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嘉,張仁祥,丁明超,田 東,王華宇,王 松
陸軍士兵需要進行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并且能夠抵抗損傷[1]。在完成任務時,士兵需要攜帶保護性著裝、武器設備和救生設備,這些裝備能夠支持士兵生存,但同時也給身體造成生理負擔[1-3]。目前,單兵期望負重量已經從20kg上升到了70kg[4]。同時,迫于作戰環境變化、技術進步及軍事體適能的不斷演變,過去經驗式身體訓練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對身體能力提出的需求。陸軍身體準備訓練是一個極端化的訓練計劃,需要多種生理系統功能的有機組合[5-9]。如何適應現代戰爭對身體能力提出的要求,有效維持作戰能力一直是陸軍關注的基本問題。因此,本文基于現代身體訓練的發展趨勢和軍事目標任務分析,試圖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確定現代戰爭作戰人員的生理需求,為制定安全有效的身體準備訓練計劃提供依據,確保身體準備訓練符合作戰需求,從而維持和提高作戰能力。
設計一個有效的生理性職業標準非常重要,但需要解決的問題眾多,需要在廣譜的身體訓練范疇內選擇需要的身體能力,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圖1)。近30年體育科學的發展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鑒,運動訓練學的第一原則是訓練的特異適應原則,依據這一指導思想,陸軍身體準備訓練在生物力學方面、生理生化適應方面以及基礎身體訓練方面必須專項化,且符合軍事任務的要求,從而確保獲得最佳的運動能力[10]。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身體準備訓練必須能夠與特定運動(任務)相關的系統和特異性的訓練刺激相適應[11,12]。其中特異性3個基本成分為:(1)能量供能系統;(2)運動的肌群;(3)任務中的相關運動技術(圖1)。

圖1
圖1技術動作與作戰任務基本動作結構一致,功能性的整合力量和耐力這兩種核心能力,從而支持完成各種不同目的的軍事任務。
2012年來自世界10個國家的軍事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就關于“生理和身體上的職業標準”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盡管存在爭議,但其中達成的一致性的意見值得進一步關注[4]:(1)通過軍事任務需求分析,確定身體方面的關鍵需求。(2)選擇最佳訓練方法,來支持關鍵的任務。(3)制定完成任務所需最低的身體能力。(4)收集運動能力和生理方面的數據。(5)設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最大能力(個體最大工作能力百分比),能夠完成一定時期的不同任務。(6)制定最低的體適能標準。
總的來看,限定軍事任務需要最低生理指標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對其進行評定和提高。因此,當前陸軍身體準備訓練發展趨勢非常明確:定性、定量和有目的身體訓練[9]。
3.1對現代戰爭士兵生理需求上認識
East[5]系統性回顧和分析了美國陸軍測試和訓練發展史,認為目前美國陸軍仍不能完全清楚認識到現代戰爭對士兵生理上的提出的需求。生理上要求必須基于科學研究,生理范圍應非常寬廣(圖1),能夠支持士兵在任何地形和任何環境下進行全譜作戰。一旦建立作戰中基本生理要求,就可通過制定訓練計劃進行提高,并制定標準參照和評估方法來檢測身體準備時都達到任務要求,以確保成功完成作戰任務。對于陸軍身體準備訓練,East認為應關注以下的5個方面的問題[5]。
第一利用宏觀或微觀方法,能夠限定現代士兵作戰生理上的需求。盡管在過去的60年,美國體適能學校、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和第101空降師提升了身體準備訓練發展,但至今各國軍隊仍從經驗上限定現代戰爭對士兵身體上的生理需求。對于現代作戰士兵來說,存在3個需要解決的問題:(1)如何正確平衡士兵肌肉力量訓練和心肺耐力訓練?(2)無氧工作能力和有氧工作能力,哪一方面在作戰中起到關鍵的作用?(3)基于現代作戰負荷,士兵需要多大程度的運動能力?如果不能回答上述基本問題,陸軍身體準備訓練和評估仍基于經驗,不能反映出當今體適能發展趨勢。
