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喆,余衛平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部,廣東 深圳 518055)
粵北山區,包括河源、梅州、韶關、清遠、云浮五個地級市,本文著重研究隸屬于清遠市和韶關市的三個瑤族自治縣(連南、連山和乳源)及相關的區域。其北與湖南省的江華、藍山、臨武、宜章等縣接壤;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為鄰,東靠九連山,南與珠江三角洲相接[1]。這里是國家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廣東省的生態發展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82.4%以上。粵北瑤族地區,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景優美,民族風情濃郁,是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資源,也是保存、弘揚、發展民族文化的契機和亮點。
從2002年起,廣東省就提出了山區生態建設的戰略,實施綠色發展,并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強調維護粵北山區的“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和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理念。2017年廣東省規劃在粵北打造連片、規模較大的南嶺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域。可以說粵北山區開發生態旅游符合低碳綠色經濟要求,是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生態文明的組成部分。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指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2017年全國旅游業對GDP和就業貢獻均超過10%,高于國家7%-8%的增長預期[2]。多年來,粵人旅游居國內之首,區域內的旅游仍然是其首選,但身邊的參與性原生態山水自駕游資源尚待開發。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最富裕的是廣東,最貧窮的也在廣東,是典型的地區經濟二元化結構,至今還有2277個貧困村需要扶持,集中在粵東西北。2016年粵北山區的經濟總量只占全省的 6.2%,人均GDP4809美元,僅為珠三角(17205美元)的三分之一左右,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在經濟幫扶和工業化進程推進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可以另辟蹊徑發展粵北山區經濟。
廣東省自2002年在國內率先啟動了“旅游扶貧”工程,粵北的瑤族地區曾是扶貧計劃內的重點。按照2016年廣東省“精準脫貧”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以精品景觀、鄉村民宿、養生基地、民俗體驗、體育賽事等為旅游項目進行開發,粵北瑤族仍需要加強這些項目的開發力度,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廣東省56個民族成份齊全,世居少數民族有瑤族、壯族、回族、滿族和畬族,少數民族人口329萬。全省有連南、連山、乳源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7個民族鄉和380多個散居少數民族村[4]。粵北山區是瑤族的聚居區,近 13.6萬多人口,占三個縣總人口的 26.4%,其中連南的瑤族人口達53%。連南自治縣有世界唯一的排瑤,乳源自治縣的必背瑤族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他們是瑤族文化的標志之一。瑤族依山而建,聚族而居,在崇山峻嶺深處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由于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他們就用唱歌和舞蹈的方式,將記憶代代相傳。這些非物質文化在經歷了社會轉型,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面臨著重大的生存挑戰,需要加以保護和弘揚。
廣東瑤族主要聚居在粵北山區,屬五嶺山脈又稱南嶺,橫亙全境。東西綿延1000公里,呈弧形向南突出,繼續排列為東西走向的破碎山地,山峰高度一般在海拔 1000米左右多由花崗巖組成。山區不僅有大面積花崗巖地貌,而且還有奇峭秀拔的石灰巖峰林和砂巖峰林地貌,屬喀斯特巖溶地貌,奇峰突兀,素有“小桂林”之譽。瑤區內河溪縱橫交錯,山巒疊翠,河溪縱橫,氣候溫和,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水力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1],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曾是廣東通往北部城市的一道天然屏障。
近年來,粵北地區陸續修建了大批的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公路建設達到了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四通八達的公路干線和近7條高速公路一并構成粵北地區和湘贛兩省直通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的快速通道,使整個粵北地區進入廣州的三小時間交通圈范圍[5]。
粵北山區古老的少數民族——瑤族,是典型的傳統農耕文明社會形態,保留著較為完好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和風土習俗,是廣東嶺南文化中頗具個性特色的文化遺產。
