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莉 李 昊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市場中的籌資需要大大增加,加之嚴格的貸款限制,銀行自然趨向于發行有大量現金流入、風險相對較低的理財產品,銀行開始嘗試通過理財資金對接企業融資需求。然而,由于我國相關會計準則不完善、缺乏監管,理財產品漸漸變成了銀行規避風險,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甚至成為了銀行逃避存貸比監管的工具。理財產品收入在當今銀行的利息外收入中占據了巨大的份額,因而,其違規操作會給銀行帶來極大的危機,同時極大地損害投資人的利益。因此,規范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解決其會計處理中存在的各種隱患便刻不容緩。
本文試通過分析和匯總當前各大銀行披露的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方法,歸納和總結當前的會計產品處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相對應地提出改進建議。
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自行設計并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資產管理產品。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理財產品按照本金是否兌付,分為保本理財產品和非保本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歷史大概有三個節點,這三個節點分別對應著理財產品的三個轉折:2008年、2013年與2014年。其中,2008年,各種銀行貸款和金融機構存款激增,銀行迫于存在于存款上限和利率上限中的金融監管的壓力,開始尋找新的方法來增加盈利。該節點前后,理財產品的發展和運作模式都發生了改變。2013年,銀監會發出“8號文”,對理財產品產生重要影響。2014年,銀監會下發“35號文”,理財產品在規范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會計準則本質是一個不斷完善的規則,而其本身也在不斷適應著時代的變化,在修訂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漏洞。此外,引進的準則翻譯存在問題,語言差異影響到準則翻譯的準確性。現行的金融會計準則在實際實施中有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銀行遵循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具體的會計處理比較模糊,案例指導也較少,難以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目前部分銀行的自營業務和理財業務的賬戶未能有效區分,必須加以銀行自己出具的交易結算單才能進行,故銀行可以隱蔽地運用自營資金進行調用。有些銀行利用資金池將不同種類的理財產品相混合,這種資金的錯位配置特別容易觸發流動性風險,也變得難以監管,且其風險難以預測。由于缺乏統一的理財法律和條例規范,理財產品會計處理亂象頻現,有的銀行在實際業務中,將非保本理財產品以扣除管理費用和相關交易成本之后的凈額計入中間業務收入,此種處理方法不僅不符合會計反映企業經營實質的要求,還限定了客戶的最高收益,對于客戶來說,風險與收益不匹配。
作為銀行利息外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近幾年來各銀行在其報表和附注中披露情況不一而足,卻大都少之又少,甚至根本不披露。盡管金融工具列報準則做出了相應的說明,但仍有披露不充分的問題存在,其方式也不便于使用者理解。客戶不能從公開渠道清晰知道理財產品的真實投向和投資比例,不可避免的給銀行理財的剩余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銀行信息披露具有較大的主觀性,且其相關業務資料難以取得,監管困難。
目前已得到廣泛使用的理財產品登記系統,披露了理財產品的部分信息,但是,該系統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其數據分析團隊有待加強,因為其發布的報告滯后,而且報告的專業性和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企業的會計記錄必反映其會計實質。但事實上,有些銀行在對理財產品進行會計處理的披露時種種做法只是為了掩蓋其貸款的實質,從而逃避“存貸比”的監管。存貸比即為貸款與存款的比值,反映著單位存款對應的貸出款項,同樣的存款,貸出款項越多的銀行利用存款牟利的能力越好。但是,較高的存貸比意味著銀行在現金不足時出現兌付問題,因此該指標不宜過高。減少存貸比的方法有兩種:減少貸款和增加存款。依賴利息收入的銀行往往難以減少貸款量,而去謀求存款總量的提升,有些銀行便考慮利用理財產品變相放貸。有些銀行曾經將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計入存款,而非保本理財產品無固定支出,因而把利息支出看做其成本則會起到增加存款和減少支出的作用。
在賬簿設置上要改進賬戶,以附表形式披露表外業務。出于理財產品不同的規模、風險及收益情況,應該將不同的理財產品分開核算,嚴格區分自營業務與理財業務,對理財產品單獨設置一級、二級賬戶,并在準則中詳細規定其適用情況。
理財業務與自營業務一定要明確應當計入的會計科目,對其在何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會計處理,應有明確而定量的規定。嚴格禁止將自營業務與理財產品的處理混為一談,但凡有別于自營業務的理財業務,應當加以足夠詳細的說明。商業銀行要嚴格區分不同業務,并分別設賬簿經營、分門別類加以區分,并加以嚴格的風險防控。
利潤和風險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高利潤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目前我國銀行行業競爭加劇,銀行理財產品變成了銀行新的贏利點,其風險也需認真對待。面對銀行理財產品高利潤所帶來的高風險,必須建立理財產品風險管理制度,準確定位表內處理事項,謹慎適用表外處理方式。鑒于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度較低,應從銀行主體信用級別和理財產品綜合風險等級兩個方面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考量。對于評級機構的行為進行規范,防止金融風險擴大。
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準確性會極大地影響會計處理的規范性,尤其是其會計處理方式和原則,越是精確的披露越有利于規范會計處理。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應該在現有披露的基礎上,在附注中加入對理財產品的收支和實際會計核算原則的披露。從監管的角度考慮,需在監管報告里添加相對應的監管目標,應該對應的設立三個指標,即基礎狀況、收益狀況、及風險狀況等,并從相應的角度進行監管,此外,還應詳細披露所監管的理財產品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其原因、盈利情況。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監管,形成包含銀行、政府、投資者等不同監管部門協同監管的局面。監管部門可以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定性、定量地確認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步驟的標準,保證每步處理都有標準的會計科目,同時進行適當的、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披露,進而保證報表使用者可以準確的獲取信息。
改進金融監管中的存貸比監管。有些銀行將不該納入銀行存款核算的理財資金視作存款進行處理,理財資金不同于銀行存款,容易引發流動性危機,,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避免如此處理。加強對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的兼顧,改固定的指標監管為相機抉擇,從而避免銀行利用理財產品進行規避存貸比監管的行為。
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亂現象無疑會極大影響投資者和銀行的正常業務。銀行及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在金融監管、政府監督和會計處理中找到三者的平衡點,通過協商,定性定量的分析,確認統一的會計處理規范,并向行業公布并加以嚴格的監督。
本文對當前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相應地提出了改進意見。在銀行轉型中,銀行理財產品替代傳統利息差收入,漸漸成為銀行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會計處理規范化也必將進行到底。本文在該領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業界和學術界對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不斷探索與完善,理財產品必將更趨完善,從而更為有力地推進銀行業的發展。
[1]王藝諾.關于我國上市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與信息披露的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33-51.
[2]張紅霞,張丹.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浦發銀行為例[J].財會研究,2016,8:42-43.
[3]童星.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與信息披露的研究[J].商業會計,2015,9:106-107.
[4]黃其海.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8號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及相關建議[J].新會計,2016,3:42-43.
[5]吳曉桐.淺析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方式及風險管理問題[J].商業經濟,2015,8:133-135.
[6]林淑霞.對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與監管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18:158-158.
[7]劉會穎,劉慶娜.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及監管規則研究[J].財會通訊,2014,19:73-75.
[8]陳利斐.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處理的影響與風險[J].財經界(學術版),2015,3:216-216.
[9]邢繽心.多管齊下:改進銀行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J].清華金融評論,2014,6:44-46.
[10]蘇薪茗.銀行理財業務機制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1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