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坤,朱亞成,武傳璽,郝世煜,江新華,何秋華,裴 軍,易木壽,李新威,陳慧敏
“供給側”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創新改革,重心在于加大對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投入,從而解決供需矛盾,同時供給側改革強調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建設服務型社會。體育作為新興公共服務體系,為推動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需要解決體育產業的供給問題,進行體育供給側改革。2016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1]頒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體育鍛煉及欣賞體育賽事等的需求日漸凸顯,對于體育行業的供給呈現新要求,體育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新增長點[2-3]。但是體育領域的改革與創新仍不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及社會對體育行業的需求,體育領域的產業化仍表現為供給嚴重不足,因此體育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體育應用型人才作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必需的無形資產,我國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隊伍建設目前仍不能夠適應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缺乏高素質體育管理人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作為培養體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在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互聯網+”行動計劃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是為體育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動體育融合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同時,“十三五”時期的體育發展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更是要求推動體育事業創新發展的理念,積極開拓體育行業與其他相關領域的融合協同發展,加快體育與其他行業的共享發展。圍繞該發展理念,高職院校借助自身優勢,加強體育專業的建設,逐漸探索和完善高校創新創業及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和壯大體育應用型人才隊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呈現良好態勢,體育專業校企合作已成為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舉措之一。近年來校企合作育人及創新創業培訓雖已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4]。本文通過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的供需現狀與發展情況的研究,從企業需求和學校供給角度,探討存在問題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優化發展路徑,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實現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的轉變。
眾所周知,體育應用型人才是體育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推動力。近年來體育產業蓬勃發展,人們對于體育生活和體育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由于體育應用型人才的供給不足,制約著體育產業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5]頒布46號文《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體育產業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這一政策的頒布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下,體育市場的有效供給顯得極為重要,2016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6-7],國家和社會對于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體育產業及體育人才發展的出發點是為滿足人民多元化的體育需求,充分發揮體育產業的公共服務產品特性。
人們日益追求健康的生活態度,推動體育賽事、體育培訓等等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各產業結構的比重已由體育用品業為主逐漸向體育服務業轉變,為適應經濟新常態,體育服務業的比重增加,帶動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人們越來越追求體育活動的多元化、高品質性。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體育技能型人才,同時需要懂經濟、懂運營的營銷管理人才,當前我國體育人才的能力和水平遠遠不能滿足體育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中最主要的是體育人才的供給側改革,同時適應體育人才的“需求側”與“供給側”,體育企業是體育應用型人才的最大需求口,而高職院校作為我國培養職業人才的重要力量,是體育專業人才的輸出口。高職院校開展體育職業教育是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途徑之一,為順應時代發展,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與體育產業相關的體育專業,尤其是體育運營管理專業,解決體育專業人才的“入口”問題;與此同時,政府及企業意識到體育人才的重要性,也逐漸開始依托高職院校,鼓勵企業進校園,暢通體育專業學生的“出口”問題,雙方形成校企合作機制,從而為解決學校與企業體育人才的供給與需求問題開拓新路徑。校企合作為解決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為體育企業建設培養了體育專業人才,加速解決了學校和企業對體育產業應用型人才的供需問題,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因此,為適應“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校企合作成為當下最普遍、最有效的體育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體育人才培養應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以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培養專業體育人才,實現校企合作共贏,共同推動體育產業的改革與發展。
2.1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8]中近幾年數據顯示:高校體育專業長期被列為就業紅牌專業,其中以體育教育專業為主,這主要與高校體育專業的設置、教學內容及培養目標息息相關。大部分高校及高職院校的體育專業設置仍以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及社會體育為主,運動保健、運動休閑等專業為輔,專業教學內容仍然強調學習體育健康理論知識及學生專業運動技能的培養,以培養傳統的體育教師等專業型人才為目標,未能發揮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體育傳統就業崗位有限,對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過高,導致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不容樂觀。相關數據統計顯示[8]:2010年-2017年體育教育專業被列為“紅牌”專業的次數為5次,占比為63%。2014年伊始,體育教育專業已不再是紅牌專業,這是因為,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意見,促使體育產業一躍成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無形中拓寬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范圍,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對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不能滿足體育行業對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人才與企業的供需矛盾逐漸顯現。
