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翻譯史的源頭是佛經翻譯,而西方翻譯史則始于圣經翻譯.兩者雖然在具體內容,翻譯分期,對應的時代背景方面有所差異,但兩者都經歷了直譯,意譯,直意譯相結合的發展過程.本文對比佛經翻譯和圣經翻譯,以探求其異同。
關鍵詞:佛經翻譯;圣經翻譯;相識性;差異性
佛經翻譯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通過佛經翻譯,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哲學,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圣經的翻譯史是在公元前3世紀揭開它的第一頁的。從翻譯發展史來看,圣經翻譯應視為西方翻譯最初源頭,圣經翻譯理論則成為西方翻譯理論逐步發展成熟的依據。
一、佛經翻譯與圣經翻譯的差異性
(一)佛經翻譯
佛經翻譯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翻譯活動,它的興起源于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始于東漢恒帝末年,代表人物有安世高和支謙;發展階段是從晉代到隋朝,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鳩摩羅什;鼎盛時期是唐朝,以玄奘、不空為代表人物;北宋時已經式微,元以后則是尾聲了。
佛經翻譯最開始是根據西域僧人的梵語口授,在另找一人譯為漢語后加以潤飾。譯時多采用音譯的方法,這樣的譯本文字樸實簡單,旨在傳遞佛經源語面目。在往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又有了既精通漢語的印度高僧又熟練掌握梵語的中國高僧,內容和形式隨之有所改變進步,但仍偏重于直譯。東晉道安是著名的質派大師,力求直譯,主張保留原文內容與形式。他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理論。后秦高僧鳩摩羅什則主張意譯,他精通佛學又曉漢語,其譯文不論在語言的精美還是在內容的確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梁陳之間有著名譯者真諦,他主張采用直譯法,認為翻譯不可求”文”而失”信”。玄奘,是無論從譯作數量還是翻譯成就都無人能比的佛經翻譯大家,雖然他并未明確表示自己采用的是直譯還是意譯,但根據其譯文水準,人們普遍認為他的譯文做到了直譯和意譯的完美結合。
(二)圣經翻譯
圣經翻譯是西方翻譯史的起源。其走向經歷了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的過程。據《西方翻譯簡史》上記載,公元前3~2世紀的《圣經·舊約》是最早的圣經譯本,由72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翻譯而成的,后世也叫《七十子希臘文本》。這些學者在翻譯的時候追求譯文標準正確,譯本用詞不考究,因而晦澀難懂,譯得直白僵化,也不易理解。但是這個譯本特別準確地還原了圣經原籍的內容,所以被其教徒視為經典的圣經譯本并且在翻譯史上也有著特殊的位置。
馬爾庫斯。圖斯留。西塞羅(公元前106-43)是西方翻譯史上第一位翻譯理論家。他主張譯作應超過原作,譯作高于作者。西塞羅打破了翻譯只限于實踐而不涉及理論的局面。特別是他提出的“解釋員”式翻譯與“演說員”式翻譯,即“直譯”與“意譯”兩種基本的譯法,確定了后世探討翻譯的方向。
哲羅姆(公元347-420)翻譯了第一部標準拉丁語圣經。西方古代的翻譯家中,圣哲羅姆的翻譯方法最為系統。他認為翻譯不能死扣原文,最好采用更為靈活的方法。翻譯時應區別對待文學翻譯和宗教翻譯。圣哲羅姆認為直譯和意譯是互為補充的,承認自己在翻譯時有時直譯,有時意譯。 哲羅姆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對后世翻譯理論和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佛經翻譯與圣經翻譯的相似性
中國的佛經翻譯和西方的圣經翻譯雖然在內容、時期、信徒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具體方面有所差異,但卻有著相似的翻譯理論。
(一)都以直譯為主
在中國,佛經的翻譯在開始的時候大都采用幾近死譯的方法,這點和西方圣經的翻譯非常相似。在最初翻譯佛經的時候,譯者們不對梵語加以修改就譯成漢語,不加解釋,有時還會有音譯,這就造成這個時期的譯文很難讓人理解;西方最早的圣經譯作《圣經·舊約》,即《七十子希臘文本》也采用直譯的方法。
佛經翻譯和圣經翻譯初期之所以都是以直譯為主,一是因為譯者語言功底的欠缺。 當時許多主持宗教典籍翻譯的人員并非專業譯者出身,當他們無法找到匹配的譯入語時,就會采取音譯法或直接保留原文的句法結構進行直譯。其次, 譯者對待宗教經典懷有的虔誠態度,多數主持宗教典籍翻譯的人自己不僅是博學多識的學者也是對宗教虔誠的信仰者。在他們眼里,<<圣經>>原作的每個字、每句話都蘊含“深刻教義”,翻譯時如若稍有改動,就是對宗教權威的褻瀆。此外,當時翻譯經驗的缺乏使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直譯就是對原作最忠實的翻譯方法。他們很難正確判斷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采用直譯法,什么語境中應該采用意譯法。
(二)倡導意譯
隨后的中西譯者們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和翻譯經驗的積累,逐漸跳出字字對譯的束縛,注重意義的整體傳達,并不絕對排斥意譯。中國佛經翻譯意譯的代表人物鳩摩羅什,主張“曲從方言,趣不乘本”,即用婉轉曲折的漢語翻譯佛經,但不能改變原意,達到辭旨流暢,聲韻俱佳的效果;而圣經翻譯中多用意譯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認為在翻譯時遵循通俗明了的原則,采用大眾能聽懂語言,為的是讓廣泛大眾讀者能夠知曉明白譯文。中西方宗教經典翻譯開始以意譯為主,主要原因與翻譯的目的對象有關。因為他們的翻譯對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翻譯目的是為了讓教義被大眾所理解,因而需要使用大眾能聽懂的語言,所以譯文需要明曉易懂,這點直譯是很難達到的。
(三)直意譯結合
我國佛經大師玄奘精通梵語、漢語,又深通佛理,翻譯佛經出口成章,只要記錄下來便可成稿。故玄奘并不區分是忠實原文還是以意思為主,能直譯時直譯,能意譯時意譯。在玄奘這里,文質之間并無截然之分。這是翻譯經驗的長期累積和對兩種語言知識掌握提高的結果。西方在16世紀前還存在著直譯,意譯之爭,到17世紀后, 不再強調。英國1 6 1 1年出版的《欽定本圣經》是英國17世紀以致整個英國翻譯史上最重要的譯作。譯文質樸肅穆莊嚴、保存了原文的美感與風格,聲韻俱佳,體現了英國本土民族語言的風格。
三、結論
通過對比中西方兩部經典宗教文獻的翻譯過程,發現二者都經歷了從最開始的字字對應,再到為了使大眾所理解而注重譯文語言通俗易懂的意譯,到最后的直意譯相結合,依據特定情況而選擇適合的直意譯方法,我們可以發現看似毫無關聯的佛經與圣經之間其實也存在著很多共同點。當今世界一體化的局勢,使得翻譯活動更是將彼此緊密連接起來,翻譯理論與翻譯方法交流的便捷,加速促進了世界翻譯活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駱樂.佛經翻譯與<圣經>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4):57-59
作者簡介:盧蓉(1971—),女,漢族,畢業于四川師范學院,就職于宜賓學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