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威
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并形成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處在知識激增時代的學生,尤其需要善于讀書,要善于在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理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而教科書和課堂學習都是有局限的。這就需要借助課外閱讀來填補課堂學習中自己在知識與能力形成上的空缺。
關鍵詞:初中生;課外閱讀;能力
“部編本”教材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2017年10月25日召開的“北大培文杯”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劇透了高考語文改革方向,明確指出,未來的語文高考要將卷面字數增加到10000字,增加閱讀的思辨性、復雜性、擴展性,要讓15%的學生做不完。改革的目的性非常明顯,就是要用高考這個指揮棒來倒逼一線教學重視閱讀,可以這樣說,得閱讀者得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也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并形成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處在知識激增時代的學生,尤其需要善于讀書,要善于在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理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而教科書和課堂學習都是有局限的。這就需要借助課外閱讀來填補課堂學習中自己在知識與能力形成上的空缺。
目前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尤其是閱讀能力方面,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就多年的教學體會和近期研究,在參考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課外閱讀才能真正的收到實效,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見的閱讀方法,教學中已經講過,學生可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但在課外閱讀中,還應補充一些,如:把好詞佳句,精彩的段落摘錄下來,注明出自哪一本書,有條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讀和朗讀有結合,好的段落可以大聲朗讀;有的段落要細心品味;一般的課外讀物,要求學生通過泛讀、略讀、快速瀏覽,以達到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的目的。短而精的書,要多讀幾遍;有助于擴大知識面的書,要多讀若干遍,以增加知識積累。篇幅比較長,或者內容復雜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寫閱讀提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要求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后,必須寫出讀書筆記或讀后感,作到“雁過留聲”。把自己讀書受到的教育和啟發,產生的感想和見解,整理出來,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效提高寫作水平。的基礎上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達到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二、依據學生情況推薦不同的讀物。
一個班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老師應認真掌握每個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他們選擇不同的讀物。閱讀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指導他們宣讀篇幅較短、內容連貫、內涵適當的作品。而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推薦他們讀篇幅較長、歷史背景復雜、內函豐富隱含哲理、手法新穎獨特的讀物。這些讀物的內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特色,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了情操,促進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由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
為了讓學生對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初中語文教材分別從四大名著中節選了許多課文。教學這些課文時,一定要把對原著的介紹確定為教學重點之一。課文學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夠的課后擴展訓練,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促使學生將課外閱讀變成自覺的行為。語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選一個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對一些重要作家進行較詳細的介紹,以引起學生對閱讀該作家共他作品的興趣。
四、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與寫作相結合,才能使課外閱讀真正為中學語文教學服務,經過學生的閱讀,老師應適時布置學生進行寫作,將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可采用日記、周記、隨筆等形式,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心得、讀后感,并針對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歸納主要內容,縮寫、擴寫、續寫、改寫、仿寫等多種形式的應用,既能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