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云
今年30歲的王旭是遼寧大連人,201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他學的是數碼媒體視頻專業,拍藝術視頻、廣告或者是電影,跟視頻動態有關的都拍。
上大學的時候,王旭曾給一位影像藝術家做助手,學會了大畫幅相機的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其間他癡迷于老相機和鏡頭的收藏,掙了錢就去淘貨,沒事就拿這些設備給朋友拍一些肖像照。

楊威和王旭給自己的照片
作為一名“技術控”, 大學畢業之際,王旭還癡迷老照相館的手工上色技藝。最后他費盡周折四處尋訪,終于在大連交通大學身后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小小的莊氏照相館。相館很小,只提供黑白膠片拍攝和傳統手工上色業務。相館主人莊乾濱老先生,是中國人工照片修補和著色的大師傅,以前收過一大堆徒弟。
莊乾濱還擅長修復看不清原樣的照片,但在數碼時代,這門手藝就快失傳了。老先生幾乎是最后堅守這一傳統技藝的人。他希望能將這些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于是對王旭傾囊相授。
2012年,王旭本來可以做個影視攝影師,不料在偶然一次聚會中認識了大他2歲的美院校友楊威,人生軌跡從此改變。原來,從大學時代起,楊威就癡迷于復古攝影,曾跑到全國各地舊貨市場收集各個年代的老照片,至今,已經收藏了幾萬張涵蓋了從晚清到民國直至20世紀80年代的各種老相片。他喜歡品讀這些過往被定格的時光。

情侶體驗民國風
一次,楊威給王旭講起了小時候在照相館拍照的經歷。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每年過生日,媽媽都會帶楊威去照相館拍一張照片,給他留下了非常溫暖的童年記憶。令楊威遺憾的是,如今盡管用手機可隨時拍照,但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
聽了這話,王旭也頗有同感,“我們何不重建一家老式照相館?”兩人站在一起,就是一對最佳拍檔的模樣:一個活潑健談,一個嚴謹認真,一個負責技術,一個負責審美。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后,2013年中秋節這天,充滿濃郁復古風的白夜照相館誕生了。
在北京東五環之外一個偏僻的城中村里,有一大片廢棄的廠房,這里已經被改建成為“黑橋藝術村”, 王旭和楊威的白夜照相館就藏在藝術村一座廠房里。推開銹跡斑駁的鐵門,它看起來既雜亂又空曠。200多平米的空間,被隔成布景區、辦公室、化妝間。場地里擺放著各種古舊寶貝——兩架具有百年歷史的大畫幅相機、木質舞臺上的大喇叭老式留聲機、畫著美女頭像的餅干桶、民國式樣圓眼鏡、手搖電話機、藤條和紅木的老式家具、生銹鐵皮玩具車、大塊頭收音機……一入白夜照相館,瞬間跌落咿咿呀呀、悠悠閑閑的老時光。
王旭說,這些從舊貨市場淘來的“文物”都是拍攝道具。就連拍攝用的服裝和飾品,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民國時代的古董衣。雖然顏色已經有些黯淡,但如此精細的手工裁剪卻是現代工藝難以達到的。
很多人從網上看到這些后,似乎都在驚訝:如今被數碼技術顛覆得所剩無幾的照相館里,居然還有這么一朵 “奇葩”!好奇之余,也有一些人萌生了前去“探秘”的想法。
“白夜”主打“民國風”。團隊里的每個人,包括化妝師、造型師、布景師,都因對復古影像的熱誠而走到一起。王旭至今記得,開業后的第一個客戶,是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兩個孩子,要拍攝的是一組家庭照。身材高挑的妻子挑了一件民國風格的西式白色蕾絲長裙,化了淡妝,氣質典雅,丈夫選了一套莊重的格子三件套西裝,小孩也穿著規矩的小西裝。照相館提供的服裝和飾品,一部分是真正的民國時代的舊衣服,被稱為“古董衣”。另外一些衣服是他們按照民國老照片中的式樣請老裁縫師傅訂做的,以滿足不同體型的客人的需求。
一家四口人端坐在攝影布景前,手繪的布景是一座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深灰以及淺灰的色調搭配著紅色的帷幕,有濃重的舞臺感。這個布景,是兩位掌柜親手所畫的油畫,完全按照上世紀30年代一家東北老照相館的布景原封不動地復制。拍攝有條不紊地進行,“挺直身子,一只手放在背后,雙腳打開一點……”執鏡的王旭一邊拍一邊指導著客人的動作,一旁的工作人員拿著各種玩具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確保他們不動。
“咔嚓”一聲,呈現在鏡頭中的是一幅質樸而莊重的畫面,沒有更多修飾美化,沒有華麗耀眼的背景,每個人都正襟危坐,表情含蓄內斂。這所有的一切,布景、服裝、道具、姿勢、表情……最終完成了一次時光穿越之旅。那位漂亮女士說:“留下這張全家福,珍藏在相冊里,縱使時光流逝、人事已非,全家人照片中的幸福和美好將永遠定格在那里!”
王旭說:“過去,很少有家庭有條件擁有照相機,所以在人生中的一些重要日子,總要去照相館為自己拍照留念。拍照時人們總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而照相館也會為顧客提供服裝、道具以及各式布景,讓拍出的照片比現實生活中更加美好一些。這正是老照相館的溫情和動人之處。”
在拍攝中,王旭堅持使用以前老照相館用的大畫幅相機,有的甚至是19世紀中后期生產的英國貨,以及1907年的法國產品。這種古董貨直到現在還有藝術家在使用,國外的一些攝影大師也偏愛這種大畫幅相機,因為它拍出的照片畫質更為細膩,可以放大到2~3米,而數碼相機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將一張民國年代或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照片中的元素,在幾十年后的現實中還原并非易事。從年代感的布景、復古妝容、著裝、道具,到人物的姿態、表情、動作,每個細節的還原都是他們在意的地方。
在白夜照相館的眾多顧客中,曾有一位“很有故事”的北京阿姨。她80多歲的媽媽在20世紀60年代曾擔任北京遂安伯小學班主任,直到今天,學生們還經常來探望這位老師。她希望“白夜”能幫她媽媽和學生們制作設計一本相冊。
楊威和王旭被這份長達50多年的師生情所感動,決定幫她實現這個夢想。他們在跟阿姨的溝通過程中,發現阿姨家的相冊中有一張1961年這個班全體學生和她媽媽在北海公園拍攝的合影,于是提議再在同樣的日期和地點召集大家來拍攝一張今天的合影。
2015年8月1日,在那張老照片拍攝54年后,老師和同學們再一次相聚北海公園,戴上紅領巾、手舉少先隊旗,模仿當初的老照片合影。拿到照片的同學和老師非常感動于這張昨日重現的影像。
和其他攝影工作室不同,“白夜”的店主不會強制要求你擺出一些令你為難的動作。他們會不斷調試光線,更改環境,找出適合你的復古風?!鞍滓埂蓖瑯右簿芙^過度PS修飾。他們追求真實、簡單、純美??扉T只有一下,照片只有一張。正如你的情感與記憶,過得來,回不去。
因為主打復古風,照片的拍攝都是用本身就是古董藝術品級別的老式相機,沖洗過程非常繁雜。王旭陶醉于老式相機的攝影和洗印工藝,“銀鹽、藍曬、鉑金三大老照片制作工藝的應用,使得出品圖像之細膩、色調之柔和,能夠與民國老照片保持一致。但這也意味著,完成一張高質量的照片往往需要長達一個月的漫長等待?!彼J為,唯有時間打磨出的耐心,才可以成就一張照片的“影像品質”。
好的東西總是要不吝花費氣力才能得到。老式大畫幅相機有著數碼相機再高的像素也難以企及的細膩和柔和。加上后期的傳統制作工藝,“白夜”的成像極為細膩,色調也異常柔和,妥善保存的話可以保證百年以上不褪色?!拔覀兿胱龀聊母牧颊撸岩恍┻z失掉的精神、影像找回來,希望拍出可以傳世的照片。”楊威說。
因講究慢工出細活,收費自然不菲,每張照片1000元至3000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最初,兩位掌柜對“白夜”的顧客定位就是高端小眾群體。

