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熙
(武漢外國語學校 430022)
學習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是指個體的學業(yè)能力信念,是學習者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的評價,是個體對控制自己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學習自我效能感包括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獨立的維度,其中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業(yè),取得良好成績和避免學業(yè)失敗的評估;行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能否達到學習目標的評估,是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
在數理化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因為如果設定的學習目標過高,一旦達不到,那么就很容易打擊學習積極性,而如果設定的學習目標過低,輕易達到后就很難激發(fā)大家繼續(xù)努力的熱情.
一個學習目標是否合理應當具有以下特點:1)學習目標的具體性.即通過深入的自我分析,從而找出自己還需要在哪些地方進行努力,大概還需要多少努力才可以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2)學習目標的現實性.大家應該設置符合自己“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目標,通過“低起點”、“小步子”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們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臨界點上體驗到成功的滋味.3)學習目標的近期性.較近的學習目標有助于產生一種正向的推動力.如果將學習目標設定對較遠,則很容易使人產生距離學習目標完成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懶惰情緒.4)學習目標的漸進性.大家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來對相應的學習目標予以制定,秉持循序漸進這一原則,可以考慮將長期的學習目標分解為數個近期的學習分目標,通過學習分目標的一個接一個的完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
據相關研究發(fā)現,歸因能夠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歸因傾向不一樣,歸因后的行為表現也不同.如果我們將不成功歸咎于自身努力不足這一可控因素,那么就不會懷疑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導致學習不成功,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進而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去獲取成功.相反,如果我們將不成功歸咎于自身能力不足這一不可控因素,一旦產生這樣的思想認識,那么就會立刻導致我們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從而產生“再怎么努力也沒用”這樣的消極情緒.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了歸因對于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和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數理化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深入分析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各種原因.
比如:有的同學數理化學習不好的真正原因確實與其能力不足有著非常大的關系,但是如果他心里認定了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而導致學習不好的話,那么他就會瞬間喪失努力的勇氣.而如果他心里認定了是由于自己努力不足而導致學習不好的話,那么就不會因此而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從而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而實現以勤補拙.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我們身邊似乎并不少見,所以只要樹立努力可能帶來成功,不努力必定不會成功這樣的思想意識,那么我們就能夠在接下來的數理化學習中堅持不懈地努力.
學習其實并不是學生一個人的行為,更是學生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與他人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就會對我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將班上數理化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作為自己的積極學習榜樣,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自己學習的動力與信心,從而有助于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樹立積極學習榜樣的時候,我們應當將能力水平與自己相似,但數理化學習成績比自己稍好的同學作為榜樣.因為當我們能力水平、學習成績比我們相近的同學取得了點滴進步的時候,更容易將這種替代性的信息轉化成對自己能力的認同,于是深信憑借自己的能力水平一樣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成功.
在高中學習階段,時常聽到不少同學抱怨,“數理化太難學!”“不論怎么努力就是學不好數理化”,“一上數理化課就感到頭疼”.有的同學其他功課都很好,就是數理化偏科嚴重,這似乎成為了高中數理化學習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一方面固然與數理化知識較難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其實更與學習自我效能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傳統高中數理化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常常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數理化學習自我效能感了解甚少,因此更需要我們學生自己培養(yǎng)學習效能感,建立起積極的數理化學習情緒.
參考文獻:
[1]劉珅.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08):64-65.
[2]譚燁.提高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34-36.
[3]張東升,楊文朋,高慶文等.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策略[J].世紀橋,2011(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