粵北瑤族的節日非常多,且對節日重視,除了有漢族的春節、元宵節等,瑤族獨有的節日如賴拜節、開耕節、起愿節、牛王節、關爺節、嘗新節、開唱節、盤王節(排瑤叫耍歌堂)等等,幾乎每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連山綏瑤廳志》四《風俗》記載,“三月三日賽飯食神,六月六日賽土神……凡遇賽神,皆歌舞以為樂。”[6]說明載歌載舞是瑤族喜慶節日的活動內容之一。瑤族舞蹈眾多,有長鼓舞、銅鼓舞、花鼓舞、上香舞、求師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草席舞、打馬兵舞、彈指舞、掃更舞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長鼓舞。
粵北瑤族民間還保留一些傳統體育項目,有龍舟、搶花炮、押加、弓箭、刀劍、頂杠、爬桿、打陀螺、火槍射擊、板手腕、摔跤、氣功、上刀梯、武術、跳高臺、跳田溝、擲石子等活動[7]。每年春節至元宵時節,粵北的過山瑤有舞龍燈、舞火龍;排瑤有舞獅、舞火龍等習俗。
目前,粵北瑤族的民族風情游主要依靠古寨的舞臺表演和各種特定時間的節慶活動。由于各個自治縣的旅游規劃不同,展現民族風情的力度區別很大。連南的發展定位是世界瑤族文化旅游的風向標,連南縣歌舞團每晚在縣城內演出,古寨內每天不間斷的民族歌舞表演和其他各排舉辦的各種季節性的慶典活動,如開耕節等,可以說連南瑤族文化最為濃郁,活動內容豐富,但體現體育文化內容的就只有長鼓舞一項。乳源連續7年舉辦“瑤族十月朝”節慶活動,縣內的必背瑤寨,由于2013年的山體滑坡導致村寨倒塌,后又重建了幾棟,因此瑤寨已經不是原生態的,仍在新寨內設置了表演舞臺,節目不多,有長鼓舞和頂杠項目。連山的開發力度是三個縣中最弱的,瑤族古寨品牌不強,但自治縣政府每年舉辦“盤王節”活動,期間會有小長鼓舞的比賽和表演,對連山小長鼓舞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粵北瑤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有40多項。但在旅游常態中,游客看到最多的就是長鼓舞,難以看到其他的原生態體育文化項目。
3.2.1 自治縣政府對瑤族體育文化的重視度不夠
瑤族文化是粵北山區旅游經濟的支柱之一,但以旅游為主導的民族文化表達中出現了異化現象。因此,為保護傳統文化的真實,自治縣政府需要對當地的文化進行深度的調研,追尋它的本真。但現階段,各自治縣政府、鎮、村沒有落實相應部門,缺少相應的專業人員、資金、交通工具等。縣文聯、縣文化館、縣歌舞團、文化職能部門的編制、辦公費、業務經費極少,尤其是文化職能部門懂業務的專業人員更是寥寥無幾,甚至不對口[8],很難對區域內的原生態體育文化進行全面的調研與整理,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工作進行緩慢,導致了異化。
3.2.2 區域內瑤族文化特色不足
粵北瑤族自治縣是國家或省級的全域旅游創建單位,以優美的自然生態風光為依托,突顯民族特色來吸引游客進行深度游。而筆者作為一名普通游客來到粵北縣城時,幾乎感受不到瑤族文化的氣息。縣城內以打造現代化的城鎮為主,街道上充斥著流行音樂和商業廣告,瑤族文化的標志不明顯。酒店內也沒有瑤族文化旅游的相關介紹及活動的宣傳。瑤寨離縣城還有一段距離,需要經過“山路十八彎”才能到達,雖然有公交車,但是車況和車內環境不敢恭維,而且一路上也看不到瑤族的標志。瑤寨內已經沒有多少瑤族原住民,留下來的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穿瑤服的人很少,瑤族的文化特色淡化。
3.2.3 原生態傳統體育表演項目過于單一
體育項目在旅游中有其明顯的優勢,游客可以參與體驗,能夠快速拉近游客與當地文化的距離。粵北瑤族近40多項的傳統體育項目,只有長鼓舞參與到旅游項目中,游客只能去欣賞不適合參與,而且舞臺表演的人員較少,表現形式過于簡單化,也體現不出長鼓的震撼力,缺少了那種動人的“原生態”的味道。而其他項目,由于展演渠道比較少,有些幾近失傳,甚至消失。
3.2.4 當地瑤胞參與度不強
目前,粵北瑤族的開發多數承包給開發商,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自治縣政府主要以導向及監督為主,與當地瑤胞的關系不大。因此景區的發展及活動,當地的瑤胞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對于瑤胞來講,他們也想通過瑤寨旅游業的發展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古寨的旅游資源。但是當地政府對古寨的所有權,忽視了當地的瑤胞的發言權和參與權,難以調動起瑤胞參與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3.2.5 宣傳力度及渠道有限
瑤族有自己的網站——瑤族網,但是介紹的內容有點龐雜,偏專業性,普及度有限。通過對廣東青年人的隨機采訪及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42.35%的人不知道廣東瑤族聚居區,高達57.65%的人不了解瑤族文化,對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僅有10.7%[10]。由此可見,知名不高,有待加強宣傳。
粵北山區封閉、嚴酷自然環境造就了瑤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但隨著瑤區的大力開發、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口的流動加快,對瑤族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從而加速了其傳統文化的滅失過程。原生態的傳統體育文化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保護的重要性[11]。
4.1.1 成立相應的保護瑤族文化的機構
粵北瑤族是廣東世居少數民族之一,擁有悠久的瑤族文化,加強瑤族文化的搶救、保護、發展是自治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建議成立相應的保護機構,將瑤族文化的保護列入議事日程,配備專職的工作人員和專項經費。機構可以根據需要組建不同文化項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保護委員會,如瑤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委員會,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社會有識之士等成員對瑤族文化的保護獻計獻策,建立一套科學的保護機制,并展開對保護的文化事項做定期或不定期跟蹤與學術研究,確保原生態的體育文化得以持續發展。