第二一旦限定現代士兵作戰生理上的需求,就能夠建立一個令人信服的身體訓練框架。從功能上最佳化準備士兵,首先需要基礎體適能達到基本軍事任務或功能性任務的要求。在身體能力和功能能力進行評定的基礎上建立功能性的戰斗體適能訓練框架,即“如同作戰一樣的訓練”。
第三需要給出可操作的訓練框架。這個框架應該圍繞身體工作能力來進行設計:在一個功能性的環境中進行作業的能力。身體工作能力的標準度量是工作量,由作業強度和作業持續時間來決定。作業強度的變量是力量(速度)乘以重復次數(距離),為了準備部隊,士兵應在整個強度區域內進行訓練,并結合正確的休息和恢復。East提出的身體準備訓練方面的框架如下[5](圖2)。

圖2 個體身體工作能力區間示意圖[5]
第四通過下列3個生理系統來尋找作戰的功能需要,從而能夠制定周期性的訓練計劃[13]。為了獲得最佳的身體工作能力,必需發展和整合下列三個生理系統:(1)神經系統:大腦傳遞神經沖動激活肌肉工作。(2)心肺功能:心肺傳遞氧和營養物質為工作提供代謝能量。(3)機械力學:肌肉、連結組織和骨骼提供運動的結構。通過整合這三個系統,并結合訓練的7個基本原則(定期、循序漸進、過負荷、恢復、平衡、多樣和特異)來制定周期訓練計劃(身體準備訓練),最佳化發展身體能力,以減少器官的損傷[14]。
第五確定訓練次數(應該訓練多少次數)和訓練量(應該訓練多少量),并必須考慮到訓練的恢復問題(兩次訓練間需要恢復的時間)。訓練恢復受2個因素影響:個體身體特征和目前的生理水平。不能認識到這些問題或缺少相關的知識,盲目制定和實施訓練計劃,最終將會導致器官的衰竭[14]。
3.2陸軍身體準備訓練資源問題:設施、器材和時間
從美軍資料看,在過去100年,軍事和民間的體適能專家已經建議美國陸軍提供訓練設施、器材和時間來進行身體準備訓練。但由于缺少設備,在進行初級和高級戰斗訓練時,導致了大量人員器官出現損傷,損耗了大量的資金。長期以來,軍隊主要利用抗體重等練習來發展肌肉耐力,以及跑等訓練形式來提高心肺耐力,為大規模部隊提供訓練設施、器材是不現實的。但是,East認為可通過資源分配可能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5]。
基礎身體準備訓練可用來提高初級軍事人員的基礎體適能水平,如美國陸軍訓練教程3-22.20描述的訓練計劃[15]。考慮到大量新入伍士兵的身體能力較差,可利用抗體重練習,以及少量訓練器材,如單杠、壺鈴等進行訓練,為進入到作戰身體準備訓練做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可以對所有士兵進行評估,并制定進入到下一級訓練的標準。
非直接作戰的身體準備訓練可用于增強沒有作戰任務的士兵在初級軍事訓練階段獲得的基礎體適能,非直接作戰的身體準備訓練可高度利用個體性的訓練計劃,強調體適能和控制體重,利用個體的正常訓練或業余時間進行訓練。實施這一計劃的士兵可利用傳統的體適能評估方法進行每季度一次的評定。
作戰身體準備訓練關注作戰準備,集中發展力量、爆發力、靈活性、力量和耐力,提高完成作戰任務和演習的成功率。基礎和非直接作戰的身體準備訓練的器材和設施需求量應降低,將節約的資源重新分配至作戰身體準備訓練中。訓練由更小的單位(排)進行組織實施,如果訓練偏移作戰任務需要,可進行特定評估。
3.3對陸軍身體訓練指導人員的培訓
1983年,美國陸軍建立訓練指導人員培訓計劃,但在1989年被取消,目前主要由美國體適能學校負責訓練選拔上來的人員。另外一些國家的陸軍主要利用資格認證的體適能指導人員來制定、實施和監控基礎和作戰身體準備訓練。在這方面到澳大利亞國防軍做法最值得借鑒,1989年澳大利亞國防軍建立了身體訓練學校,開設的課程非常廣泛和實用,包括初級和高級身體訓練指導課程,以及軍事體適能指導課程[5]。這些人員主要目的是能夠設計、實施、評估和審查部隊身體訓練計劃,提高士兵身體能力來支持指揮官實施作戰任務。培訓的周期為18周,傳授身體訓練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包括高級解剖和生理學、運動生理學、形態和測量學、訓練組織、營養、第一次援助/運動訓練、運動項目組織等。這些人員職責如下[5]:(1)計劃和實施身體訓練指導課程;(2)制定個體和團隊訓練計劃;(3)處理訓練損傷(最初);(4)進行身體訓練評估;(5)進行障礙訓練;(6)就身體訓練方面,監控職業上健康和安全;(7)使用、監督和管理損傷的預防策略;(8)培養健康和體適能意識;(9)主持組織體育比賽;(10)就身體訓練、損傷、康復和軍事自衛方面向指揮官提供建議;(11)指導和監督軍事自衛;(12)指導戰斗體適能領導課程;(13)康復訓練。
3.4對陸軍身體準備訓練方面的研究并制定提高計劃