此外,經濟新常態下的各行各業都將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大眾創新創業”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意味著體育傳統行業工作崗位受到沖擊,未來的體育專業工作崗位會越來越傾向于“互聯網+”的創新模式,逐漸脫離傳統模式,當今市場更缺乏的是既懂體育專業知識,又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體育人才的供給側改革極其重要。與學校體育不同,體育產業是一種融合性較強的行業,眾多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為學校體育教師;而體育產業融合地產、銀行、旅游、金融、健康產業等衣食住行各行各業,需要復合型極強的體育應用人才。體育應用型人才供給不足,使得體育企業不得不面臨“體育產業缺人才不缺錢”的困境,導致體育公司發展的腳步放緩。
2.2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廣義的校企合作,是指學校和企業建立的合作模式[9]。本文討論的校企合作是各類職業院校為謀求學校與專業同步發展,為幫助學生更好就業,運用與校外相關專業企業合作的模式,為企業培養供給專業人才。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201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體育服務業興起,體育賽事公司與體育培訓公司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各大高職院校也紛紛創設了體育專業,例如,體育旅游專業、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高爾夫服務與管理專業等。不難發現,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趨于培養體育產業市場服務型和應用型人才。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其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與社會體育專業相似,為體育服行業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我國體育應用型人才的來源分為以下幾類:1)學校培養;2)校企合作;3)個人主動參與培訓;4)孵化培育;5)人力資源與學校、企業互動形成新模式。[10]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兩者的供需情況如同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鐘擺現象”,如果鐘擺靠近學校,那么在校企合作中高校起主導作用,高校人才培養供給量充足,可滿足企業的需求,進而與企業進行合作,推動雙贏;如果鐘擺靠近企業,那么,企業起主導作用,高校的人才不足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導致校企合作供需矛盾,即需求旺盛,供給短缺。大量信息表明,僅在學校培養的體育人才仍不能滿足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甚至專門的體育院校也難以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常規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表現出滯后的狀態。因此,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的校企合作成為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2.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的具體表現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直接合作型與間接合作型兩類[11]。其中,直接合作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為了實現雙方利益,根據各自的需求而建立的直接合作關系;間接合作類型則是指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在某些中間力量介入的情況下而創建的合作,例如政府、行政單位及事業單位。
2.3.1直接合作型:“訂單”供給,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現代“學徒制”
校企合作的直接路徑是指學校與企業的直接合作。直接合作較典型的形式包括“訂單式”供給、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及現代學徒制供給。“訂單式”供給模式是指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學校按照企業的需求對體育專業學生開展教學,同時為企業培養應用型體育人才。大多數高職院校會采取這種方式,在保障學生學業完成的基礎上,同時幫助學生謀取就業的途徑,實現雙贏。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主要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以實現資源互補及優勢互補為前提,為學生、院校、企業三者搭建合作共贏的平臺。體育專業實訓基地的形式主要表現為,企業進行投資在校內創設子公司,或企業工作室,學校工作室由企業派人或委托進行統籌管理,由高職院校運營,將學生課堂搬到工作室實踐,幫助學生實現學業能力與就業能力同步發展。“現代學徒制”是指打通和拓寬人才培養的又一重要渠道,是校企合作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是一種就學即就業,半工半讀的模式,對學生和企業員工同工同酬,實踐與理論聯系的職業教育制度,對校企合作的優化起積極的作用。
2.3.2間接合作:企業進校園,課堂進企業,官方校企合作平臺
企業進校園的合作模式一般需要政府或其他第三方協助,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企業課堂”或“某專業實踐課堂”等;政府推薦學校與企業洽談,帶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觀摩學習,即“課堂進企業”。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是企業對學校進行教學培養的過程,此過程能夠使高職院校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迅速轉型職業人,使高職院校畢業生供給能夠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實現教學與就業一體化。高職院校體育相關專業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專業: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和高爾夫服務與管理專業,均以培養公共體育服務人才、體育賽事運營管理人才、體育場館管理人才、高爾夫運動人才等為目標,滿足新興體育產業的應用型人才供給。較為普遍的人才供給是,企業進入課堂進行培訓教學后,常常以帶學生實踐學習為由,引導學生到企業實習,僅僅考慮學生能夠為自己創造價值,而對于學生職業或就業能力的培養較少,當前企業進校園的現狀更多是利用學生的廉價勞動力,而不具備實質性的培養,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看似解決了企業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實質上仍未能解決體育專業型人才的供給。
