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新平 653499)
根據《2011年中國環境公報》,農業污染源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7.4%和31.7%。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流域性水體、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
病死畜禽和畜禽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蟲卵,若不及時處理,病原菌和寄生蟲在環境中大量繁殖,易造成人、畜傳染病的發生、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傳染,將給人畜帶來災難性的危害。
畜禽養殖會產生大量氨、硫化氫、甲基硫醇等有害氣體,污染養殖場及周圍的空氣。
畜禽糞污中含有大量的COD、氨氮、磷等物質,有的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水體富營養化,溶解氧不足;有的能通過地表徑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體變黑發臭,直接威脅水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導致水中的魚類或其他生物死亡。
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各種重金屬、抗生素、激素等物質,隨著畜禽糞便進入水體和農田,長期積累,導致土壤環境質量下降。畜禽糞肥過量將會導致土壤和地下水硝酸鹽超標。有毒有害物質的沉積,進一步威脅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大多數養殖戶對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視,重養殖輕治理,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思想依然存在。隨著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大部分養殖場未能對畜禽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和利用,未經處理的糞便隨意堆放,導致大量的氮、磷流失,形成水體污染。
畜禽養殖業發展和污染治理缺乏全局性規劃和布局,規模畜禽養殖場(戶)的建設發展尚未納入統一的審批管理。農民在缺乏政策導向和技術引導的情況下,選擇在住宅附近和村屯旁邊發展畜禽飼養地,導致農村生態環境較脆弱。
3.3.1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基礎設施滯后:一是當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方式中深埋成為首選處理方式的時候,處理地點難找、工作量大、處理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一覽無余;二是市級和縣級無害化專業處理場所建設仍然是空白;三是畜禽養殖場沒有專用的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
3.3.2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成本高:挖坑深埋、集中焚燒銷毀的無害化處理設施處理成本高。按照目前的平均物價水平及人力工資成本測算,實施無害化處理1頭120kg的病死豬,挖坑掩埋處理的成本需200元;雖然焚燒或高溫化制成本需80元,但是焚燒或高溫化制設備價格高,養殖戶不情愿一次性投入較大經費來安裝設備。而中央財政僅對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年出欄肥豬50頭以上的病死豬給予80元/頭的無害化處理補助費,對其他環節病死的畜禽沒有任何補助,補助資金與實際所需無害化處理費用差距較大。

2011年全國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3.3 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性、危害性認識不到位:部分養殖場、散養戶仍然存在著病死畜禽淺埋、焚燒不完全或者隨意丟棄于河溝、廢坑、荒地的問題。由于隱蔽的利益鏈條的存在,有的養殖戶甚至將病死畜禽轉移、低價出售給不法販子進行加工銷售,造成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規定,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擺在議事日程上,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激勵引導。充分應用電視、電臺、廣告、網絡等宣傳媒體加強宣傳,使規模養殖場、散養戶深刻認識到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與人類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將畜禽養殖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由鎮村對畜禽養殖場進行統籌規劃、合理選址,將目前的一家一戶散養型養殖模式改為集約型養殖,也可以打破鎮、村、組的界限,建立集中的養殖小區,建設共用的污染處理中心或污染處理池,減少一家一戶的配套設施的投資。
(1)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監管。
(2)完善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強化監督執法。一方面,對官方獸醫人員不足的,盡快從相關專業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錄,充實縣、鄉街道執法人員,建立一支業務素質高、執法能力強的動物衛生監督隊伍。
(3)保障無害化處理經費的投入。
對稅收、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實行優惠扶持政策及其畜禽糞便處理補償機制和鼓勵措施,轉變農民養殖觀念,實施標準化生產,發展生態綠色養殖,走生態綠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1]劉書民,董馳,李永鵬.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0,56(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