作戰對身體能力需求上的進化,推動陸軍對身體準備訓練進行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提高計劃。因此,需要一個現代的、廣泛的、以作戰能力提高為聚焦的體適能研究計劃。過去30年,陸軍身體準備訓練與體育科學方面的發展相比差距較大,目前存在3個未能解決的問題:(1)構成作戰準備最基本身體屬性有哪些?(2)需要多大程度的訓練(次數、持續時間和訓練強度)來提高這些身體屬性?(3)什么樣的體適能指標能夠評定這些身體屬性[4,5]?
目前,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和對陸軍身體訓練方面的認識發生變化,陸軍身體準備訓練朝向定量的方向發展,訓練目的和指向更為明確,但仍存在大量未能解決的問題。隨著系統性研究的深入,制定一個安全、有效,以實證基礎身體準備訓練是可行的:在維持高水平作戰所需體適能外,最大限度降低訓練損傷的發生率,同時保證運動能力與目標任務一致,從而高效維持部隊的作戰能力。
參考文獻:
[1]Nindl BC, Castellani JW,Warr BJ, et al. Physiological Employment Standards III: physiological challenges and consequences encountered during international military deployments[J]. Eur J Appl Physiol. 2013; 113(11):2655-2672.
[2]馬繼政,李巍,韋海燕,等. 軍人負重25kg不同速度行軍1km時能量消耗變化[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2015, 31(3):275-277.
[3]胡斐, 李巍, 盧秋菊,等.不同負重量對軍人靜態平衡能力產生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6, 35(7):656-659.
[4]Milligan GS, Tipton MJ. A report on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physiological and physical employment standards, Canberra, Australia November 27 to 28, 2012[J]. Extrem Physiol Med. 2013;2(1):14.
[5]East WB.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rmy Physical Readiness Training and Assessment[M]. Fort Leavenworth, KS: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2013.
[6]馬繼政, 牛潔, 田東,等. 力量和耐力組合訓練生物分子適應機制及現實應用[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15, 29(2):61-66.
[7]馬繼政, 胡澄, 喬箐. 力量和耐力組合訓練分子產生的干擾機制和訓練學上的對策[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2, 20(6):14-19.
[8]馬繼政,張愛軍. 軍事體能訓練的運動生化學思考[J]. 軍事體育學報,2009,28(2):71-73.
[9]馬繼政,胡濤,賈濱. 美軍作戰人員極端訓練計劃的發展現狀[J].軍事體育學報,2014, 33(1):69-72.
[10]馬繼政. 論運動訓練的特異性處方[J].安徽體育科技,2010, 01:27-30.
[11]胡艷,胡斐,張仁祥,等.訓練遷移的基本原理和現實應用[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5):27-32.
[12]馬繼政,蔡文偉. 集體類競技體育項目的有氧體能訓練[J].安徽體育科技, 2010 , 29 (1) :39-41.
[13]馬繼政, 牛潔, 程武生,等. 作戰人員的力量訓練—可變的非線性周期訓練計劃的設計和應用[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3, 21(12):39-45.
[14]馬繼政, 夏傳高, 張愛軍.作戰人員肌肉骨骼損傷的預防研究進展[J].四川體育科學 , 2014 (3) :39-42.
[15]Training Circular 3-22.20: Army Physical Readiness Training[M]. Washington, DC: US Dept of the Arm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