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志
最近,央視曝光“今日頭條”發布“二跳”虛假廣告,先佯裝上線一個完全合法的產品廣告,但用戶點擊跳轉后就出現了各種虛假廣告信息。而且這種廣告竟然具有一定的用戶識別能力,主攻二三線城市。換句話說,繼核酸醫療、人工智能炒股等噱頭后,智能手機帶來的技術進步,再一次驗證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回顧近現代史,不斷涌現的各項新技術在促進人類文明提升的同時,總會有若干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其中尤以用于誤導場合為甚:現代印刷術導致知識普及和報業的興盛,但也帶來最早的虛假廣告;固定電話網絡鋪開之后,相隔千里的詐騙成為可能;免疫技術是醫學領域的重大進步,但魏則西輕信了百度上推薦的“生物免疫療法”;現在的智能手機則可以“智能”地誤導用戶和躲避監督。
為什么此類誤導和噱頭愈演愈烈?在貪欲和資本逐利外,必須注意到,技術的復雜化和綜合化趨勢,讓自身逐漸披上了“摩耶之幕”。在工業革命的早期,技術源自工匠的實踐,很多技術具有顯而易見的“直觀性”。舉一個例子,蒸汽機看似魔幻,但其原理婦孺皆知,人們在生活中已經見慣了蒸汽頂開壺蓋。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技術的提升日益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開始走向專業化和分工化。到了如今這個年代,紛繁眾多的技術門類,讓絕大部分門外漢眼花繚亂。某一領域的專家,對其他技術領域通常了解甚少,一個機械類的能人,往往對化工類技術一知半解。甚至在同一學科下的小領域,也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現象,比如,皮膚病專家不敢對腦科手術加以置喙。技術帶來的空前成就讓人對技術頂禮膜拜,技術的高復雜度則讓所謂的“高技術”行騙屢屢得逞,因為個體對于專業外的知識持有敬畏態度,而“高技術”外皮最容易去除戒心。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科學素養相對不高,他們對于技術的認識,很容易受到信息平臺的誤導。以前,受制于成本和時間,虛假廣告或欺詐行為一般局限于孤立地域。但在互聯網時代,借助于軟件算法,部分大型平臺公司可以進行低成本的廣覆蓋。在“不懂就問網絡”的社會氛圍下,個體即使知道網絡上有騙子,但出于對大平臺的信任,往往有大概率的機會中招。
在可預見的將來,這種技術的兩面性效應估計不會中止。面對花樣百出的騙局,政府和管理部門固然要強力出擊,但事后懲戒終究不如預防在先,個體自身的努力是少不了的。個體對于技術的理解,決不能止步于學校教育和老師講授。課本上能介紹的知識畢竟有限,而技術在不斷發展,諸如移動電話這樣的技術領域,甚至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更新換代好幾次。中國有句古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在工作和生活中,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時刻保持進步,群策群力,才能讓騙局無處可藏。▲
(作者是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