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公廁“打扮”行動讓外國人如釋重負,但仍有提升空間從經濟威力到科技成就,有關展現中國近幾十年來的成就的跡象隨處可見。但對外國訪客來說,最有說服力的一項“指標”是中國公廁狀況的日益改善。曾在北京生活10多年的韓國人樸凱說,當她在15年前以游客身份來到中國時,當時的公廁無異于“災難”。“有些公廁沒有門”,她回憶說,“(即使有門)有些人也不關。”但她近來重回中國時發現相關狀況已大為改觀。
一年前對中國200座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96%的受訪者表示難以找到公廁,94%抱怨找不到手紙或無法洗手。但如今,清潔已經成為比廁所數量更重要的任務。在上海市中心南陽路負責清潔公廁的沈薇甘(音)說她的廁所“比廚房還干凈!”沈表示,與6年前她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相比,人們的如廁行為也已顯著改善。
美國商人布蘭肯斯普表示,在大城市的酒店里,衛生間的環境完全不亞于歐美國家。不過,在二三線城市的一些廁所,刺鼻的異味還是沒有改善。此外,缺乏監管規定和懲罰措施使煙民們經常在公廁內吞煙吐霧。
已在上海生活近20年的印度人慕克吉表示,中國的公廁在增加數量和衛生狀況方面都已取得“巨大進步”,盡管印度也在進行“廁所革命”,但當地的公廁仍“臭氣熏天”。在中國的旅游管理專家們看來,內地除需要為女性建造更多廁所外,還需要建造第三性別廁所,為那些陪伴老人或小孩一起出行的成年人提供如廁便利。但在清潔工沈看來,目前急需的是招聘更多人維持廁所清潔。▲
(作者左茂紅,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