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極教學要消除拙力,減少僵硬,注重身心放松,精神安逸;心態、肢體、呼吸、發力、頭腦空間等六個方面共同協調的狀態就是最高標準的放松狀態;通過練習的時間、環境、生理內平衡、中醫等學科進行闡述;為太極學習愛好者提出建議,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關鍵詞:太極拳;放松
前言
松為太極拳術之靈魂
有些人練松不成變為懈,精神萎靡不振。懈的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懈是人之自然本能。身體放松,是有意識的少發拙力,不斷壯大內氣和不斷增長靈性。通過放松結合其他多方面的訓練,而鍛煉出一種剛柔相濟的、輕沉兼備的、松活彈抖的螺旋式的整體勁。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刻地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要悉心體悟“松為太極拳術之靈魂”這句話。
松的生理科學闡述
肢體放松除了提高生物力的傳遞系統效率之外,還有增長所產生的生物力,產生生物力的大小決定了肌肉、肌腱、骨骼松馳與收縮之差的大小。大腦是人體氧消耗和能量消耗的第一中心,是人體各項活動的中心樞紐,腦減少耗能,這樣就能提高身體的做工效率,神經傳到的速度就越快,骨肉協調更加默契。
第一:心態的放松
陳式太極拳發源地在陳家溝,位于清風嶺中段,黃河流經村莊附近。楊露禪學拳經常爬上清風嶺山上,藏在樹叢中觀看山下的武學園拳師練拳,并在黃河邊上進行練習,為了不受影響,經常是帶上干糧,夜半時分到河灘空地上學習,從而達到了高境界的武學修為。可以看出,外界環境和內部心態的平和很重要,練習一定要盡可能的心靜平和。
一代宗師禹襄大師,在潛心研究武式太極后總結出一句話:“武學先在心,后在身。”心靜無為是實現松的前提和保證,練拳首要心靜。感覺神經中樞(大腦)松靜,思想集中,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才可以開始動作。在練習中,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聲、光、形、念、嗅等干擾充斥周圍,人很難做到全身心放松,需要借助外界的環境來達到心靜放松的狀態,如:
空間環境:空曠優美的山林溪邊;相對獨立密閉的訓練場館;
時間選擇:夜深人靜的午夜時間;清醒的早晨;或者空氣清新的雨后時間
輔助環境:舒緩的背景音樂;熟悉的搭檔;寬松得體的訓練裝備;熏香等
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讓急切的心情趨于緩和、坦然和寬松,繼而通過盤拳揉手的練拳達到周身放松肢體,少用拙力、不僵滯。
第二:中腑的松展
現在的散打實戰中和國際的各種搏擊術都能看到摔法和擒拿技術,尤其是抱腿摔的技術使用最廣泛;而太極拳師父卻不是這樣用的,抱腿就失去了太極的真諦,應該是借力而旋轉纏絲,在近對手身的同時讓對手的身體傾倒方向不和出腿方向一致,依靠自身的不和諧完成摔法。
“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節節貫穿的要求。腰胯以上松開往上領拔,腰胯以下松開往下沉墜,上領采天之氣,下沉接地之力,這就是松展的重要體現之一(若練低架拳求松展長功,宜注重這個要領,否則容易造成下肢僵緊不活,影響全身放松)。特別是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
1.頭部與臀之間的對拉弓勁,“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為上下對拉,保持勻稱。頂頭懸,尾閭收能使人體脊柱中正,下盤穩固。
2.肩肘、腕之間的對拉弓勁,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間的弓勁對拉,也產生含胸拔背與松肩松腕之間的對拉弓勁。
3.胯膝、足之間的對拉形成對拉弓勁的圓襠。
4.兩手與兩足之間的拉弓勁,兩手與兩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開,方向相反成對拉弓勁。
第三:關節的松沉
在太極練習中,有位專業拳師強調“初學拳是站著打,時間長了就會半蹲著打,最后就是坐著打;初學拳是手腳發力,時間長了就會用腰發力,到最后就是肚子發力”在不能理解的時候,拳師讓學員把手腕和小臂鎖住發力去折,不管哪位學員都不能把拳師控制住,經過多年的太極拳練習后才頓悟,所有學員都沒能破壞到拳師的重心,關節自然可以轉化開。
拳語:“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頂頭懸也會于自然中形成。松沉是動態的垂、落、塌、墜之勢,不是滯重、僵死的姿勢。所以在松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輕靈的同時,保持重心的穩定,練拳中要講求活而沉,通過推手練習將身和氣松下來,心隨意動,身發拳至。
第四:韌帶肌肉的收放靈活
太極拳運行猶如一條女生的布拉吉裙,當運轉起來時處處為圓,靜時又自然下垂。快慢由心而定。“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關鍵在于通過打拳,特別是通過松腰和胯襠勁的鍛煉,太極動作非圓即弧,腰胯帶動全身各部做螺旋的纏繞運動,合而螺旋,開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處處體現了公轉自轉的運動規律。“松活”能隨時靈活地集中于某一點,從而能發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勁完整。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松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
結論與建議
不論療病、保健,都應抱著練功夫的信念來練習太極拳,在“心靜用意,身正體松”的原則下,要求思想放松和肌體放松,認真正確地一個姿勢一個姿勢的練習從而直接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強,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減緩衰老進程。鄭曼青說:“體如能松,則百病不得上身,因體能松,則氣血流暢,筋脈和同,五臟始得平衡,上中下三焦,了無阻礙,則病何能侵其體也……茍能得其健康,便是袪病,能袪病,即能延年”。所以說,松的狀態以太極拳為形式,而鍛煉身體為目標,不去刻意計較得失,注重訓練過程的體會,就能練好太極拳。
參考文獻:
[1]武術思想與老子無為思想之耦合性研究, [J]. 夏承海.搏擊(武術科學) 2015年08期
[2]由松而靜,道法自然——漫說邱丕相教授的《悠悠太極養性情》[J]. 喬鳳杰.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5(02)
作者簡介:張會濤(1982.07—),男,漢族,河南新鄭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