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影 賈春梅 梁永超 陳菲 呂琪 王婧婕
【關鍵詞】 超聲誤診;乳腺癌;聲像圖特征;原因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118
超聲檢查是鑒別乳腺腫塊良惡性的重要影像學方法之一, 然而, 乳腺良惡性病灶超聲圖像多有重疊, 容易誤診。本文回顧性分析5例超聲誤診為乳腺癌的腫塊, 探討其聲像圖表現并分析其誤診原因, 旨在提高超聲診斷符合率,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超聲誤診為乳腺癌的5例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35~53歲, 平均年齡(42.2±7.5)歲; 其中1例有乳腺創傷史, 1例發現腫塊10年且逐漸增大, 其余3例為體檢時偶然發現。5例患者專科檢查均無乳頭溢液、橘皮癥、酒窩征、乳頭凹陷等表現。
1. 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儀, 線陣探頭頻率11.0 MHz, 造影探頭頻率9.0 MHz。造影劑為Bracco SonoVue, 應用時加入5 ml生理鹽水振蕩, 配置成SF6微泡混懸液。首先應用線陣探頭分別對雙側乳房及腋窩進行掃查, 隨后觀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側后方聲影等征象。顯示病灶血流最豐富的切面, 切換實時造影模式, 通過肘正中靜脈彈丸式注射造影劑5.0 ml, 接著推注5.0 ml生理鹽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病變區域的造影特征, 包括增強水平、造影劑分布特征、周邊穿支血管及增強前后范圍變化等指標。
病例1:左乳11點不均質低回聲結節, 大小1.5 cm×0.8 cm, 邊界不清, 形態不規則, 內部可見點狀強回聲, 后方回聲衰減,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血流信號不豐富。造影后該結節呈快速高增強, 形態不規則, 范圍略擴大(1.5 cm×1.1 cm)。病理結果為纖維腺瘤伴局灶上皮增生活躍。
病例2:右乳4點低回聲實性結節, 大小2.0 cm×1.6 cm, 邊界清, 形態不規則, 邊緣成角, 內部可見點狀強回聲。造影后該結節呈不均勻等高增強。病理結果為乳腺腺病。
病例3:左乳9~10點間腺體深層橢圓形不均質回聲結節, 大小1.8 cm×0.8 cm, 邊界清, 結節內可見短棒狀強回聲鈣化。造影后該結節呈快速高增強, 病灶周邊可見放射狀血管穿入支, 范圍擴大(2.0 cm×1.2 cm)。病理結果為乳腺纖維腺病, 部分導管上皮呈簇狀、乳頭狀及篩狀增生, 可見灶狀鈣化, 局部導管上皮柱狀細胞變及增生, 另見部分乳管囊性擴張及大汗腺化生。
病例4:左乳1~2點低回聲結節, 大小1.3 cm×1.4 cm, 邊界不清, 形態不規則, 呈毛刺狀向周圍腺體深入, 內可見強回聲斑, 后方回聲衰減。該結節未行造影檢查。病理結果為乳腺脂肪壞死, 伴陳舊性出血、纖維化、鈣化。
病例5:左側乳頭下方巨大不均質低回聲實性占位, 大小8.0 cm×10.0 cm, 邊界不清, 形態不規則, 內部可及多發強回聲影, CDFI:腫物內部可探及較豐富血流信號, 脈沖多普勒(PW)為動脈頻譜。阻力指數(RI)=0.41。造影后該腫物呈不均勻增強, 周邊可及雜亂血管。病理結果為(左第6肋骨)內生軟骨瘤。
5例患者腋窩淋巴結均未見異常腫大。
乳腺癌是指發生于乳腺小葉和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典型超聲特征包括:內部呈低回聲多伴微鈣化, 形狀不規則, 邊緣毛刺狀, 縱橫比>1, 后方回聲衰減, 彩色血流豐富, RI較高。超聲造影后多為不均勻高增強, 較大病灶內部可見充盈缺損區, 增強后范圍增大, 邊界不清, 周邊可見放射狀血管。許多良性病變超聲圖像錯綜復雜, 在外形、邊界、內部回聲及造影特征上與惡性腫瘤存在交叉重疊現象, 容易誤診。回顧性分析本文誤診的5例患者:①乳腺纖維腺瘤是由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兩種成分混合組成的最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典型的纖維腺瘤超聲常表現為邊界清晰、規則光整的圓形或橢圓性腫塊, 周邊可見包膜樣回聲, 內部回聲均勻, 容易診斷。但當病理上乳腺纖維組織和腺管兩種成分增生, 排列不規則, 或伴有瘤體內分泌物、間質鈣化, 導管上皮增生等改變時, 纖維腺瘤超聲表現不典型且差異較大, 如腫塊形態不規則或呈分葉狀, 無明顯包膜回聲及側壁聲影, 內部回聲不均勻, 可出現條索狀強光帶及鈣化回聲或伴后方回聲衰減[1], 容易引起誤診。病例1超聲造影后呈快速高增強, 且范圍有所擴大, 可能與纖維腺瘤伴局灶上皮增生活躍有關。②乳腺腺病是乳腺小葉內末梢導管或腺泡數目增多伴小葉內間質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增生性病變。其聲像圖依其不同的病理階段各異, 發病早期通常表現為低回聲, 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晰, 無包膜。隨纖維組織不斷增生及硬化, 回聲逐漸增強, 此時腫塊與周圍乳腺組織的界限多欠清晰, 少數病例后期可形成鈣化[2], 容易誤診。