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國家和各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我校穩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2017年9月,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路由眾創空間”被河南省教育廳正式批準為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眾創空間建設項目,標志著我校躋身擁有河南省高校眾創空間的26所本科高校和7所高職院校之列。
影像制作工作室,作為我校眾創空間創新創業工作室中六個項目之一,貫徹“創意、人文、體驗、共享”的理念,以創意為核心,以專業為支撐,利用創意影像的表現形式為校內外大學生提供影像服務。工作室以具有一定新媒體思維的大學生為主力軍,通過工作室這個實踐平臺,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專業實踐相互結合,發揮不同專業學生豐富的專業背景和思維創新的比較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完美證件照、軍訓紀念照、畢業紀念照等人像攝影作品,實現校園活動錄制、專題片、宣傳片、主題微電影、實時課堂等視頻攝錄工作。
在工作室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及時梳理和總結影像制作業務、經營管理、團隊組織和建設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給其他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工作提供啟發。
近年來,國家結合經濟發展形勢,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就業工作實踐、深入認識擴大就業的規律、科學分析我國就業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判斷和宏觀決斷。鼓勵大學生創業,調動政策、資金、師資、校友、創業園區、創投基金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大學生培育適宜的創業土壤,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把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就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掀起創業熱潮。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趨發展,人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已不滿足于簡單的文字記錄或口耳相傳,而是更愿意看到圖像和聲音的真實再現。同時,隨著技術的成熟,影像的采集也更有利于事件記錄及材料保存。雖然手機的發展使得人人都可以進行攝影攝像,但是對于一些有意義或者重要的場合而言,人們更需要專業的人員和技術對其進行采集編輯。影像工作室的建立有一定的市場基礎。
大學生建立工作室,第一可以使所學為所用,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在操作中貫穿和領會書本知識;第二,大學生帶著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回到課堂上進行學習,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和技能;第三,大學生在對工作室的思考建立、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不斷鍛煉自己的技術能力、組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從而獲得快速成長;第四,大學生可以利用工作室的工作為學院、學校服務,回饋社會。
工作室于2017年項目獲省教育廳立項后正式成立,項目組成員為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網絡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指導教師為新聞教研室老師,有多年學生指導經驗及業務基礎。項目依托學院實驗室建設,項目成員可以使用攝像機、照相機、非線性編輯機等設備,項目實施獲得有力保障。工作室的優勢和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龍子湖高校園區在完美證件照方面有很大市場。每年畢業季,學生面臨應聘求職時,一張好看的證件照就是半個通行證。學生上報材料、求職等均需要形象良好的證件照,整個龍子湖高校園區對證件照都有很大的需求。目前我校可提供證件照拍攝業務的只有一家,即校園超市里的打印店,不提供職業裝、妝面、燈光和修圖服務,拍攝效果非常差,不能滿足學生對自身形象的需求。
同時,學生在軍訓、畢業、過生日、登臺表演、談戀愛等大學生涯的特殊時刻,有拍攝主題紀念照的需求。目前我校沒有可以提供拍攝主題紀念照服務的機構,使得這一領域成為市場空白。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女生,普遍希望用影像記錄和定格美好的青春,有個人寫真拍攝的需要。目前我校也沒有可以提供拍攝個人寫真服務的機構,這一領域也是市場空白點。
攝影只是圖片制作的第一步,良好的圖片效果還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后期精修。同時,圖片之間進行排版和設計,可以形成海報、雜志冊等形式,方便大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個人形象展示,并予以保存。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獨具特色的校園活動錄制、專題片、宣傳片、主題微電影等視頻攝錄工作,同時承接實時課堂錄制工作,助力各類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活動。在宣傳推廣方面,工作室積極利用新媒體,推廣微信公眾平臺,創造熱點話題,進行創意照片與視頻的拍攝等業務,傳播內容以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主,增強我校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擴大學校影響力。
