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本報記者 張雪婷 ●呂克



在西方“復活節”之際,充滿“復活節彩蛋”的《頭號玩家》也在全球斬獲優異的票房成績和口碑。好萊塢名導斯皮爾伯格帶著他的“復古型科幻片”奪得全球周末票房冠軍,更打破他自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在北美、中國和日本都形成話題的同時,卻也有不少觀眾認為電影“看不懂”“沒深度”。兩極化的評價,凸顯出《頭號玩家》對普通觀眾不太友好的“硬核”特征。
“游戲宅”狂歡的“彩蛋電影”
《頭號玩家》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游戲流程”:在不遠的未來,人們沉迷于虛擬現實游戲,能在游戲中找到3把鑰匙的玩家,就有資格繼承巨大的公司遺產。主角依靠智慧和勇氣,與隊友最終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
只看劇情的話,《頭號玩家》無非只是一部“說得過去”的特效大片。然而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是目前已被觀眾挖出來的上百個“彩蛋”——劇情中出現的人物、臺詞、音樂、道具等,基本出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各國科幻小說、游戲動漫、影視劇作品。雖然不可能每個觀眾都辨認出所有的彩蛋,但大家看到熟悉的人物時都會在影廳里此起彼伏地驚嘆。對中國觀眾來說,故事中11歲華裔“天才小學生”聰明伶俐的樣子也讓人倍感親切。電影全篇基本無一句粗話,對于好萊塢大片實在難得,反派也有善良本質,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創作真正“全年齡”電影的目標。
作為貢獻一半彩蛋內容的動漫大國
日本對《頭號玩家》表達極高的熱情。日本“2ch”網站開設了該電影的主題板塊,許多網友紛紛懷念起熟悉的動漫形象,尤其在片中擔任重要角色的經典機器人“高達”,足以讓日本觀眾沸騰。也有人擔心,這些作品是否會得到日本以外觀眾的共鳴。日本“映畫”網甚至認為,《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超越自己其他作品”的驚人之作。
不過,太多彩蛋也意味《頭號玩家》過于顧及對流行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硬核宅”,導致電影對普通觀眾“不太友好”。褒獎評論認為,《頭號玩家》是少有能表現出游戲愛好者真正內心世界的電影,而不是故意拿話題做噱頭卻“表達得像外行人”。也有批評認為,在看不懂彩蛋的情況下,電影劇情實際上“很無聊”,到處出現的術語也讓人摸不著頭腦。美國《好萊塢報道者》影評認為,《頭號玩家》沒什么創新,“基本就是過去作品的大集合”。
“致敬”需天價版權費
從3月30日上映至今,《頭號玩家》在影評網站Meta?critic上得分64分,豆瓣評分超過9.0,并在全球席卷1.8億美元票房。中國雖然比北美晚一天上映,僅周末3天票房也突破4億元人民幣。基于電影中出現的大量彩蛋,不少觀眾也好奇:“版權費也要天價吧?”
美國《洛杉磯時報》1日回顧了劇組“爭取版權之路”。早在原作小說作者恩斯特·克萊恩2011年創作這本暢銷書時,他就因加入太多其他流行文化作品內容而擔憂能否順利出版。劇組工作人員表示,正式拍攝電影前很早,他們就列了一份長長的清單,四處與各個作品公司和作者協商,但也未能取得全部版權許可。如小說最后本應出現中國觀眾熟知的“奧特曼”,但因其版權所屬不明確,只能忍痛割愛,用其他作品代替。也有網傳稱克萊恩本人就是斯皮爾伯格的影迷,原作本有大量致敬他的電影的內容,但斯皮爾伯格不好意思在電影中“致敬自己”,只好全部刪掉,只留下他擔任制片的《回到未來》時空穿梭車。
嚴肅片導演的另類題材
作為好萊塢當代最知名的導演之一,許多觀眾對斯皮爾伯格的認識都是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以及近些年的《間諜之橋》《林肯》等“奧斯卡系”嚴肅電影。然而作為喜愛在各種風格領域尋求突破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也一直是科幻片的先驅,他第一部獨立電影《火光》就是科幻冒險題材,成名作《第三類接觸》《E.T.外星人》都是劃時代的科幻巨作,《侏羅紀公園》更是讓全球進入“恐龍熱潮”。
在科幻題材上,斯皮爾伯格也常常探索新的拍攝方式,如《人工智能》《少數派報告》《世界大戰》都體現不同的故事視角和背景格局。他手下很多科幻片都是當時在現實中廣為熱議的話題,如《侏羅紀公園》的基因工程、《少數派》的時空悖論、《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倫理,以及《頭號玩家》的虛擬現實。步入老年的斯皮爾伯格更加堅定在兩條創作方向上并行,既有《華盛頓郵報》這樣的歷史傳記題材,也有《圓夢巨人》等幻想冒險電影,后者更體現出他作為“新好萊塢導演”的童心未泯。▲
環球時報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