2.3.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實證分析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作為全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為順應時代發展,圍繞學校“2235”創新強效工程,于2016年創立了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該專業以培養體育各類人才為目的,體育教研室各教師緊跟體育產業發展趨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項目。體育教研室教師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當前體育市場對健身教練、競技項目教練、體育營銷、體育賽事運營、體育場館運營等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現日益緊缺的現象,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為體育產業市場供給體育應用型人才,體育教研室借助學校體育場所成立校企實訓基地,包括跆拳道、網球、健身健美、舞蹈等幾大實訓基地(見表1),實訓設施齊全,設置體育運動專項實訓基地能夠充分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需求,同時與校外相關專業的體育運營公司共建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形式實現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實現高職院校人才供給和體育產業公司人才需求共贏,同時為學生搭建就業籌碼和就業平臺。

表1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體育專業校內實訓基地一覽表
2017年3月,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掛牌成立了“城建體育工作室”,工作室作為城建體育自主創業項目,是城建學院體育運營公司首次進校園的實踐,城建體育工作室是依托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建設而成立的體育運營公司,主要服務項目包括:場館運營(城建學院校內場館)、賽事組織策劃、體育培訓、戶外素質拓展活動的組織策劃、體育旅游、運動康復理療項目等等。體育工作室日常分擔專業教學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同時除指導教師外,部分學生會擔任工作室的某些崗位,讓學生感受到公司的氛圍,潛移默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培養學生的職業和就業能力。隨著人民越來越注重健康,健身成為主流,健身俱樂部的需求爆炸式增長,與此同時,俱樂部的競爭力在于私人健身教練,故對私人健身教練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這對于體育專業學生無疑是機遇。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體育專業抓住這一機遇,與廣州市動益健身學院(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與職業資格認證單位)建立合作,對城建體育專業學生進行健身教練國職培訓,達成校企合作協定,為通過國職培訓的學生推薦就業,滿足社會對私人健身教練的需求,推動城建體育與動益健身學院實現共贏。2017年7月,廣州健躍體育服務有限公司在凱旋宮體育館(城建學院體育館)舉辦了城建體育專業校企合作宣講會,標志著雙方合作正式拉開序幕。2016年廣州市教育部發布廣州市中小學“一校一品”及“大課間”的活動方案,各中小學校必須發展本校特色運動項目,出現體育特色項目教練的供給不足的情況,高職體育專業培養體育特色項目教練成為人才輸出的又一路徑。廣州健躍作為一家體育特色項目培訓公司,對于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的編排設計具有專業的策劃與培訓,專注于學校跳繩特色大課間編排設計及花式跳繩的推廣,曾先后打造多所花式跳繩特色學校。除跳繩培訓外,健躍體育還承接策劃廣州市花樣跳繩友誼賽等全民體育賽事,這對于城建體育的發展有積極地影響,雙方的合作正逐漸步入正軌,為學生的就業、學校的聲譽、公司的人才需求而言,兩者合作顯得極為重要。
3.1校企合作不深入,企業參與不足
校企合作已成為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最主要模式,“校熱企冷”的現象較顯著。首先,從學校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一些學校地處較偏遠地區,而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通常在人群廣泛、交通便利等節奏較快的城市,因此較多體育企業會選擇市中心等比較繁華的地帶,與合作的高職院校相忘于江湖。因此,出現學校所處地區企業數量少,合作企業距離較遠的問題,從而增加了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成本,所以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積極無法得到充分調動,高職院校與企業對于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認知不一致,導致校企合作不深入,影響高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另外,從企業本身角度而言,企業常常以企業運營是否盈利為出發點,以校企合作產生的表層利益為判斷標準,違背了校企合作初衷,有些企業甚至為了套取政府的人才補貼,只重視人頭利益卻忽略人才的培養質量忽略了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影響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3.2學生學業問題與企業需求間出現不對稱
長遠來看,學校對體育人才培養的模式與企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式仍存在不相適應的矛盾。眾所周知,國務院46號文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推動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體育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體育人才的缺口嚴重。易劍東曾在體育人才論壇中提出,目前體育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為滿足體育產業應用人才的需求,供給端應積極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但是在實際合作過程中,由于全日制學生以學業為重,常常出現企業與學校及學生時間協調矛盾問題。“訂單式”供給模式一般需要學生依照企業要求,到企業進行培訓,并為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為前提,但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校內學業及課程的學習。因此學業問題與企業需求間的矛盾問題成為推動校企合作實現共贏的根本問題。
3.3校企合作制度供給不足,實施機制不完善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國家雖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支持,但仍存在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表現為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實施保障,沒有對校企合作實施激勵和約束,容易出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及委托—代理問題。例如,學校與企業雙方沒有制度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容易出現學校與企業的利益交換現象,學校為企業供給體育專業人才,企業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為企業創造利潤,沒有對學生進行真正的培養。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不僅是學生或人才的受益者和使用者,同時也應成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者。校企合作制度缺乏明確具體的人才培養制度,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途徑模式上存在不合理現象。缺乏激勵約束機制,對于企業和高職院校而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培養人才,但沒有制定具體的激勵機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及企業的積極性,容易出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因此需要制定激勵約束制衡機制。另外,據調查顯示,眾多高校對于校企合作并未制定明確的監督評價機制,缺乏對校企合作制度實施過程及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與監督,校企合作具體實施過程中就會存在漏洞。
