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
吳曉波在新書《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中寫道:互聯網大咖無疑成了當今顯赫的人物之一,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了成功學價值觀的輸出者。“風口說”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注腳。
銀行業被認為是受互聯網沖擊嚴重的行業之一,這些年,銀行在互聯網風口尋求突破,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收效欠佳:
第一,社區銀行狂奔。2017年底,證券日報發布了一則消息《“北上廣”社區銀行集體關店,京城今年已歇業68家》,與過往這種消息被熱炒相比,這篇報道水過無痕、靜然無波,業界對此司空見慣,在心理上、情感上都已接受這一無言的結局。
第二,小微金融冒進。小微金融絕對是銀行轉型的一個方向,問題是,即使是做正確的事,如果不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去做,也收不到好的效果。2011年前后,筆者在某基層支行當行長,見證和經歷了銀行業千帆競渡進軍小微金融“藍海”的盛況,一個持續3年,高度穩定的單戶200萬元、4戶共計800萬元的聯保組合,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做到單戶1000萬元、6戶共計6000萬元的大聯保拼團,各商戶另外的聯保組團還不知道有多少,完全超出商戶正常經營所需,最終銀行同樣滿盤狼藉、損失慘重,君不見鋼貿行業的傾覆也就在這一夕之間,深陷其中的部分銀行至今心有余悸。
第三,表外業務亂象。銀行不可能不做同業業務,但變了質的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終于在2017年下半年被監管部門定性為“市場亂象”,監管大棒揮舞之處,幾年來的一場夢中大餐“雨打風吹去”。從2012年至今,銀行業的總資產回報率、凈資產回報率一路走低,行業大勢觀察者童文濤發表了一番誅心之論:“如果對銀行業過去10年做一個小結,你會發現,2012年是一個分水嶺,前5年行業ROE、ROA一路上升,后5年一路下滑。這或許說明一個事實:始于2012年的金融創新熱,引發同業、資管浪潮,帶來了規模、利潤的大幅增長,但增長的背后是經營效率的一路下滑。這種低效、低質量的增長,回答了今天銀行業面臨的根本困境:長期的套利、空轉使行業弱化了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新經濟的能力。而更可怕的是,由此產生的機會主義和戰略短視,毀壞了這個行業本有的健康文化。”
多少被踏空的風口變成了“虎口”,多少被冒進的“藍海”染成了“紅海”,多少被吹捧的“長尾客戶”釀成了“厚尾風險。”
坦率地說,對于中小銀行而言,過去的2017年確實是很不平凡的一年。
一是銀行去杠桿大幕開啟。這里面既有宏觀政策主動調整的因素,也有銀行發展到了某個節點的客觀需要。截至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達到232萬億元,折合當時的美元33萬億,超越整個歐元區,相當于兩個美國和近5個日本的銀行業資產。根據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的統計,從2007年到2016年,9年間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增長了4.4倍,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巨大消耗和急速膨脹的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去杠桿、去產能的任務落實到了銀行業的身上,這不僅將深刻地影響銀行業的發展路徑、發展格局,甚至將改寫銀行業的經營管理哲學,對整個銀行業而言是巨大的挑戰,中小銀行面臨挑戰的嚴峻性尤甚。
二是金融嚴監管漸成常態。銀行業是一個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但過去很多年,這種監管是母愛式的,打一下哄一下,是諄諄善誘的,是充滿溫情的。2017年以來,強監管、防風險陡然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無論是最高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其中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放到了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之戰,還是監管部門負責人“監管的標準會越來越高,監管會越來越嚴,對違規違法和不審慎經營行為的處罰力度會越來越大”的嚴厲措辭和密集表態,對某行一次性開出的7.22億元天價罰單,盡管在國外銀行業中司空見慣,在國內金融史上卻是史無前例的處罰力度,充分顯示了監管的嚴肅性和威懾力。
三是市場生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當前,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和金融理財習慣,而在國內,銀行業面臨的還包括重要戰略客戶的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融資習慣和經營管理邏輯。這些變化既有黑天鵝,又有灰犀牛,可以說,銀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礁多灘險的“三峽河段”。
那么,轉型的路在哪里呢?
“轉型成功與否原因有二:一是掌舵者有沒有做事的決心,二是有沒有真正懂轉型的做事人,有序推進,節奏也很重要。要一步步走,操之過急不行。”
轉型沒有捷徑,沒有風口,特色競爭力的培育沒有速成,需要的是抵制短期誘惑、短線機會的定力和智慧,需要的是看準方向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決心和意志。
關于交叉銷售,富國銀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果有人告訴你,很輕易就能從現有客戶中贏得更多的金融服務機會,你不要相信。大家應該明白,富國銀行在這個領域鉆研了四分之一世紀。”
“你必須花費巨大的投資和漫長的時間在系統和培訓上,需要正確的員工導向和認知,需要花時間去弄懂客戶的財務目標,然后向他們提供正確的產品方案。”
“你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能在存量客戶的深度開發上取得較大的進展。這就是為什么許多銀行放棄了這個目標,所以交叉銷售做起來很難,但它也是好消息。因為你一旦做到了,它就是你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如果做起來容易,每個人都會去做。”
關于金融科技,約從2012年開始,建行組織了大約一萬名員工開啟新一代核心系統的開發,歷時5年多,現在還沒有完工,但階段性的成果已經基本奠定了新的行業發展格局。據說,建行在這個項目上不惜血本,其大手筆令IBM這樣的合作伙伴都感到顫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十年一劍,誰與爭鋒?
關于零售轉型,有人說,“招行目前在零售業務上積累的強大實力與豐富經驗,更多的是以時間換取的。”這不和富國銀行的心得講到一塊去了嗎?
銀行人面對的不是風口,而是山丘。
2018的銀行業,轉型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遠離風口,越過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