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
伴隨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會計轉型問題迫在眉睫,急需建立一個能夠真實反映政府資產負債、成本費用及預算執行情況的政府會計體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收入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并且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重要戰略部署。2014年12月,國務院批準了財政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確立了政府會計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實施步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全面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高度重視。全面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對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法治政府、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都有重要意義。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規定:“政府會計特指的是用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政府和政府單位財務收支活動及其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體系?!?/p>
我國財政部規定,全國政府單位自2017年1月1日起實行《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還相應補充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政府會計準則第2號-投資》、《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政府會計準則第4號-無形資產》,該準則明確界定了中國政府會計由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構成。其中,政府預算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對政府會計主體預算執行過程中發生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進行會計核算;政府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政府會計主體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和事項進行會計核算。政府包括各級政府、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
多年來,我國在政府會計領域實行的是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會計標準體系,會計目標更注重于滿足財政預算管理的需要,核算預算收入、支出和結余情況。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確認收入支出的不是以應收應付為準。而是以實際收到、實際付出為標準。
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整體采用的是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財務會計核算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收付實現制核算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要求。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內容開始出現內容較之增多,也日趨復雜的趨勢。政府會計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加強政府資金管理的需求不斷加深。當前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的缺陷不斷凸顯出來,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看,它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深化改革的需要,其次,在信息披露的程度上,也不能充分地反映和披露各單位的會計核算信息,這影響了我國政府決策的準確度和執行力。因此,為了能更好的使政府公共財政的社會效益及績效考評得到更好的提高,促進各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有力提升,完善各單位的財務報告制度,因此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深化財政會計改革,會計核算應完成轉變的過程。
本文的研究希望對權責發生制在行政事業單位的運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改革,提高政府財政管理水平,有利于政府建立合理的財務報告制度。
隨著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持續進行,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已經超出了起初設定的單純以預算資金收支管理為要求的范疇,被以績效為導向的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單位某會計期間進行業務活動所發生的各項成果和成本必須要準確,及時地反映出來。而采用權責發生制可以更加側重于對單位績效制度的革新和完善,可以在短時間內計量出單位運行和服務成本,使其直觀化,便于比較單位各項成本與績效考核之間的聯系與差距,分析問題出現的癥結所在,為領導層決策提供可信賴的信息依據,進而反作用于單位內部財務制度的改革完善過程。權責發生制下,可以有效地對單位績效工作進行計量,通過考核促進單位和單位工作人員的共同成長進步。與此同時在單位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單位及公務人員的工作效率,促進政府服務水平的提高,增加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樹立公眾對建立人民滿意政府的信心,并最終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