針對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圍繞供給側改革,從政府層面、學校層面及企業層面提出優化策略。體育專業型人才的供給側改革需要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同時考慮,提出以下建議:
4.1圍繞高職院校供給與體育企業需求,構建共贏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12]不僅是學校和體育企業兩者間利益交換,校企合作重形式輕實質的現象嚴重,高職院校為提升學校自身知名度,盡快通過升本評估,校企合作作為評估的重要內容,學校會主動尋找企業進行合作,而企業的出發點則以盈利為主,雙方出發點不一致,導致校企合作雙方難以實現共贏。鑒于此,首先,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應開設專門的理論課學習,在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學科能力的同時,使得學生具備供給價值,從而實施供給側改革。其次,大部分體育企業仍處于重視經濟利益為重點,因此企業應該轉變思維方式,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深度培養企業所需人才,融合人才培養環節,將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體育產業發展及體育公司運營的重要工作。第三,高職院校與企業雙方要明確雙方供需情況,對癥下藥,建立“雙創”意識,積極開展大眾創新創業項目,實現雙方共贏的長效機制。
4.2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
據了解,部分校企合作中學校追求應付評估,企業追求眼前利益,雙方只求滿足其機會主義,而忽略對學生的實質性幫助與指導,此時,便會歪曲校企合作的本質,出現剝削學生廉價勞動力等現象,因此,應避免校企合作單一培養模式,為適應社會需求,不僅僅局限于“訂單式供給”和“企業進校園”及“現代學徒制”的模式,積極拓展人才培養模式,了解相關企業的需求,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現代學徒制”作為新興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是探索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之一,具有借鑒和學習價值。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對學生采取“2+1”培養模式,換句話說,學校支持學生進行“半工半讀”實行2年專業基礎知識學習,1年到企業實習的機會;或者,學校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企業簽訂股份制,在學校創辦企業分公司,自主管理、自主經營,還可以由體育產業公司進行投資,體育專業學生可自主創辦培訓班,利用自身優勢實現創業,體育產業公司可定期到子公司進行考察與培訓,充分實現高校、學生及企業共贏。同時為解決學業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4.3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政府與市場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因此,政府要積極發揮在社會中主導作用,制定校企合作相關制度,制定規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對高職院校和企業制定針對性的激勵機制,例如高校培養人才數量及與企業合作融洽且取得良好成績的,給予獎金或優秀創新獎等;對企業而言,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可適當為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等。結合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辦法,對參與的高校、學生、企業進行激勵;同時對于在實踐合作過程中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應積極進行約束懲罰,制定約束機制。建立監督評價機制,鼓勵參與主體與參與客體,即高職院校、體育產業公司及參與學生對制度及制度表現形式進行客觀評價,并鼓勵學生對高職院校和體育產業公司的行為進行監督,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從而優化校企合作的發展路徑,推動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及體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經濟新常態視域下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引導政府對經濟判斷和整體調整的思路方針。我國體育產業的黃金發展對于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緊迫,體育人才作為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供給[13],是體育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優化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的運作模式,通過高職院校開展與企業合作的模式,推薦學生頂崗實習等多元化實踐教學,為企業培養體育人才,解決學校與企業對體育復合型人才的供給和需求,實現學生學校教育與崗位職業能力零距離接軌,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推動該體育企業的健康運營,同時發揮“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雙創理念,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雪,曹亞東.供給側改革下高校體育產業人才培養途徑研究[A]//2016年全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論文摘要集[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2]朱亞成.關于《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若干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3):85-92.
[3]朱亞成.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及其優化的研究[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14,10(4):275-279.
[4]朱亞成.體育運動學校轉型發展的微觀闡釋——基于北京市延慶區體育運動學校的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1):68-73.
[5]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Z].2014-10-20.
[6]朱亞成,王子樸.基于文獻計量的全民健身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2):42-46.
[7]朱亞成,王子樸.群眾體育轉型發展——2016年全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17,39(2):50-54.
[8]2017年紅牌綠牌專業最新出爐[EB/OL].http://www.sohu.com/a/150502797_544870.
[9]李海,陶李軍.高校校企合作共育體育專業人才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2):40-41.
[10]蔡運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7(6):24-28.
[11]潘斗鳳.民辦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3):114-115.
[12]王全綱,袁興國.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路徑探析——基于校企協同培育機制的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2):20-23.
[13]朱亞成,王子樸.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17,39(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