良性腫塊內以粗大鈣化多見, 多單一或散在分布, 是因腫塊內成分的退行性改變, 間質鈣化, 鈣鹽析出所致;而惡性腫塊以微小鈣化多見, 多呈簇狀分布, 是因惡性腫瘤影響局部鈣、磷代謝所致, 可見乳腺腫塊內鈣化的形態亦可作為良惡性鑒別的指標。同時觀察腫塊內鈣化時應注意機器的增益調節不可太強, 將對比度調至最佳位置, 以免微小鈣化點的遺漏。病例3超聲造影為高增強, 且范圍增大,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部分病灶局部導管上皮增生, 細胞排列極向紊亂, 出現局部導管內乳頭狀瘤形成, 血液供應較豐富所致。且病灶區除了有血管增生, 還可能重建、走形異常等, 這些病理改變導致病灶不但出現高增強, 范圍也擴大。③乳腺脂肪壞死是乳房創傷后引起的一種良性疾病, 其超聲表現與病理基礎密切相關。尤其在病變晚期, 壞死灶逐漸分解吸收, 纖維化、鈣鹽沉積發生鈣化, 超聲圖像上常表現為低回聲腫塊、內伴微鈣化、邊緣不規則、病灶內部可探及動脈性血流信號、角狀突起及毛刺等惡性征象, 難以與乳腺癌鑒別, 且由于瘢痕組織收縮, 與周圍粘連, 腫塊活動度差, 病變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該病常因忽略詢問患者乳房相關病史、缺乏經驗及對本病認識不足導致誤診[3-5]。④內生軟骨瘤指發生于髓腔內的軟骨瘤, 好發部位為手足短管狀骨, 肋骨較少見。病變表現為髓腔內邊界清楚的類圓形骨質破壞區, 病變鄰近的骨皮質內緣凹凸不平或呈多弧狀, 骨破壞區內可見多種形態的鈣化影。因該病變位于乳腺深部, 體積較大, 達乳頭下方層面, 超聲無法穿透骨組織, 因此對該病灶與乳房及肋骨的關系難以準確判斷。其次超聲醫師診斷骨腫瘤病例較少, 對本病認識不足, 且將軟骨瘤內的骨質碎片誤以為乳腺腫塊內的鈣化灶, 造成誤診[6-8]。
當診斷乳腺腫塊時, 引流淋巴結的探查十分重要, 乳腺癌一般首先向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反之, 如果腋窩淋巴結出現惡性征象, 即使腫塊聲像圖表現不典型, 也要高度警惕乳腺惡性疾病可能。而本文中5例腫塊均未發現異常腋窩淋巴結, 這也是診斷為乳腺癌考慮欠妥的方面。此外, 診斷乳腺腫塊時應密切結合患者臨床資料, 如乳腺癌常為短期內增大的無痛性包塊, 質硬, 活動度差, 78%的乳腺癌發生于年齡>50歲的婦女;纖維腺瘤大多發生在育齡期婦女, 尤其是30歲以下的青年女性;乳腺腺病多發生于中青年未絕經期婦女, >50歲患者少見;炎性病變常有紅、腫、熱、痛等癥狀[9, 10]。另本文中病例4有乳腺外傷史, 病例5發現腫塊10年, 逐漸增大, 均有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 對于乳腺腫塊的診斷, 超聲醫師可將灰階超聲、CDFI及超聲造影等多種方法聯合使用, 并結合患者腋窩淋巴結及臨床資料等全面、綜合和系統的進行分析, 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降低誤診發生率。
[1] 韋強, 譚旭艷. 非典型乳腺纖維腺瘤超聲圖像的特征.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13, 5(6):359-361.
[2] 劉健, 高云華, 茍凌云, 等. 超聲造影在乳腺局灶性腺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4, 23(8):686-689.
[3] 殷玉鵬, 程巖, 趙天嬌. 乳腺脂肪壞死誤診為乳腺癌. 臨床誤診誤治, 2013, 26(2):38-39.
[4] 鄧晶, 徐祎, 栗翠英, 等. 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超聲表現及其誤診原因分析.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7, 19(5):325-328.
[5] 胡春玲, 朱孝琴, 周丹. 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在乳腺良惡性結節鑒別診斷的價值探討. 醫學信息旬刊, 2010, 23(3):219.
[6] 厲昌美, 王培源. 乳腺癌超聲發生診斷誤診漏診的主要原因分析及 有效應對措施分析. 心理醫生, 2016, 22(33):40-41.
[7] 張家庭, 李泉水, 曹秋平, 等.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聲像圖與聲學造影特征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04, 20(19):1963.
[8] 徐樂, 何琳, 陳濤, 等. 乳腺癌超聲圖像特征與ER、PR、CerbB-2的相關性研究.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6, 38(2):182- 186.
[9] 孝夢甦, 朱慶莉, 姜玉新, 等. 年輕乳腺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與超聲聲像圖特征. 協和醫學雜志, 2014, 5(1):35-40.
[10] 閆薈同, 曹云峰, 趙家慧. 典型乳腺癌與不典型乳腺癌的超聲圖像對比分析.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6):687-689.
[收稿日期: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