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言天久 潘 懿 鄭華念 羅必就
(1. 德??h城關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德保 533700;2.百色市畜牧技術推廣站,廣西百色 533000;3.百色市畜禽品種改良技術推廣站,廣西百色 533000 ;4.德保縣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廣西德保 533700)
近年來,百色市山羊養殖業取得較快發展,養殖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大,山羊疫病時有發生,造成養殖場(戶)較大的經濟損失。本論文針對診斷為山羊鏈球菌病和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病例進行藥物治療比對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山羊鏈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敗血性、熱性化膿性的傳染病,致病力取決于產生毒素和酶的能力,如溶血素,有溶解紅細胞、殺傷白細胞、血小板及毒害心臟的作用等。羊鏈球菌呈圓形,常以單個或3-5個菌體相連的短鏈狀存在,英膜可見,革蘭氏染色陽性。此病臨床表現有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1]。
山羊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一種山羊傳染性血液病。該病附紅細胞體為立克次氏體屬,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引起的一種以紅細胞壓積降低、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白細胞增多、貧血、黃疸、發熱為主要臨床癥狀。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中,包膜較厚,健康未受破壞的紅細胞多呈球形,感染受破壞后的紅細胞呈星狀、狼牙棒狀或多邊形,有折光性,姬母薩氏染色分別呈陰性和紫色[2]。
2017年4月21日,筆者接到坡堂村大龍屯廖某山羊養殖戶報告,其飼養的山羊出現突然不食,倒地死亡后鼻孔及嘴角流出泡沫狀液體的情況,已經有幾十只羊相繼感染發病,我和縣疫控中心同志趕赴羊場診治,經了解該戶飼養本地山羊215只,種公羊4只,羊只實行白天放牧,晚上補充少量的精料和營養舔磚,遇雨天不放牧,割自種的黑麥草等飼喂,飲山泉水,宿棚架舍。廖某養羊場2017年3月26日,從廣西隆林縣購進一只種公羊,第二天就進行混群。4月15日,由于放牧羊群淋了雨,晚上發現有一只1.5歲的母羊發病,并突然死亡,第二天發現5只精神沉郁,不愿走動,氣喘,體溫升高,3d后有17只羊出現類似的癥狀。畜主用青霉素與安乃近進行治療2d,部分發熱羊有些好轉,但過后病情出現反復,原來好轉的羊又出現發熱、氣喘、流鼻涕等癥狀,同時發病的羊數增加,并出現陸續死亡現象,6天內共死亡6只羊。接診到場時有病羊72只,發病率為33.5%,其中母羊發病62只,占發病羊86.1%,公羊10只,占發病羊13.9%,死亡6只,占發病羊8.3%。
主要臨床呈急性黃疸性貧血、消瘦、可視黏膜潮紅后蒼白之外,還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反復高燒不退,高度厭食等癥狀,病情短,死亡率高。
其以高熱稽留,咽喉腫脹,呼吸急促,精神沉郁,心跳加快,皮膚發紅,反芻停止,鼻孔流出漿液性、膿性分泌物,尾下垂和出現關節炎,可視黏膜蒼白,黃疸,消瘦,拉稀,偶見有血尿,病羊尿液淋漓呈棕黃色或濃茶色為主要特征。
在發病中后期病羊食欲減退,嚴重掉隊,死亡前3-5d體溫升高到40.5-41.0℃,食欲廢絕,少數羊只病程8-12d,羔羊死亡率在70%-80%。在發病后期到死亡前,羊毛焦肷吊,肋骨清晰可數;從頭部至胸前軀呈現明顯的腫脹,后軀股內側皮下亦發生腫脹,觸之冰涼無波動性;腹圍增大,瘤胃鼓氣,瘤胃、腹部及其他部位均有痛感。聽診:心音快,第一心音增強,且有收縮期雜音,肺部有濕性羅音。所有患病羊持續性腹瀉,后期臥地不起,體溫下降至35℃以下,呼吸異常困難,急促,咳嗽,四肢無力,最后抽搐死亡。
主要是以敗血性變化為主,血液稀薄呈淡紅色,不易凝固。病死羊的鼻、咽喉、氣管黏膜以及腸系膜、大網膜出血,心冠脂肪有出血點,全身皮下有多量的黃白色膠凍樣滲出物,尤以頭部、前軀胸下、后軀腹下為重。肺水腫,切開可擠出帶泡沫的液體,肺門淋巴結及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病變。全身淋巴結腫脹,切面呈灰白色,多汁。腹腔內有2~3L淡黃色的液體,消化道從胃至直腸前端包有一層0.2~0.5cm厚的膠凍樣物質。膽囊腫大,肝臟脂變,呈土黃色。脾腫大、色淡、柔軟而易脆裂。腎腫脹,呈灰色,有出血點。膀胱內有膿液,內切黏膜脫落,腸道出血嚴重,特別是十二指腸腸黏膜脫落,腦膜下有積液。
取病羊耳靜脈鮮血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鹽水混勻后加蓋玻片,用600倍的顯微鏡鏡檢,發現紅細胞上有很多珠型、星狀、狼牙棒狀、顆粒狀的小點,游離于血漿中,做上升、下降運動。
