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雯
摘要: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是文學藝術群山之峰。我國一向被稱為“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揚名中外,流傳至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明確強調:學生“要努力提高對古今詩歌語言的感受力,體味詩中的積極情感,提升審美能力和境界”。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語文課程改革對詩歌教學的高度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都認為詩歌比較難教,他們在上詩歌課時往往都是走復述大意、歸納主題、概括表達方法的詩歌教學老路子,年年如此,課課如是。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進行美的賞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詩歌
詩歌是中學語文教學難度中較大的一種文體。究其原因,除了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定位不合理等因素外,沒有充分認識和把握詩歌自身文體的特點,而忽視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應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試從詩歌的作用入手,探討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技巧、誦讀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抓住詩眼
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一句,其中“擊”、“翔”二字有力地展現了作者的頑強斗志,這兩個字自然成為了詩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為傳神的詩句。像鄭愁予的《錯誤》,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一句即為全詩的精華所在。
二、吟詠吟唱,悅耳悅意
古詩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詠吟唱又不同與一般的誦讀,它需要一定的節奏和韻律。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種誦讀是讀者完全將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說是一種“無我之境”。如果古代詩歌的誦讀能夠達到這一點,那么學生誦讀的過程,就是學生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去晤見作者并觸摸其靈魂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獲取智慧經驗和情感的過程。
三、從語言切入
例如《再別康橋》為什么流傳至今為多數人喜愛,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類優美的句子打動人心的嗎?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愛和討論。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四、咬文嚼字,體會詩味
古代詩歌語言簡潔洗練,要求詩人在選詞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勝人之處,尤其分析成為詩眼字詞的豐富表現力,領悟詩人在煉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詩歌鑒賞的關鍵。另外有一種情況:由于傳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詩詞中常出現某字因版本而異的現象。雖然異文中一定只有一種是正解,但錯傳的字存在了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處,往往體現了傳承者煉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審美情趣,耐人尋味。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善于發現和充分利用這些變化,將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置于知情義結合的語境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遣詞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這種方式比較開放,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書本的約束。
五、由意象切入意象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詩人鄭敏有過十分精當的比喻,她說:“詩如果是用預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制板。”她又說:意象“像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它對詩的作用好象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對電子儀器的作用”。詩的創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對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樹》中選取了木棉和橡樹兩個主要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愛情觀,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卻用了相對的幾個意象來表達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
六、著力類比,不斷優化教學
在推進高中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在比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詩歌教學中類比教法,不斷訓練學生的比較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沁園春·長沙》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其與《沁園春·雪》進行比較學習。首先要讓學生說出自己更加喜歡哪一首,然后讓學生從詩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之處,比如詩詞中所呈現出來的意境美、氣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動詞美、結構美等,之后讓學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對詩詞美的理解,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文字材料。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詩詞創作思維的“大練兵”“大檢閱”。雖然學生在這方面的思維還顯稚嫩,甚至比較膚淺,但是可以讓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為小、化小為大,等等,從而讓學生的創作思維更加清晰,不斷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別人能夠做到的,我也可以寫。
七、通過課外閱讀來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多多進行課外閱讀,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感,對進行詩歌鑒賞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日常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課外時間以及早讀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學習過了《沁園春?長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其他的毛澤東的詩篇,諸如:《卜算子?詠梅》之類的文章,讓學生對毛澤東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真正體會偉人的內心世界。
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高中學生處于基礎教育的最高層次,已經儲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語言知識和人生閱歷,這些是欣賞詩歌的前提和條件。但與小說、散文、戲劇相比較而言,詩歌又有它的特殊性。篇幅短小,意蘊深刻,敘事簡練,情感內斂,它雖立足于現實,但又往往高于現實。詩人大多采取避實就虛的形式,或濃縮歷史,或觀照未來,或挖掘內心,學生很容易造成對詩歌理解的隔閡感。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詩歌的學習和考查,無論是著眼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其知識的邏輯性,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素質品質,塑造完美人格,都顯得尤為重要。詩歌鑒賞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