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延蒙,雷軍蓉
全運會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對競技體育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更能夠對群眾體育運動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健康是人人都應該重視的問題,2016年通過的就健康問題做出了重要部署,“健康”兩個字成了進入21世紀之后的一大熱詞,健康也是目前來說每個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健康、改善人體微循環,減緩疾病的發生。而且每一項運動都有其濃厚的文化內涵。舞龍這項群眾性的項目,切合第十三屆全運會“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理念,首次納入到全運會群眾競技項目。第十三屆全運會舞龍項目分為自選項目和傳統項目,自選項目表現的是龍的高、難、美競技性,而傳統項目則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傳統性。舞龍運動納入全運會,這將對舞龍運動的傳承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的比賽項目除武術外基本與奧運會相同。舞龍運動首次進入全運會的表演項目中,給舞龍運動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全國上下舞龍隊都想乘此機會在全運會上有精彩的亮相。全民參與全運會,更是借助籌辦全運會的契機,使全民健身與全運同行,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奠定群眾基礎。[2]
許多省在省內舉辦了選拔賽,例如:福建省舉辦的“我要上全運,健康中國人”的選拔賽吸引了福建省高校、廈門市、泉州市、龍巖市、三明市等17支隊伍180多名運動員參加比賽,規模也是相當的巨大。在更大的平臺和全民性、群眾性政策下,更多的隊伍參與到本次比賽當中,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舞龍運動的發展。
近20年來,隨著微電子、計算機、通信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媒介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及其技術范式,深刻而又不同以往地影響了當代生活方式[3]。全運會將舞龍運動項目的入圍采用網絡視頻海選,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多媒體時代的加速推,舞龍運動的也理應順應發展潮流,進入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本次參與視頻海選的自選隊伍多達45支,傳統套路多達33支。共涉及多達24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規??煽涨昂拼?,不管是從隊伍的數量、隊伍的層次、隊伍的地域。見表1、表2。
自選套路可以顯示我國目前競技舞龍水平的高低,通過互聯網網絡平臺征集海選視頻可以極大的促進各地區舞龍隊參與的積極性,首先,網絡視頻的沒有空間地域的限制,只要可以拍攝視頻就能夠上傳到互聯網平臺進行參選。其次,互聯網上傳的視頻可供全國各地愛好者提供視頻參考和借鑒。在了解對手的同時還可以相互學習,吸收其他隊伍的優點。通過表1可以看到參與第十三屆全運會的自選套路的舞龍隊大體分為各省的大、中、小學舞龍隊、農民體育協會以及香港的隊伍。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競技舞龍的規模弘大,群眾性強。我國競技舞龍在全運會的吸引下開展如火如荼,全國各省市的中小學正在組建自己的龍隊,舞龍這一運動項目在學校開展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這不僅促進了競技舞龍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達到健康中國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傳統舞龍的參與度也是熱情高漲,通過網絡視頻海選報名視頻可以看出,各省市大多采用自己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龍項目,經過器材的改良,套路的創編和故事性融為一體。傳統舞龍套路體現了我國廣大地域不同風格的舞龍特色和方式以及神話傳說。體現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結晶。譬如:連城縣廟前鎮的江氏“紅龍纏柱”就充分把當地的特色民俗斷頭龍舞龍方式,在舞臺上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以前只是聽說的或是沒有見過的舞龍呈現在觀眾面前。再如湖南省舞龍代表隊的傳統吊龍舞(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的是湖南苗族特色的獨特的舞龍方式:用長長的撐桿把龍吊起來舞的特色運動形式。龍舞文化傳播在苗鄉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歷史。但是,目前岌岌可危的是當地人學習吊龍舞的越來越少,再加上傳承人思想保守、缺乏創新,其境遇就更。通過互聯網絡平臺讓更多的人知道當地特色舞龍方式,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學習各地特色的舞龍習俗,不僅有文字解說,更有舞龍視頻,使得處于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表1 第十三屆全運會網絡海選視頻自選套路隊伍情況

表2 第十三屆全運會傳統舞龍網絡視頻海選隊伍情況
