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珊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優勢。新羅區龍門鎮湖坑村座落在群山環抱之中,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為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湖坑村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放在了重要位置,針對本村存在的采石場、機磚廠、建筑廢土堆放、生活垃圾污染、化肥農藥污染等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產生的影響,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出具體思路:
1 做好保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只有讓村民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才能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做到發展與保護并行,建設與美麗并重。為此,通過村部 “生態環保”主題宣傳欄、文化活動中心、農民公園實地環境等方式宣傳生態環保知識、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和環保道德追求。制作環保宣傳手冊入戶發放,在微信群里介紹村里的生態環境狀況、表揚保護生態環境的好人好事、批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等方式,引導村民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讓村民認識到要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就要保護好鄉村田園風光的自然之美,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關系到每家每戶每人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幸福指數問題,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理念成為村民的自覺習慣,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來。
2 排查并督導村民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使現有的生態環境得以保護
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環境,杜絕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這是底線。為此,村兩委對本村現有的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生產企業和村民活動進行摸底登記,了解現存主要問題,提出整改方案。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諸如占用村道亂倒垃圾、損壞綠化帶、山林使用除草劑、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行為,在普及環保知識的同時及時給予制止。對于損壞村道河道兩側及公共綠化帶的除批評教育外,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對存在污染可能的企業,村兩委負起生態環保監督責任,并不定期與環保部門進行聯合督查,使其在環保評估范圍內活動,防止進一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充分發揮全村村民的監督作用,村民發現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可直接與村兩委成員反映或在微信平臺上給予曝光,村兩委對村民的反映負有反饋責任。
3 整治破壞生態環境的遺留問題,使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針對湖坑村生態環境破壞的遺留問題,在保護的前提下改善生態環境,主要從兩方面做好恢復性整治工作。一方面,由村委牽頭對原機磚廠、廢土填埋場所涉耕地土地使用權(或加承包權)進行集中統一流轉,以“盡可能恢復耕地,盡可能改善環境”為原則進行整治,以種植蔬菜、水果、花木、中草藥為主,發展綠色農業、觀光農業。這樣既恢復耕地的使用功能,又改善生態環境,既美化生活環境,又發展產業,解決村民就業,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對停止開采的采石場及周邊林地旱地耕地進行植被恢復:一是督促采石場場主按合同要求進行必要的植被恢復;二是動員周邊的耕地承包者或旱地原使用者種植竹子等經濟林木;三是與林業部門聯系,將植被恢復列入區“青山掛白”整治范圍;四是組織村黨員、青年義務植樹。對還在開采的采石場進行定期監督檢查,防止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4 開展村容村貌整治,美化凈化生活環境
針對當前湖坑村存在的村容村貌問題,為美化凈化生活環境,主要思路是:一是由村委出資或向上級申請資金對廢棄廁所、舊牛欄、有安全隱患的舊民居進行收購,拆除清理后的土地歸集體所有,然后根據村莊規劃作為村道、綠化帶、停車場、公廁等公共設施建設用地。二是以投入少、好維護、原生態為指導,選擇對人體健康無損害、對居民無安全隱患的花草樹木對民房周圍、村道兩側、河道兩岸進行綠化美化。三是制定環境衛生及垃圾處理管理辦法,使村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繼續實行“戶集、村收、鎮(村)處理”的垃圾處置模式,開展“垃圾不落地,湖坑變美麗”活動,確保垃圾天天有人掃、有人運,經費有保障。聘用專職保潔員對村部、村道等公共場所進行日常保潔,并引導村民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相互監督,對亂丟垃圾、亂倒廢棄物行為給予必要的處罰。四是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定期組織黨員義務開展“清潔家園,美化家園”活動。五是著眼長遠規劃,把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列入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日程中,徹底解決生活污染問題。
5 制定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使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得以長期保障
為防止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進一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要一些村規民約、良風良俗進行約束,更需要通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制度保障來促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持久化,使生態環境治理成果不斷鞏固和擴大。目前,湖坑村還沒有完善的生態環境長效保護機制,這是建設宜居鄉村的一大薄弱環節。對此,村兩委要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作為宜居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來抓,要制定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山林保護機制、河道管理機制、耕地使用機制、園林管理機制、垃圾管理機制等一系列符合村情、操作性強的相關制度,嚴格依法依規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確保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并得以可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