取抗凝血常規涂片,固定后用姬母薩氏染色,用1000倍的油鏡觀察,可見紅細胞周邊呈藍紫色大小不等的球形、逗點狀、星狀、桿狀或顆粒狀的小體,當微調動螺旋時藍紫色小體的折光性較強,中央發亮,形似空泡。初步診斷為山羊附紅細胞體病。

表1 治療用藥及效果對比統計表
對100個紅細胞進行檢測,根據被附紅體寄生的數量確定受感染的程度。紅細胞被附紅體寄生30個以下為輕度感染,30-60個為中度感染,60個以上為重度感染。以分別采病羊和臨床無癥狀羊耳靜脈血,1滴血加2滴滅菌用水直接鏡檢,觀察羊的紅細胞情況:紅細胞變成星狀、狼牙棒狀或多邊形,病重羊紅細胞的變形率在85%~95%之間,臨床無癥狀羊的紅細胞變形率在50%以下,且在鏡下見到多量的熒灰色運動活潑的附紅細胞體[3]。
無菌采集病死羊的肺、胸水、腹水、膿汁、淋巴結和肝等病變臟器作為病料。
取病料涂片,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可見英饃,菌體成雙排列,間有3-5個相連的短鏈狀存在的革蘭氏陽性球菌,經細菌分離培養、生化鑒定符合鏈球菌生化特征,診斷為鏈球菌病。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剖檢、實驗室檢驗等確診為山羊鏈球菌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病。
隔離病羊,清洗欄舍,用20%消毒威或稀戊二醛溶液1:500消毒。
為了進一步研究掌握最佳的用藥治療方案,本試驗對確診為山羊鏈球菌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的病例總共72只,按臨床癥狀隨機分為A、B、C、D等4個組,每組18只進行藥物比對治療分析,用藥情況見表1。其他病羊或同群羊按試驗對比結果選擇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案進行全群用藥。

表2 藥物治療第8天效果顯著性對比(P值)
(1)經對各組康復個體數量百分比進行比對,結果表明:B組和C組的治療方案效果最佳。用藥后的第3、6、8天,以采血鏡檢紅血球恢復情況,結合體溫、食態、臨床癥狀等來判斷康復個體。A組與B組:|u|=2.69,P<0.01,兩組差異極顯著;A組與C組:|u|=3.21,P<0.01,兩組差異極顯著;C組與D組:|u|=2.95,P<0.01,兩組差異極顯著;B組與D組:|u|=2.41,0.01<P<0.05,兩組差異顯著;A組與D組:|u|=0.34,P>0.05,兩組差異不顯著;B組與C組:|u|=1.01,P>0.05,兩組差異不顯著(比對結果見表2)。說明B組和C組的治療方案效果最佳,且兩組差異不顯著;A組和D組的治療方案效果不佳,且差異不顯著。實驗結果表明:以鹽酸多西環素、鹽酸林可霉素+頭孢噻呋鈉為主治藥物,配合黃芪多糖、柴胡、氨基比林、VC、VB12的治療效果最佳;以三氮脒、磺胺間甲氧嘧啶+長效土霉素為主治藥物,配合黃芪多糖、柴胡、氨基比林、VC、VB12的治療效果差。
(2)第6天觀察情況發現60%的羊紅血球恢復正常,但仍有少數羊紅血球未完全恢復正常,且在血漿中仍能見到極少數運動活潑的熒灰色附紅細胞體,說明這幾種藥物在用藥6d后都達不到根治的目的。
(3)第8d(即4月29日),筆者到該羊場復診,病羊體溫、食欲、精神、糞便等各種臨床癥狀恢復正常。從治療的幾種藥物相比結果看,鹽酸多西環素和鹽酸林可霉素、頭孢噻呋鈉給藥副作用小,對并發癥和繼發癥也有較好的療效,可考慮作為治本病的首選藥物。
(4)黃芪多糖注射液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抗體形成和透導羊機體產生干擾素,使羊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并發其他感染疾病。針對體溫升高明顯的個體使用柴胡、氨基比林治療。
(1)近年來羊鏈球菌病與附紅細胞體病的混合感染發生較多,該病多以接觸性、血源性、垂直性媒介昆蟲(蚊子、蠅、蜱等)方式感染,傳播媒介主要為患病羊、呼吸道、注射針頭、交配、手術器械、季節交替的氣候驟變、圈舍潮濕、擁擠、飼養管理不良等。一旦染病,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羊均可感染,以3-7月齡的羊多發,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羊不能產生很強的免疫力,容易發生再次感染,及傳染其他病而并發,一般氣候驟變、雨后濕度大等情況下多發,而且在該環境下可造成病羊的癥狀加重。
(2)根據實驗結果,治療山羊附紅細胞體和鏈球菌混合感染病例用以上幾種藥物治療方法效果顯著。針對該病的治療應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治愈成功的關鍵,同時加強預防措施:一是加強飼養管理;二是預防用藥,可采用弓鏈克進行預防;三是注意引種隔離觀察。
[1]陳懷濤,劉安典,孫曉林,等.牛羊病診治彩色圖譜[M].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185-187.
[2]馬玉忠,石剛,徐麗娜,等.羊病診治原圖譜[M].第一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7(2017年4月重印).75-76.
[3]李本軍,趙家前,覃鵬.山羊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學.2012年第20期: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