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輝
(江蘇省灌云縣初級中學 222200)
預習是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與能力有選擇地學習課本的知識,由于數學知識具有連續性、層次性和體系性.新課的知識總是或多或少地與舊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在教法上經常是以舊引新.學生在課前預習不僅有利于他們去發現舊知識的薄弱環節,及時在教師對新知識授課前補上這部分內容,而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會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對于課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的學習,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在出示例題后緊跟著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在預習完后認真去做,它既能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讓學生反思預習過程中的漏洞,也能讓老師發現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較集中的問題,便于課堂教學抓住重點及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是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要提高學生的學校效果,重點要抓好教學環節,老師要抓住重點學習內容,抓住學習的關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習主動學習和探究.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有:
讀一讀.課堂上要認真,要逐字、逐詞、逐句地閱讀,用筆把重點畫出來,重點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作出記號,教師講解時作為聽課的重點.
想一想.對學習內容要抓住學習重點.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礎問題,可以用以前的知識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問題, 可以記下來課上認真聽講, 通過積極思考去解決.這樣有利于提高對知識的理解,養成學習數學的良好思維習慣.
寫一寫.寫一寫在課堂學習中要適當做學習筆記,主要包括看書時的初步體會和心得,讀明白了的問題的理解,對疑難問題的記錄和思考等.
做一做.對學習中的習題,特別是應用題,可以用畫線段的方法幫助理解數量間的關系, 弄清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找到解題的思路.對于一些有關圖形方面的問題,可以在預習中動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認識.
補一補.數學課新舊知識間往往存在緊密的聯系,預習時如發現學習過的要領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預習時弄明白,并對舊的知識加以鞏固和記憶,同時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提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而又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新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誘人的學習情境.
如在講解“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教師設置懸念問:“教室的門不管開到哪一個位置,為什么總是與地面垂直?”學生興趣盎然,都來琢磨和研究這個問題,求知的欲望自然而生.又如上“韋達定理”之前,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會不解二次方程求出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你們行嗎?”完全是試探商量的口吻,卻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大有躍躍欲試之勢.這樣的設問具有振動學生心弦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可提問本課所用到的舊知識作為過渡,以舊引新,以舊促新,促使學生積極參加教學雙邊活動,突破難點,以達到順利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新課:“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教師首先提問:
(1)過一點可畫多少個圓?為什么?
(2)過兩點可畫多少個圓?圓心的位置有什么規律?為什么?
這些問題一一解決后,教師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問:
(3)過不在同一直線上三點A、B、C畫圓,這樣的圓要經過A、B,圓心在哪里?這樣的圓又要過B、C,圓心在哪里?若同時經過A、B、C,圓心又在哪里?
(4)這樣的圓可畫多少個?
就這樣教師提問,學生動腦、動手,把自己作為“研究者”,步步深入,將已有的知識、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中去,學得輕松,記得也牢.
為了上好每節課,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對這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常在授完課后對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一方面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了解數學效果,以便及時調整方案.但提問要有新意,例如檢查學生對于數學定義概念、定理的掌握弄不好會導致機械記憶.例如:在講完《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如果兩個圓相離,則有幾條公切線?
(2)如果兩個圓有三條公切線,則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如何?
(3)如果兩圓的半徑分別為5cm和3cm,圓心距為4cm,則兩圓的位置關系如何?
這樣的提問,使學生有新鮮感,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做好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環節的安排和課后復習等環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優化,精心設計好教學過程,科學地安排好每一個教學環節,讓課堂教學環節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