵。媒體忽視了家屬喪失親人之痛,不顧他們的承受能力,只為搶新聞而刻意追求轟動效果,將已飽受痛苦折磨的家屬推向公眾視野,甚至讓他們接受社會輿論的審判和拷問,一時間受到雙重打擊。
正如“抑郁情緒”與“抑郁癥”有本質差別一樣,“產后抑郁情緒”與“產后抑郁癥”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而大多數媒體在處理圍產期女性自殺自殘或者傷害子女的稿件時,多用“產后抑郁”一詞模糊帶過,或者用“疑似產后抑郁”這一更為模糊的表述,在引用這兩種專業名詞時存在著尺度的把握問題。
在《深圳一年輕媽媽殺死5個月大女兒后自殺》一文中,記者的開篇第一句話是:“古語云,虎毒不食子。”這樣過于主觀的措辭,對于產后抑郁癥患者來說太隨意、嚴厲、武斷。報道沒有發揮新聞媒體所要表現出的引導作用和對自己言論負責任的態度。
在近年來多篇關于產后圍產期女性自殺自殘或者傷害子女的報道中,為了快速高效搶頭條而草草將新聞快速上報卻缺乏質量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多數都未提及曾與心理健康相關領域專家協商,即未能使用權威來說話。媒體的采編人員、自媒體人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起一些瞠目結舌的標題,甚至在自己還未搞清楚、權威未站出來認可之前就大膽地分析了當事人的病因和事件的起因。
產后抑郁自殺報道失范的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由于現在媒體間競爭激烈,各媒體對于點擊量、閱讀量如癡如醉的追逐,導致所有傳播資訊的個人或組織都在想盡辦法搶占獨家和吸引讀者,而如果想要在同類的新聞中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就勢必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所以夸大、關注細節等問題變得屢見不鮮;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現在一些新聞從業者缺乏職業道德造成的,他們在報道時更多的只是關注新聞本身,而不會關注這一事件和這一事件所關涉的人,這樣生產出來的新聞早已失去了價值和可信度,更多的只是窮追不舍的猜疑和無邊無際的聯想。這兩方面當然不是造成產后抑郁自殺報道失范的全部原因,但是這兩方面的原因卻是最為致命的。這種報道的影響主要有:
1.危害公共精神健康和生命安全
GrahamMartin認為重復的、清晰的、置于首頁的配圖,描述詳細的自殺報道更易導致模仿自殺。這主要是指在新聞中描述的大量自殺細節可能會給現在處在抑郁中的產婦帶來某些自殺上的暗示,讓許多圍產期婦女在產后懷疑自己犯了和報道中自殺產婦類似的癥狀而覺得自己無藥可治,做出相似的行為。并且這種事件的傳遞也會使大量的讀者和備孕的婦女產生一種害怕和擔心的心理,造成情緒上的波動。過多的失范報道將“生孩子”同“得產后抑郁癥”做直接聯系,讓受眾產生“生了孩子就容易抑郁自殺”的錯覺。
2.影響國家政策的落實,造成錯誤的引導
目前正值我國的二孩政策出臺時期,過多的負面新聞和錯誤導向可能會對我國這一政策的推行產生一定的阻礙,給廣大受孕群體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這一方面使得大部分的產婦遭受別人的誤解,缺乏適當的關心,給妊娠期女性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給未婚未育的女性帶來負面消極的心理暗示,造成年輕的一代“恐婚恐孕”,不利于國家政策的落實。
3.對當事人遺留子女的長期、反復傷害
完全可以想象,所有事件當事人的孩子們長大后,看到之前媒體所列舉的圖片,必定會受到再次傷害,這種傷害必將是長期的、反復的。
1.尊重個體生命,避免模仿效應
產后女性、年輕媽媽自殺事件報道不宜為吸引眼球而大肆炒作自殺個案,標題應避免“二孩母親”“產后抑郁”等詞語暗示讀者密切關注;避免描寫與自殺有關的場所、方法、死后“慘狀”等細節,與自殺過程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等危害受眾精神健康,對特定群體有刺激性的內容更不應該在網絡流傳;自殺報道既要尊重死者,同時又要考慮媒體報道可能引起“維特效應”“自殺傳染”等對他人生命健康的影響。適度、科學地分析自殺原因可以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群化解自殺企圖,受眾也可以從媒體報道中學習有效干預和阻止他人自殺的方法。媒體采編人員應“具備危機干預的常識”,并在報道中傳遞給讀者。
2.加大對圍產期女性的產前關注
我們常常忽視的一個問題是:根據醫學解讀,產后抑郁癥有生理因素,然而產婦心理問題的出現可能早于生理癥狀的表象化。生活中積累的一些細小的矛盾,圍產期女性得不到滿足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在產后、女性最脆弱的時候爆發出來。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改變,最近幾年高齡產婦明顯增多,這也成為了產婦心理問題的“推手”。
在對此類新聞進行報道、轉載時,媒體首先需要做的是引起受眾的關注和正視產后的抑郁情緒;其次是圍產期女性如果遇到這樣的情緒問題如何求救和自助,家人該如何應對;最后應該呼吁醫院、衛生部門更多地將關注點集中在圍產期女性的產前心理建設、產后心理疏導上,而不是片面地觀察自殺事件本身。
3.尊重受害人的隱私,明確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我們在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披露的時候應該爭取本人或親屬的同意,否則在張貼照片和曝光其子女時要格外的注意,切不可為了搶占“獨家”就做出有損自己職業道德和被害人的事情。新聞工作者也要懷有責任意識,不要被點擊量和流量綁架,枉顧新聞道德職業操守,要做到在保護和同情被害人的前提下從事采編傳播活動。“一個具有好的專業素養的記者,在報道的時候也要保證基本的同情,不是窮追不舍地戳人傷口,而是給被害人相應的尊重,否則我們寫出來的報道也只是冷酷無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