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3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過時”禁毒戰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始通過強制拘留和嚴厲打擊等方式取締國內毒品使用和生產。但改革開放使中國市場對世界開放的同時也與東南亞的毒品經濟重新聯系在一起。吸毒現象——先是海洛因等類鴉片毒品,然后是安非他明類興奮劑——迅速從中國南方邊境和港口向其他地方蔓延。對此,中國發動了一場30多年的“人民禁毒戰爭”,其中強制拘留是主要武器。
不出意料,這場戰爭并未降低毒品需求:復吸率高達90%,中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從1992年的25萬增至2016年的250萬。此外,這場戰爭在整個社會中的成本亦不平衡。與在西方一樣,中國的禁毒戰爭也是一場主要在相對低收入者中展開的戰爭。個別明星名人因吸毒被抓使一個事實似乎變得模糊起來:1998年至2016年吸毒人員的未充分就業或失業的比例從45.2%增至61.6%。
如今,中國政府已開始意識到僅有懲戒性的拘留措施無法根除吸毒現象,并已在過去14年來逐漸采取以醫療為主的降低毒品危害戰略,包括為吸毒成癮人員提供美沙酮維持治療和針具交換等。由中國衛生部門出資的此類項目已幫助許多吸毒人員安全管控其各自吸毒行為。
與俄羅斯、菲律賓和美國相比,中國降低毒品使用危害的做法似乎更開明有效,因為此類干預措施在俄菲美等國并不合法或缺乏資金支持。即便如此,這在中國仍然受到兩個因素限制。首先,北美的類似干預旨在同時減少毒品過量使用和艾滋病毒/艾滋病傳播,但中國的該項目“一邊倒”地關注后者。其次,中國采用懲罰性較低的措施可能在國內得不到太多支持。在中國,公眾對“毒品非罪化”幾乎沒有任何興趣且不同情吸毒人員。因此想進一步推進醫療為主的戰略并不容易。誠然,北京的方式或許顯得有些“過時”,但相信北京會在解決毒品問題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艾米爾·德克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