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鳳梅
新課程把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強調學生是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應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構建一種情趣充盈、活潑生動、風采依依的課堂教學氣氛,從而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學習主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把握課堂導入的藝術性。
導入作為一節課的前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的閘門,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例如,在執教《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的時候,由于前些年的導入方法效果都不太明顯(即把各種各樣的物體和圖形直接展現給同學們看),這次我變換了道具展示方法:把各種各樣的物體和圖形裝進一個布袋中,上課的時候同學們看到我拿了一個奇怪的布袋走進課堂都感覺非常好奇,都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在大家的好奇心催動下,有同學已經按捺不住了,問道:“老師,你布袋里到底裝的是什么啊?怎么上課還有提著布袋來上課的?”說完之后,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看到此種情形,我說道:“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一袋很神秘的東西,現在還不能告訴你們,想知道的話大家一起上來摸摸?!痹挳呏螅蠹壹娂娚吓_摸著。全班同學都摸完之后,我說道:“大家剛才摸了之后,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了嗎?現在先不要告訴我,把你們摸到的東西畫給我看。”這樣一來,各種各樣的物體和圖形就在同學們的筆下呈現出來了,充分展現出了大家的想象力。在學生畫完之后,我把各種物體和圖形都從布袋中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觀察,這樣做比直接進行道具展示效果要好的多,有效進行了課堂導入。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創設情境時,我在注重生動有趣的同時,更緊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思考,并對以后課程的展開起到導向作用。因此,要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必須積極創設與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直觀、生動、富有新意的教學情境,使相對枯燥的數學知識呈現出動感和靈性,以此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逐步由好奇升華為興趣。
如在教“年、月、日”一節時,上課伊始我先問學生: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同學們都說:過!我又告訴學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年年都過生日的,有一位老爺爺,他到2012年才過他的第18個生日,你知道老大爺2012年有多大嗎? 與學生原來判斷結果大相徑庭的教學情境,引發了學生的好奇,自然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難道還有人在一年中不過生日?”的疑問自然激發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濃厚興趣積極投身到新知識的探究中,相對靜態的課堂教學在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下變得動態、活化。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逐步獲得探索與創造的感性經驗,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情感、智力、個性諸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和諧的發展、異步的發展、全面的發展和全體的發展。
如在研究長方形有什么特點時,我發給每一位學生一個長方形,讓他們自己來驗證長方形的特點。孩子們紛紛開動腦筋,有的學生尺量,有的折,有的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很快便找到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點”,并且能說出自是如何發現的。接下來,正方形的特點,我讓他們同桌進行交流和合作,因為前面已有了長方形的研究經驗,學生完成這項工作就更快了。之后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應該是本堂課的難點了,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組。小組成員們很快便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分工合作,他們在熱烈地交流著,想出了各種方法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在之后的匯報中,我聽到了許多的奇思妙想,這時我才感到,如果讓我直接來給孩子們介紹這種圖形的特點效果是遠遠比不上現在的。這種教學有利于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鼓勵學生創新思維。
沿襲以久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既要隱含“創新”因素,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余地。
如小學六年級學完圓柱體、圓錐體的計算后,為進一步細致探究圓柱、圓錐在不等底而等高等體及不等高而等底等體的幾種情況下二者的關系,可以布置學生課前做圓柱、圓錐的學具,并設置如下習題:(1)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厘米,底面積是9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個圓柱體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多少倍?(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底面積相等且體積也相等,已知圓柱的高是4分米,圓錐的高是多少?(4)一個圓柱體與一個圓錐體高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錐底面積是18平方厘米,圓柱的底面積是多少?好奇好勝的學生會用渴求知識而又疑惑的目光審題。教師就可抓住時機給予點拔,通過學生自帶的學具:圓錐、圓柱、沙子、大米、大豆等演示和動手操作,裝一裝、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試一試、議一議,找出二者之間的規律以及解這種題的方法。學生通過實踐就可以對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認識已從感性升華到理性,并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進而培養其創新思維。
總之,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就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強化教學效益觀念,在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才能切實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讓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