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訪
摘要:思維能力是一種數學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強有力的砝碼。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是很特殊的數學學習群體,他們要適應從小學數學的淺顯、單一的知識學習過渡到初中數學的多元化深一層的知識學習,所以數學思維的形成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思維
解題就是解題者運用數學思維對數學題的結構進行解碼,而這里所說的思維,它是解題者得以順利完成數學解題活動的心理特征,也是數學學習者數學能力形成的核心推動力。但受應試教育牽制,教師只一味地讓學生迎合考試,學生如同坐井觀天,在書本的狹窄空間里吸收有限的數學知識,這就造成學生的解題思維不靈活、僵化、保守。所以,教師目前要專注的不是解題量,不是學生對現有問題的解決效果,不是某一次考試學生能獲得的分數,而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思維能力是一種數學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強有力的砝碼。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是很特殊的數學學習群體,他們要適應從小學數學的淺顯、單一的知識學習過渡到初中數學的多元化深一層的知識學習,所以數學思維的形成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教師要以數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學的基礎。
一、教師引導下,學生數學探索能力的形成
探索才能更接近答案和目標,探索是發現的一個過程。擁有極強探索能力的學生,總能熟稔、靈活地駕馭思維的動向,對思維進行調節和控制。所以,有效形成數學思維能力也可以以培養學生探索能力作為起點。探索之行動源于一個疑惑,這也是愛因斯坦為什么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原因,沒有問題的提出,探索便進行不了,思維活動也就此“偃旗息鼓”。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使探索活動有效展開。在探索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能動性,讓學生靈活駕馭思維,對思維動向進行調節,獨立地運用思維解開一個個疑問。探索能力之形成,預示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能力之形成。
初中數學教材滲透著一系列的探索內涵,大部分都以一個淺顯的概念深入,延伸,產生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組成一個系統,環環相扣,牽扯出許多疑問。其中,涉及到圓這個概念,以這一概念深入、延伸,又產生出點、直線、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正多邊形和圓、圓周率等。以圓周率為例,圓周率在數學應用中是一個固定的數:3。14,那為什么是這個數呢?如何計算出來的?這是小學不曾想到和注意過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教師可將圓周率拿到初中幾何課上,并讓其融入幾何的具象性中,啟發學生智慧,讓學生猜想、鉆研、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探索能力增強,數學思維也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師引導下,學生數學認知能力的形成
數學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數學認知能力形成的基礎上的,沒有認知過程和認知能力形成的過程,數學思維如同海市蜃樓,虛幻,是泡影。認知又與探索不同,認知是對知識呈現出來的現象進行認識,而探索則是對知識產生根源的一個追溯,認知比探索行程更短,但在數學學習中卻更為重要。沒有認知能力,學生如同是迷失在數學知識之海的船航,找不到方向,隨數學之漩渦沉沒。在這里,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有幾個途徑。
首先是將抽象化具象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這可以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邏輯運用。從[HJ1。4mm]問題呈現出的現象認識問題本質,找出答案。以九年級上冊數學教材中所涉及的概率問題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突破數學抽象囹圄的束縛,可設計這樣一個可將問題形象化的情景:將一根粉筆拋向空中,直到落下。然后向學生提問:“這根粉筆落下去可砸到男生及女生的概率分別是多少?掉在地上及摔碎的概率又是多少?”結合這一情景及概率相關知識,學生對概率的運算問題的認知程度進一步加深,認知能力形成。
其次,教師可利用認知沖突對學生進行認知能力培養。面對問題的幾種可能性,學生認知飄忽不定,他們很想明確自己第一感覺下的可能性正確與否,于是求知欲被激發,思維也被激活,在認知沖突排除中,學生理解得到深化,認知趨向完善,認知能力形成。面對不等式a-2>5的時候,學生第一時間想到是在不等式兩邊分別加2,由此得出a>7。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制造認知沖突:“在兩邊同時加上2,目的是為了不等號方向不變。那么在較大一邊加3,在較小一端加2或1,不等號方向也不變,但a的取值就明顯不同了。”這時,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求知欲使其更加期待教學下文了。這時,教師便可進行不等式成立的條件的教學。
最后,教師還可設置懸念,加深學生數學知識的認知過程。懸念總具有某種魔力的,它可以讓學生欲罷不能的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并希于對知識急切的求知、了解。懸念為數學知識著了魔幻色彩,學生會感受到數學知識中滲透的極大樂趣。
三、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
靈活的數學思維來源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張揚。學生之所以有標新立異的質疑想法,有求異的思維意識,主要賴于這種源于內心品質之中的創造能力之潛在。創造指引學生發乎其所未發之言,興其所未興之事;也是標新立異之想法、求異之思維促使學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創造意識,形成創造能力。但創造不是“瞎編濫造”,它以數學教材為藍本,以知識的實際內容結構為依據,以科學,有理有據的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為手段。另外,創造能力的培養還要求學生求同、求異之思維相協調,共發展。在這里,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發揮想象,大膽言說的空間,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進行發散思維。
在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材中,關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不計其數,這些應用題多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表現出一種開放性和多角度呈現特點。對于這樣的題型,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獨立地進行思維拓展、發散,在科學分析、判斷、概括等基礎上,讓求同與求異思維相協調,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就的。這需要教師以持之以恒的耐心,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握教材的特點,從對學生的探索能力之培養,認知能力之培養,創造能力之培養出發,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