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華 楊男
李智,1985年出生,北京人,就職于通州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名普通的基層環衛工作者。李智是垃圾分類工作的一線宣講員,同時又是區級垃圾分類的推動者、執行者,并從自身做起,對各類垃圾實施分類投放。自2011年開始參與垃圾分類減量,至今已經近7年。在工作中,他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精神,將節約資源的習慣融入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帶動和感染著身邊的人,同時這也是他積極推動、踐行垃圾分類的源泉。
“請您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分類投放可以兌換積分、廚余垃圾應該投放到綠桶里……”一沓宣傳折頁、一張微笑的面孔、背著一個公文包,李智的身影時常出現在社區廣場、學校講堂甚至你的家門前。“干電池我存了好多該怎么處理?”“垃圾分類了但是環衛車怎么又混著運走了?”“剛分揀好的垃圾,又被拾荒的弄得亂七八糟!”……每天李智都會面臨關于垃圾分類的各種詢問、疑惑及抱怨。妥善處理好這些,直接關系到垃圾分類的實際效果。他說:“垃圾分類的工作只靠制定政策,坐在辦公室里指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必須深入到基層的工作中,進行宣傳、指導、幫助居民進行實際操作,才能取得成效。”

李智宣講照片
2016年通州區唯一一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達到最大飽和量,部分社會垃圾清運企業無處消納,造成大量小區生活垃圾不能日產日清,分類垃圾桶里也是堆滿混合垃圾,甚至有的小區物業直接將垃圾傾倒在主干街道,垃圾分類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李智同志持續1周,每日從6:00就開始蹲守物業,對重點小區逐個協調、化解合同糾紛,引入京環公司實施分類收集、運輸減少混合垃圾產生,并重點突破餐飲單位實施干濕分類,同時積極做“綠袖標”指導員思想工作,再難也要堅持宣講、分類。經過不斷的努力,最終垃圾的有效處理得到緩解,同時實現113個居住小區嚴格分類運輸,400余個餐飲服務單位實施干濕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餐廚(廚余)垃圾集中分類量從原每天5噸增長到25噸,為垃圾減量做出巨大貢獻。
深入實際工作,面對居民種種問題,在逐一耐心解決的過程中,李智不斷歸納總結,結合現代智能技術的運用,他提出了“智慧”分類的概念——在居住小區向居民發放具有身份識別的二維碼及生態積分卡,居民將分類好的再生資源、織物打包好,貼上二維碼分類投放至指定設施,便可得到相應積分,使用生態積分卡刷開帶鎖功能的廚余垃圾設施分類投放,同樣會獲得積分,并通過微信、APP平臺、電話預約等方式實時查詢、兌換消費積分。截至目前,在通州區已經實現15個小區采取這種“智慧”分類模式。這一模式實施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天,指定的設施里都會有居民投放來的再生資源,尤其是織物最多,常常爆倉,如果收得不及時,居民也很有素質,打好包放在柜子旁邊。
在生活中,李智也踐行著垃圾分類的理念。在他的家里、辦公室里沒有垃圾桶,而是由一個大大的紙盒子代替,里面打好小隔斷,盛著紙張、塑料瓶、易拉罐等。這么多年的工作讓李智感觸最深的是居民對垃圾分類概念的逐漸提高。盡管,這項工作有很多人并沒有踐行于實際中,但是和最開始工作時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2011年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垃圾分類是做什么的,到今天,你隨便問一個,垃圾分類的概念基本上已經被大家了解。這份工作需要的是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
垃圾分類工作,對于城市垃圾處理是必須貫徹的工作,也是當前北京發展迫切需要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同時又是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不能冒進,不能急躁。李智說:“垃圾分類工作需要耐心,不是追求數字的好看,而是要實打實、由點到面地去做。”
李智一直踐行著“知·行”的理念,并做到“知并奉獻著,行并思索著”。他常說:“只要堅持,我相信我們的垃圾分類會與發達國家一樣好。”正是這種感召,激發著他周圍每一位垃圾分類的工作者、志愿者無私地為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設、為低碳綠色生活的理念貢獻著自己應有的力量。(通州區文明辦)
劉麗麗,1982年8月生人,海淀區上地街道北路1號院社區社區工作者,主要負責社區城管消防衛生工作。她以飽滿的熱情勤奮工作,以良好的品行踏實做人,以服務社區居民為宗旨,以奉獻社會為理念,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在基層工作和公益服務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工作之余,她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她是北京志愿者協會正式注冊會員,組織、參加了多項志愿服務項目, 始終能夠堅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公益服務理念。
