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琳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215007)
新課程倡導下的課堂教學應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物理課堂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強大的解題技能,但卻缺乏解決具體情境中的新問題的能力.只有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融進新課改的理念,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才能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適應未來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五章《曲線運動》,簡述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對精準提問地理解:
1.在引入新課時,請同學們觀察一個紙片的下落,通過直觀的現象,聯系生活實際后提問學生:“對比之前學過的直線運動,同學們仔細觀察,紙片在做什么運動?大家還能舉出一些在生活中觀察到的類似的運動的例子嗎?”同學們饒有興致的交流討論列舉了大量的曲線運動實例,后總結出了曲線運動的特點,印象深刻.
2.在講授曲線運動條件時,首先提出問題:“之前我們學習的都是物體做直線運動,那如果物體要做曲線運動,應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猜想:物體必須受外力.
繼續追問:“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不也受到外力嗎?”
學生繼續猜想:與物體運動方向有關.
再問:究竟和這些因素有無關系?有何種關系?可以通過實驗來探究.
提供給每個實驗小組一套實驗器材:一塊磁鐵,一個小鐵球,一個斜面軌道.給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設計實驗、觀察分析、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1)如何使小鋼球仍做直線運動且速度增加;
(2)如何使小鋼球仍做直線運動但速度減小;
(3)如何使小鋼球做曲線運動?
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有目的的分別把磁鐵放在鋼球運動的正前方、正后方和兩側邊,很快通過觀察到球運動的軌跡得出了結論“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且物體所受合外力方向指向軌跡曲線的凹部.”由此可說明抽象的物理知識點更不能一味講授,否則都只是淺嘗輒止,而應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有目的的研究,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靠近答案,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來龍去脈的理解,更親身體驗了獲得成功后的興奮.
物理課堂教學概念和規律的傳遞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除了提出精準的問題,同時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探討和交流.有著共同的目標,本著相互合作與交流的精神,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各抒己見,學生的思維會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在交流討論中,不同小組、不同學生之間總會存在不同的意見,通過辯論使學生思維發生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地完善思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清晰地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科學高效地解決問題,提升課堂效率.
例如: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汽車過“拱形橋”問題,首先通過視頻讓學生觀察汽車過橋問題,隨后配合圖片的展示并羅列出一系列的階梯式的討論題,鼓勵學生們按照題號,分組討論,由組長代表小組,回答問題:
1.汽車靜止在拱形橋頂時,汽車處于什么狀態,受到哪些力,這些力之間是什么關系?
2.當汽車以一定速度通過拱形橋橋頂時,汽車處于什么運動狀態,受到哪些力?
3.汽車過拱形橋頂時什么力提供向心力?汽車對橋面的壓力有什么特點?
4.汽車對橋頂的壓力的大小與汽車經過橋頂時的速度有何關系?
通過上述階梯式問題的討論,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其中,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突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且學生自己和同齡人間的比較、交流更能燃起學生對正確分析問題的渴望,查漏補缺的同時分析問題方法以及抽象的知識點學生也掌握得比單純依靠老師的講解更加牢固.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貼近生活的學科,合適的、“接地氣”的探究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并在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科書中部分演示實驗和現象與學生生活實際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并無真實的感受,所以對概念和知識點的助推作用不大,但如果在教科書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改進或自制一些實驗器材配合課堂教學,必將事半功倍.
教科書在曲線運動中采用了一些方法:砂輪打磨下的熾熱微粒、彎曲軌道演示飛鏢等等為了說明運動軌跡上某點的速度方向是沿該點的切線方向,雖然可行,但從場地、或安全性角度考慮有一定的難度.在參加省教科研活動時,親眼目睹了一位名教師為了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科學改進演示力矩盤,一盤多用,很有感觸.就力矩盤本身,特點安全穩定、大小適中,無論演示或學生分組實驗,都易于操作且現象明顯.1.在講授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時,讓學生分組實驗將盤面水平、傾斜、豎直,在盤的上表面滴上一些水,轉動力矩盤,就會看到水滴沿圓周切線方向飛出去的生動場面.2.物體隨著圓盤一起運動的模型,教科書上在課后的問題與練習中以一道習題的形式出現,非常抽象,在力矩盤上放置物塊,物體隨著力矩盤一起轉動靜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然后加快力矩盤的轉速,當最大靜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時,物體離心,臨界狀態的分析一目了然;同時,材質相同、質量不同的物體放置在圓盤上不同位置處,隨著轉速的增加,理論和實驗相結合,更加清晰地說明,誰先滑動與質量無關,只能距離轉軸遠近有關.
改變傳統觀念、融入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本、還課堂于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然途徑,同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但是配角,更是科學引導、組織討論、啟發思維、合適探究的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