顧客拍的民國照全家福
王旭很愛看明星劉燁演的影視劇,早就是他的粉絲,沒想到這位偶像會專程來到這里拍照,以至于后來他們還成了朋友。在白夜照相館,劉燁體態優雅地坐在鏡頭前,在他身邊,是太太安娜和兒子諾一,以及女兒霓娜。這組照片使用8×10英寸大畫幅膠片相機加老鏡頭拍攝,一家四口穿著民國衣服,道具是民國時期留影常用的陳設,背后是復古的布景,還原了1930年奉天大亞寫真館(照相館)的布景。
2014年12月的一個晚上,劉燁把照片發去微博之后,還沒等王旭和楊威做好準備,白夜照相館就在全中國走紅了。
緊接著,名作家馬伯庸、《戰爭史研究》主編閻京生、導演雎安奇等,紛紛慕名而至,體驗了一把 “穿越去民國”的溫情與快樂。王旭說:“或許他們想追求的,是那個時代屬于自己的記憶吧!”
“白夜”開張最初兩年,因顧客較少,除去各種開支,基本沒什么盈利。到了2015年,由于知名度提高,營業收入提高了幾十倍,凈利潤一下躥到300多萬元!
“白夜”既是照相館又是一個微型“展覽館”。參觀者從楊威淘來的幾萬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近百年來不同地區很多人的故事,有的是家庭歡聚,有的是姐妹情深,有的則是青澀的戀愛……有一張照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拍攝于1925年,照片上的少女有點像時下很紅的小花旦馬思純,長得非常美,背面寫著:“我們要永久地記下這一刻,永遠保存這份回憶……”誰也無法猜測,這背后到底有著怎樣浪漫的故事。
而王旭收藏的各種經典老式相機和古董鏡頭,更是引起攝影發燒友們的濃厚興趣,不少人因為前來參觀“老物件”,后來又拖家帶口照全家福,有的甚至要求把這種畫質非常細膩的照片放大到一兩米,作為“傳家寶”,日后“留給孫子的孫子”。每次聽到顧客這些幽默的調侃,王旭和搭檔總會忍俊不禁。
這幾年,“白夜”謝絕了上億元風投資金的合作請求?!白霭察o的手藝人,為人們拍出可以傳代的照片”,是王旭和楊威的愿望。他們堅信唯有傳統的洗印技藝,才可以使一張照片保存百年不變。不拍今生,只拍前世。與其說這是白夜照相館,倒不如說是一種浪漫情懷。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