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楊萍
(福建省龍巖市第四中學 364000)
所謂微課,就是指微型視頻,是將教學的內容按照一定方法進行分類,針對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進行單獨的講解、訓練而設計的一種多設備支持的教學資源.微課一般時間比較短,最長不超過10 min,內容比較具有針對性,由于微課聲情并茂,教學情境引人入勝,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初中化學中進行微課的運用,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力,也能幫助學生容易的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重復觀看,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突破了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效果明顯.下面結合微課的實際應用,談一些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初中化學有許多抽象的、微觀的知識,學生對這些知識又好奇,又學不懂,這就給初中化學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微課為學生進行微觀知識的直觀展現,抽象知識的具體體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了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進行“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教學的時候,由于原子和分子比較微觀,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一時不能有效地構建起微粒的觀念.雖然氧氣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并不陌生,但是氧氣分子卻看不見摸不著,對于氧氣和氫氣生成水分子或是水電離成氧氣和氫氣的微觀過程更是感到迷茫.這時教師可以將水通電分解的實驗給學生用動畫進行展示,讓學生直觀的體驗水分子在通電的作用下,分子之間的化學鍵斷裂,氧原子和氫原子分別重新合成新的化學鍵,從而氧氣和氫氣生成了,學生對這一變化感到新奇和興奮,分子重新組合的畫面深深的留在了學生的心中.這樣通過一個短小的微課,就可以幫助學生走進微觀世界,體驗化學的奧妙,這是傳統教學不能比擬的.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些初中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在特殊的實驗室進行,這就使得這些實驗只能是文字描述而不能讓學生進行親自操作,限制了化學的實驗教學效果.微課的出現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給學生展示實驗的步驟和過程,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運用微課進行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細致的進行實驗觀察,也能對實驗的步驟和重點內容進行慢放和重復播放,既安全又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
例如在進行物質酸堿性驗證的實驗教學中,由于強酸和強堿都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對學生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隱患,不適合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為學生收集一些有關的實驗素材,精心的制作成微課實驗,通過視頻和聲音、動畫結合的方式給學生進行展示,提升學生趣味性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了化學實驗知識.另外,一些學生對實驗的操作要求不太注重,教師可以制作一些有關實驗錯誤操作危害的視頻,諸如:加熱堿式碳酸銅的試管口朝上,導致冷水回流引起試管爆裂;氧氣制取試管先滅酒精燈引起水槽中的水倒流導致試管炸裂;把水直接倒入濃硫酸中,引起濃硫酸飛濺等,通過微課的展示,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安全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實驗態度,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
新課改提倡學生的素質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展開有效的教學,進行針對性、個性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微課的應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了便利,更加的符合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規律,同時也為教師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能.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以往傳統教學的限制,更加的注重學生的差異化發展,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選擇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進行微課的自主學習.這就給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留下了充足的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知識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微課內容可以永久的保存,這樣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練習、互動等,在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的過程中,微課的作用就更加的明顯.學生有不懂和疑問的地方,可以根據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既能做到知識的查漏補缺,也能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讓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一對一”的教與學,從而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全面發展.
總之,微課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新型教學方式,在彌補傳統化學教學的不足,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微課教學和新課標倡導的素質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微課的有效應用和不斷開發,既能提升教學效率,也能推動教學信息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伏鈴林.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考試周刊,2014(63):37-38.
[2]羅學林.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情境[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4(11):42-43
[3]唐玉興.淺談初中化學教學的困境及出路[J].吉林教育,2014(3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