劉麗麗在實際工作中接觸到環保的理念,她認為,將環保理念融入到社區工作中,結合社區志愿者隊伍,可以將環保理念更好、更廣泛、更深入地推廣到居民心中,運用到實際生活里。2016年底,劉麗麗利用社區平臺,在北路1號院社區成立“風之彩”綠化志愿者團隊,該團隊不僅將綠色環保宣傳和可再生家庭廢棄物回收推向常態化、專業化,還發展出一系列環保公益品牌活動,特別是成立社區議事會,把小區居民動員起來,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社會公益活動,探索出一條社區居民自治的新路。
除了參與策劃和管理志愿服務活動之外,劉麗麗還身體力行地在節假日參加各項公益服務活動。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主題日,她和社區45名黨員、志愿者,來到小區中心花園,從上午8點到12點,進行“低碳減排 綠色生活”環保公益演出。節目形式多樣,有詩歌、小品、歌舞、用可回收環保材料做的服裝秀,給居民呈現了一臺別開生面的精神文化大餐,讓居民在娛樂的同時,感受到了環保的理念。這次活動不僅吸引了過路、逛街觀眾,還有的商鋪店員都跑到現場觀看演出,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很多人通過這次演出,知道了保護環境的重要,了解到原來低碳生活就在日常生活中,與生活息息相關。
2017年6月12日劉麗麗在北路1號院社區策劃了“綠色易站”環保公益活動。此次活動吸引了轄區內100余名居民參加。在“綠色易站”里整齊地陳列著百余件物品,都是居民家中閑置不用的玩具、衣物等,現場氣氛熱烈而秩序井然,人們各取所需、變廢為寶,提升了物品的使用率。社區居民特別認可此次活動,他們表示: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不僅用家中閑置不用的物品換到了很多生活的必需品,更用行動實現了環保理念,希望社區今后能多舉辦類似的活動,讓“綠色易站”扎根社區。活動中,劉麗麗還向居民發放了環保傳單,并通過展牌的形式向居民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環保理念。
劉麗麗說:“當環保行動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很多居民會有抵觸情緒,但當他們看到同在一個社區的人們用實際行動支持環保時,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加入到環保行動中去。結合志愿者隊伍,通過志愿者的環保宣傳,推廣‘藍天行動,組織社區活動,可以帶動周圍的很多人參與到環保中來。”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劉麗麗積極參與、策劃,并融入環保行動,帶動周邊人群,讓環保成為身邊人的行為習慣,成為每一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2013年,劉麗麗被海淀區授予“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先進稱號。2015年她被紫竹院街道授予“優秀義工”光榮稱號。(海淀區文明辦)

朱曼
朱曼,1972年出生于北京,八寶山街道西里西社區的一名普通住戶,但她的低碳環保行為卻絕不普通。今年43歲的她已經帶動全家植樹12年之久。自從2004年她第一次帶著父母參加義務植樹活動開始,就沒有停下來。2012年朱曼身為“學榜樣做公益”活動的志愿者,帶領全家同“北京榜樣”們一起植樹,共同建立起“北京榜樣林”。朱曼不僅帶領全家和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參加義務植樹,她還在社區中宣傳倡導低碳環保的理念,帶動身邊人共同參與到“文明北京 藍天行動”中來。
自從第一次參加植樹活動以來,朱曼對于義務植樹活動“情有獨鐘”。后來有了孩子,全家5口一起參加植樹成為每年都要做好幾次的“家庭作業”。她們先后去過房山、延慶、門頭溝、懷柔、密云等地參加義務植樹,至今已種植200多株樹木。她參加了眾多的植樹活動,其中有些植樹活動,眾人植樹過后就沒有了后續的報道,并不知道那些樹木是否存活。她希望所有的植樹活動都不要流于形式,都能在活動之后有后續的報道關注,真正讓種植下的樹木成林。
2012年,與“北京榜樣”們一起植樹,共同建立起“北京榜樣林”的活動讓朱曼印象深刻。活動當天,78歲的“綠化衛士”衛桂英和89歲的“北京愚公”于清的事跡讓他們全家非常感動。兩位老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克服種種困難,在荒山的石頭縫中艱難種植樹木,幾十年如一日植樹造林,讓首都幾千畝荒山披上了綠裝。朱曼說,對比這樣的榜樣來說,自己一家做得還不夠。當天,在兩位老人的現場指導下,聆聽種樹、護苗的注意事項和技巧后,朱曼全家一起動手忙碌起來:挖土、扶苗、填土、澆水……用實際行動向榜樣學習,為密云古北口荒山綠化行動再添新綠。