學校教育是傳遞文化知識的活動,它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同時對提升民族個體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知具有決定作用[4]。學校是培養國家未來棟梁的重要基地,也是傳承和發展我國教育最重要的機構,學校承擔了最重要的傳承力量,全運會群眾舞龍競賽,提供給了學校前所未有的機會,吸引了大量的學校隊伍參見本次舞龍競賽。從參與本次全運會舞龍的隊伍層次來看,大多數的隊伍是來自各省市地區的大、中、小學的舞龍隊伍,激發了學校的組織力量,使得校園舞龍隊伍的數量正在逐漸壯大,而且他們的舞龍技術也略顯成熟。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舞龍進全運會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的進程,同時也在提升我國國民的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群眾擁護。從課程改革的的角度來說,全運會群眾舞龍競賽項目加速了校園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增加了體育文化多樣性,提升了校園體育的趣味性。舞龍在校園體育中的地位正在逐漸提高,以學校為中心的傳承發展力量不斷擴大。
傳統舞龍競賽項目是表現各地不同舞龍習俗和表現演繹的傳統習俗,彰顯不同地區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中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結晶。我們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的研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促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綜合國力[5]。有些地區的傳統舞龍已經列入了省級甚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這就意味著這些舞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進入了不得不用一些特殊手段來保護的階段,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推進,尤其是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使得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地方性舞龍項目已經到達邊緣或者說是走向消亡。第十三屆全運會這這個時候把傳統舞龍項目加入到群眾競賽項目中來,無疑是給了傳統舞龍一劑良藥,使傳統舞龍項目展現在世人面前,全運會對民族傳統舞龍起到了保護與傳承的催化劑的作用,這是對舞龍運動極大地促進作用,這也達到文化強國所要提倡的和預期的效果。
文化強國戰略是要把優秀的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以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歷久彌新的精神品質,是全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寶藏[6]。舞龍項目經歷了,經久,沒有消亡的原因是舞龍擁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這些優秀的文化內涵,包括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節日的聯系,例如,每逢春節、元宵佳節、各地都有舞龍燈的習俗,人們把美好的祝愿寄托在龍的身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全運會舞龍項目比賽是不是在節日,但是這項運動所內含的文化,卻在悄無聲息的不斷發展和繼承。更有舞龍隊伍擁有自己的文化口號,這也是在不斷的創新和賦予舞龍新的文化內涵。例如湖南省舞龍隊(湖南師范大學)就有“競技龍 迎全運 利惠民 促健康”的競技龍文化口號,這也正符合全運會的“全運利民 健康中國”的口號。還有上海三林的恤就寫有“不舞龍 不兄弟”,這都體現了舞龍豐富而廣泛的不同文化內涵。
舞龍運動上升為全運會的競賽項目加速了我國舞龍運動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舞龍運動的區域文化交流,有利于舞龍學者相互學習交流,使舞龍技術規范化發展,提高舞龍運動的專業水平。從傳統舞龍來說,這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繼承。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里,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我國不同地區的不同民俗。別人可以走進我們的舞龍運動,我們的龍更能夠“走出去”,面對全中國,面向全世界,走向未來。全運會對舞龍項目的發展影響深遠,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復興。
參考文獻:
[1]韓梅. 發揮影響作用 營造良好環境——對后全運時期群眾體育運動發展取向的思考[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4):198-199.
[2]李振. 全運會對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影響[J]. 體育文化刊,2011,(04):36-39+42.
[3]劉中望. 媒介新技術:互聯網與當代生活方式[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95-98.
[4]鐘志勇. 學校教育視野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J]. 民族教育研究,2008,(01):109-112.
[5]張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5,(08):104.
[6]王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綜述[J]. 學理論,2015,(1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