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丹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實驗初級中學 226100)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很多初中的學生在步入到高中的學習之后,會產生很多的不適,甚至有些學生會出現消極以及懈怠的心理,成績不穩定,最終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對于這種情況的產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有裂縫.為了彌合這樣的教學裂縫,就要重視初中和高中的學生思維的變化,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本人不才,略略研究了一些關于功的初高中銜接教學,權做拋磚引玉之用.
在蘇教版初中物理《功》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明確什么是力學中做功的含義,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每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和單位;最終能夠熟練應用公式進行計算.其內部可分為四個主要的部分,其一為從機械的工作性質開始,逐步探究既省力又節省距離的機械;其二為學習力于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的乘積;其三為利用功的具體公式以及生活當中的實際例子,對物體做功的必要條件進行探究;其四為運用公式,計算拉力做功的習題.
在初中物理的授課中,教師應用的教學方式為,利用實驗現象引導學生探究,簡單的機械可以節省距離或者力,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總結出結論,并對乘積進行定義,學習該物理量—功.之后,根據功的概念和定義,學習力在對物體進行做功時,需要的必備條件,最后結合定義式進行詳細的計算.
在高中的教材蘇教版的教材中,需要學生學習做功與能量變化的關系即功能關系;因此對做功這個概念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入.在知道做功的兩個要素后,能夠推導并應用功的公式就進行計算.了解功是標量,深入理解關于正功與負功的本質含義,同時也是要知道功的計算方式此外,還要明確功是標量,正確理解正功和負功的本質含義,知道總功的兩種計算方法.其教學過程分為這幾個部分 ,首先利用生活當中的實際例子,通過對初中物理知識的復習,明確做功的定義及兩個必要因素;其次利用正交分解法,教會學生推導出力與位移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功的計算公式;然后便是深入理解正功與負功的含義,了解力與位移的夾角與正負功的對應關系,從而探究力對于物體做功的各種情況;最后,知道總功的兩種計算方式,利用所學知識計算相關的練習題.
在高中物理的授課過程中,我們一般先是讓學生獨立推導功的計算公式,從邏輯上理解功的公式的由來,讓學生體會邏輯思維的魅力,之后通過求解分力做功、總功和變力做功等問題,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公式的同時,初步接受“微元法”處理問題的思想.最后,引導學生學習功的表達式應用,熟練計算相關的應用題,并對其中的多種解答方式進行對比和分析.
功能關系是在高考中占比很多,因此,對于功的教學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只有深入理解了做功,才能更好地體會功能關系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授課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變得尤為重要.在初中的教學中,我們只研究力與距離在垂直或者平行的情況下,做功的情況判斷.到了高中,研究的內容更加深入,對于距離首先我們改成了位移這個有方向的矢量.對于做功的其中一個要素,我們也要深入研究.務必要學生理解這個位移是發生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并不是一般的位移.教師對于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各種條件和表達式的教學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以便學生能夠將初中學習的內容進行升級.
功為一種標量,但要利用2個矢量,力以及位移進行相關的計算.盡管功是標量,但包含了正功和負功的情況.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從知識的本質上學習功的相關知識,對于其中的知識點要真正理解,如夾角的實際大小能夠對功的正負產生影響.
在初中的學習階段,只需要學生對做功的因素進行明確即可,并且對于功的計算為直線運動計算,其結果非常明確.但是在高中的學習階段,其難度有了明顯的提升,并且在問題中包含了很多力和位移構成的角度的問題等.因此,高中教師在教授學生功這個方法時中,首先要幫助學生了解功的定義和深層的含義,接著通過大量的典型例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功的計算方式,讓學生能夠從易到難,慢慢接受這個功的知識. 例如:對于問題的練習要由簡單的基礎知識開始,慢慢逐漸的提升難度.例如先求解在斜面上物體總功如何求解,接著在提升難度,在一個多過程的問題中,如何求解這個過程中所有力的總功問題.
總之,高中物理的學習要將初中物理作為基礎,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初中和高中知識的銜接,從對概念的理解開始,將初中的概念進行延伸,逐步開始后面的知識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會感覺有太大的臺階,也不太會有很大的壓力,幫助學生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完美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