朱曼不僅帶領全家和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參加義務植樹,她還在社區中宣傳倡導低碳環保的理念,給鄰里普及植樹的好處。她說:“ 樹木能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平衡,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使空氣清潔,新鮮。一畝樹林放出的氧氣夠65人呼吸一輩子;樹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土,還能吸收各種粉塵,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各種粉塵20~60噸;樹林能減少噪聲污染,40米寬的林帶可減弱聲音10~15分貝,噪聲的污染對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休息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說是人們的‘敵人,因此我們更要重視植樹造林;樹木的分泌物能殺死細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氣中有三四萬個細菌,森林里只有300~400個。植樹造林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國家還專門規定了在3月12日這天為植樹節。植樹造林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樹可以減低溫度和提高濕度。30度氣溫可以降到二十幾度。植樹造林的好處說不完,我們一定要積極投身到造林大軍中去,給孩子留下綠色的財產。”
平時,朱曼會通過網上的教學視頻,學習綠色生活的小竅門,將家中油煙機內殘留的廢油做成各種可愛造型的手工肥皂,她將自己做的環保產品分給大家,與鄰里一同分享制作經驗,教會了很多鄰居親手制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把“匯聚公益愛心,傳遞榜樣力量”的口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真正正地做一名綠色公益好市民。(石景山區文明辦)
郭志慧,1946年出生于北京,從2000年開始參與環保事業,至今已有18年之久。她先后主編3本圖文并茂的科普書籍,總計34萬余字。主編28個PPT環保科普投影課件,部分講座在全國得到推廣。她還主編了5篇科普宣傳文字講稿、10篇兒童教育文字講稿,并到社區開展講座。
“我一開始參與環保科普,是受我老伴的影響。”郭老師興致勃勃地介紹她與科普的緣起。原來,郭老師的愛人是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地質工作者,把畢生的精力和熱血獻給了祖國的資源勘探事業。愛人退休之后,把一生所學寫成《探識地球》《關愛地球母親》等書,但因為是手寫稿,需要編輯成電子稿才能出版,老人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幫手,犯了愁。這時,郭志慧挺身而出。她從零基礎開始學習使用和操作計算機,學打字、學上網、學制作插圖,一點點突破。萬事開頭難,郭志慧不僅負責將手寫稿敲成電子稿,還負責為書稿配插圖。配插圖的時候,可是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呢。由于事先對出版要求的圖片規格不清楚,郭老師為書配的插圖尺寸太小,不能出版,老人的熱情再一次受到打擊。郭老師的愛人也看著郭老師太辛苦,跟她商量,要不就算了吧。郭老師可不愿意了,一來,這是愛人的心愿,“萬里長征”就差這一步了,二來,郭老師骨子里可是浸滿了執著,不實現目標絕不放棄的精神勁。“不怕,我慢慢地重新找配圖好了。”于是,郭老師把原來配的圖一張一張全部替換了。直到出版社驗收無誤,確保可以出版了,老人終于放心地舒了一口氣。終于,郭老師的心血沒有白費,她主編的第一本書《探索地球》出版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很快就脫銷了。郭老師又精心地改善排版等,再版了幾次,這本書也榮獲了2013年全國科普優秀書籍的榮譽。
從此,郭老師就開始了自己的科普宣傳之旅、環保公益之旅。除了主編科普圖書之外,她還和愛人投入到保護水資源、提倡低碳生活、地震來了如何應對、我國的能源開發前景、關愛祖國海疆等系列環保公益活動中去,舉辦了多場公益講座。由于很多社區沒有黑板,不具備寫板書的條件,她就把講座的主要內容寫在大白紙上,隨身攜帶。為了豐富講座的形式,她和愛人將大白紙進一步改善,用彩紙剪貼了很多生動形象的剪貼畫貼在大白紙上。除了制作白紙,還制作了118張科普展板、《節約能源資源》科普掛圖8張、主編《氣象災害及防御》科普掛圖12張、《地球物理與可持續發展》科普掛圖47張、《把好食品安全關健康快樂人人歡》科普掛圖15張、《倡導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科普掛圖18張、《海洋科普掛圖》18張,幾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了科普、環保的公益之中。
每到“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日子,是郭老師最忙碌的時候,她總是在節日到來前很久就著手準備課件、展板、講稿等素材,為節日的宣傳盡量做最充實的準備。“說不累是假的,畢竟到一定歲數了,但是,我心里有勁啊!因為對科普、環保公益的熱愛,我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這件事意義非凡,需要大家的投入和堅守,我能做的也是盡自己最大努力,但還是不夠啊!”