4.1.2 加大普查力度
2017年5月《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公布了民族特色小鎮和特色村寨名單,包涵了粵北山區4個少數民族特色小鎮和14個瑤族特色村寨。其首要任務就是開展普查工程,包括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普查。借此東風,自治縣政府可以全面展開原生態體育文化的普查,本著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建檔,及時搶救與保護瀕臨失傳的項目,制訂出可行的發展規劃,對已經失傳的項目進行全記錄,做好靜態的保護工作。
4.1.3 強化村寨黨支部在民族文化保護中的職能
原生態體育文化來源于群眾,根植于基層,村寨黨支部就建立在原生態文化的發源地,強化他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非常有必要,而且有實效。因此,建議將民族文化的保護成果與干部年度的績效考核掛鉤,以促進村寨黨支部在民族文化保護中的積極性和實效性。
旅游開發的目的是為了留住游客,游客多住一天,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將會成倍增長。鑒于此,粵北瑤族民族風情游應該打破旅游資源展示、觀光休閑的單一模式,打造節慶文化的生態鏈,創新發展體育文化項目的內容,培養更多本地人才參與到地方的演出或管理上,形成良性循環。
4.2.1 重視培養項目的傳承人
原生態體育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得益于人的發揮創造,而這個人必須對項目的文化內涵、特征及項目的發展規律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因此,重視“人”的培養非常重要。唐喬辛二公是排瑤長鼓舞的傳承人,大家公認的“鼓王”,他掌握整套的長鼓舞動作,但為了便于學習和推廣,精編了8套動作,在連南培養了一批民間長鼓舞的藝人,并在2014年創造了“千人長鼓舞”吉尼斯世界記錄,與鼓王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需要自治縣政府制定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和培訓計劃,鼓勵當地瑤胞積極參與,為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4.2.2 原生態體育項目的創新
《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鼓勵引導群眾將……歌舞、節慶活動……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展示民風民俗,傳承民族歷史文化記憶。”這種生活化的民風民俗是游客的最佳體驗方式。綜觀國內無處不在的廣場舞,或許為原生態體育項目的創新提供些思路。
瑤族的盤王節是瑤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其形式多種多樣,這種祭祀儀式中的許多內容,可以改編為常年表演并供游客參與的體育性質的健身活動[12]。
排瑤“耍歌堂”儀式中的“流樂”,瑤語意思是玩樂。儀式從游神大典開始,謳歌跳舞-過州過府―追打三怪―槍殺法真、最后酬神還愿。這種傳統的身體活動多是尚待開發的原生態民族體育資源,適合打造為群體類的休閑娛樂項目并供游客參與。
“彈指舞”排瑤亞貴為展現自己才華、舞姿、彈指技巧、歌喉而在節慶時節跳的舞蹈。從前的盛況是全村的年輕女子已婚的和十二歲以上的沙腰妹都集中在一起,而來自四面八方的年青男子對著青年女子彈手指唱歌起舞,動作整齊、溫和。這個項目完全可以拓展為參與性旅游的娛樂休閑內容,可惜這個項目幾近消失。
4.2.3 調動瑤胞參與的積極性
參與和賦權是發展人類學常用的兩個概念,既是理論,也是方法。借助參與式發展理論,激發當地瑤胞自身的文化自覺,深描地方性知識,主動投身于民俗性身體活動的體制機制創新,為自身的傳統文化尋找更加生態的綠色發展環境,是粵北瑤族傳統體育文化恢復生命活力的契機之一,也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成立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團體、表演隊伍,調動瑤胞參與的積極性,既可以培養更多的本地人才,又還能加強本地人的文化自信,這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本。連南油嶺村先后被國家文化部和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他們的民間藝術表演隊由當地村民組成,曾到國外演出,獲得過多種獎項。這些都與當地族人的文化自信有關。
4.3.1 城市規劃應突出瑤族的文化特色
現階段粵北旅游的客源以珠三角為主,85%以上是自駕游的客人,過夜的游客還是會以縣城為據點。粵北瑤族地區作為全域旅游的創建單位,城鎮的規劃非常重要,特別是街道兩側的整體規劃,應該突出瑤族的文化特色,從路燈桿的設計到街道的各種指示路牌再到公交車站等這些必備的設施上進行創新,突顯瑤族文化,這也符合全域旅游的理念。
4.3.2 拓寬宣傳渠道
由于網絡的信息量巨大,讀者完全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篩選,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這部分讀者很容易流失。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例如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數字終端和各種娛樂軟件等吸引一部分年輕人。其次,必須以社區為根據地做一些海報和相關表演的宣傳。現在社區內除上班族之外,是一些中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區域,正好可以吸引他們的關注。最后,酒店與旅行社合作制作一些宣傳旅游手冊,再充分利用中心城區的大型廣告宣傳,如LED屏等不間斷的播放瑤族的系列文化,既是對外宣傳的窗口,又是對內普及的媒介,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