工作室完善了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包括工作室成員的工作職責、器材設備管理使用辦法、工作紀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等。項目組成員熟悉Photoshop、PremierePro、Edius等非線編軟件。工作室設置了社長、副社長、策劃、編導、劇本創作、攝像、攝影、監制及視頻圖像后期人員等工作崗位。
經過籌備、摸索和建設,工作室拍攝了一批成果作品,包括校園寫真、證件照、校園活動VCR、微電影、微視頻等。由工作室制作的微課“人像攝影中突出人物主體的攝影技巧”助力我校教師獲河南省第二十一屆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暨第三屆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優質課大賽一等獎;工作室制作的實時課堂“新聞采訪與寫作”助力我校教師在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教育工會委員會組織的全省教務系統教學技能競賽活動中獲一等獎。影像制作工作室得到校內外師生的認可及支持,正在打造特色鮮明的商業品牌。
工作室按“訂單式”或“項目制”形式進行生產。“訂單式”是指工作室完全按照客戶的需求設計并制造影像產品,如校園寫真拍攝、課程錄制等。“訂單式”工作方式的優勢在于給客戶提供了個性化定制服務,充分滿足其需求;圍繞客戶訂單,展開前期資源準備、生產及制作過程,使得整個運作進程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大大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滿意率。“項目制”是指工作室承接的需要進行策劃、設計、制作的項目,如拍攝主題人像寫真、錄制活動視頻、拍攝主題微電影等。“項目制”對工作室人員的思想性、創造性、創新性帶來更多的挑戰和考驗。
工作室推行“教、學、做”相結合的指導模式。指導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模仿”到“主動的實踐、動手和大腦的創新”。工作室推行“傳、幫、帶”相結合的學生管理模式,強調學生的整體運作,需要體現的是學生的分工合作與集體進步。因此,工作室的學生實行層級式培養和“傳、幫、帶”模式。層級式培養指學生在工作室中按照能力的高低承接不同的工作任務。每一個層級都有高年級的成員作為負責人帶領其他低年級的同學進行拍攝和制作任務。
工作室共計培養學生30人,從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級的學生中挑選有創新創業參與意愿、攝影攝像業務扎實的同學。項目組包括大三學生10人,承擔工作室的宣傳、營銷、管理和業務流程指導等工作;大二學生10人,承擔攝影、攝像、后期制作崗位,能夠勝任大型項目自主拍攝,負責對具體的業務訂單進行執行,同時,在攝錄制作過程中指導大一學生,幫助大一學生迅速適應工作室的各項業務工作;大一學生10人,承擔攝影、攝像、后期制作助理崗位,負責接觸攝影攝像設備,熟悉拍攝業務流程,熟悉后期軟件和制作要求,掌握基本的業務技能。在時間上,按照每年級學生的課程表,進行統籌協調,要求學生沒有課程的時間必須進入工作室,確保工作室每天每個崗位都有足夠數量的工作人員。工作室按照學生承接項目和訂單的數量、質量以及經營業績等進行工作業績的評定,專人負責統計和整理,每月進行公告,并和學生個人的收益直接掛鉤,實現激勵。
從學校角度看,工作室依托實訓室建設,使校內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在工作室的工作情境中把專業知識有效消化及吸收。工作室的服務對象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范圍內,不僅解決了學校有關部門、學院的影像制作需求,為學校解決了影像采集的難題,降低了相應的成本,而且可以滿足龍子湖高校園區的影像需求。隨著工作室的良性循環和運轉,影像制作工作室將建設成為學校不可或缺的品牌。
從教師的角度看,高職院校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僅在課堂上的45分鐘。當教師以工作室指導教師的身份指導學生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發揮對學生的影響力。對教師來說,指導學生實踐是進行教學調研的有利手段。教師可以看一看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工作技能之間到底有多大距離,并根據學生實踐的反饋,反思教學中的不足,為完善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提供實踐依據。
從學生的角度看,工作室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思維、策劃及經營管理能力,使學生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也更能成為用人單位或市場所需要的人才。
影像制作工作室模式,目前仍在探索發展階段,還存在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有的時候工作室需要接受一些行政的任務,擠占了工作室的發展空間及時間。另外,由于專業知識及個人能力的局限,工作室的財務管理也需要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影像制作專業能力也需要隨著市場流行趨勢的轉變及時更新和補充,這些都是影像工作室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及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