郭志慧的付出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她先后獲得20多個獎項,如北京市第二屆環保明星、西城區最美教師志愿者、全國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競賽優秀組織獎、“學院路地區道德模范”“西城區優秀巾幗志愿者”、社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西城區文明辦)
焦同生,1952年出生于北京。焦同生從2011年開始參與環保,于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退休后,更加熱衷于社區綠色公益事業。
焦同生所住的小區麗澤雅園小區,到處是嫩綠的草坪,玫瑰、月季、凌霄花等多種植物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化帶里,整個小區生機勃勃,十分靚麗。麗澤雅園小區能呈現這番美景,焦同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2011年初,小區部分綠化帶草木枯黃,5號樓的焦大爺看了很是心疼,于是義務當起了小區園丁,現在環境好多了,我們住在這里非常高興。”老住戶王阿姨說。
“我們小區的孩子啊,都叫我‘花爺爺。”焦同生帶著滿滿的幸福感說道,“我喜歡侍弄小區里的花花草草,有時候也帶著小區里的孩子一塊兒干。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無限的。小區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小區的環境是大家的,我出一點點力,環境變好了,大家舒心,我更舒心!”自退休以后,焦同生積極和社區、小區物業協商,實施美化小區的計劃。他買來花籽和種花工具,在小區居委會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在小區的花園內栽種了各種花木。每天在小區花園晨練的時候,他把拾撿到的寵物糞便放在花園里當肥料用,澆花的水也是他平時洗菜、淘米后積攢下來,用買來的大紅桶裝滿后,澆灌到小區花園內。每次看到焦同生提著大紅桶澆花,很多人都忍不住問他:“您這樣日復一日的,不覺得累嗎?”“不累。我出門澆花也是一種鍛煉,和每天跑步、健步走的人們一樣,不就圖活動活動筋骨嘛。”看著焦同生忙碌的身影,小區的居民說不出地感動。在他的帶領下,一些退休老人主動幫焦大爺侍弄花木,做些修修枝、松松土等力所能及的活兒。很多小朋友也漸漸成了“護花使者”。小朋友發現有摘花的、破壞植被的現象,都會主動向焦大爺匯報。焦大爺則給這些對花花草草特別有愛心的小朋友封了“護花大隊長”“護花小隊長”等一系列的光榮稱號,激發他們看花、護花的積極性。焦同生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組織自愿報名的小朋友干些鋤草、松土等簡單的活兒,在實踐中讓孩子們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也把對花草樹木的熱愛與守護傳承給他們。
除了侍弄花草,焦同生也致力于社區的文化公益事業等活動。他想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同時培養社區孩子學習書法的興趣愛好,于是他免費給孩子們教授國畫及書法課程,每周五定期為社區居民和孩子們免費教授山水畫、花鳥畫以及書法技法。他在教授孩子們書畫技藝的同時,也向孩子們傳授環保知識,比如:花鳥雖美,但要有適宜的生長環境;山水有靈,更需要人們細心呵護。此外,焦大爺還擔任了“治安志愿者”,經常在執勤的街頭維護交通秩序,攙扶一些腿腳不方便的人過馬路,勸解制止打架斗毆等等,為維護社會治安環境貢獻一份力量。他也是所在小區的“四風監督員”,對小區里的安全隱患向上反映,對領導作風實施監督等等,老人常常忙得不亦樂乎,更是樂在其中。
退休前,焦同生工作努力,兢兢業業;退休后,他熱心綠色公益和文化公益事業,既扮靚了家園,還豐富了自身乃至整個小區的文化活動,居民們愛戴、尊敬他,也更愿意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建設中來。(豐臺區文明辦)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