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發麗
摘要: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我國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有關于云南彝族花倮舞的表演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因此,本文針對云南彝族的花倮舞對其原生態的藝術特點進行探討,首先分析了花倮舞的起源,其次簡要概述了花倮舞的發展概況,最后分三方面對花倮舞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進云南彝族花倮舞的發展。
關鍵詞:云南彝族;花倮舞;藝術特點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背景下,人們開始逐漸關注傳統舞蹈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舞蹈開始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讓民族舞蹈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云南文山州一帶較為流行彝族花倮舞,其中廣南縣地區的彝族花倮舞最為經典,花倮舞不僅歷史悠久還帶有其獨特的民族色彩,其中以“S”前后驅動的舞姿是花倮舞的重要標志,婀娜的舞蹈動作中透露出彝族花倮人獨特的文化韻味。因此,本文將從促進花倮舞的發展角度出發,圍繞云南文山州廣南縣彝族花倮舞的藝術特點進行探討。
一、花倮舞的歷史起源
在云南文山州廣南縣一帶,彝族花倮人能歌善舞,其獨特的“S”形舞姿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當地又把花倮舞稱為葫蘆笙舞。在該地流傳著關于花倮人葫蘆笙舞蹈的一大傳說,而花倮舞的起源便從該傳說開始。相傳在云南文山州這個地方,在花倮人種族遷徙途中遭受破害,僅幸存了瑪索和其女兒紅妹,多年后蛇精將長大成人的紅妹卷走,瑪索為此傷心欲絕,痛苦不堪,在身體疲乏情形下服下了蕎籽,并產下一名男嬰。長大后的男孩得知紅妹的故事后遂決定和怪鳥一同前往蛇洞拯救紅妹,途中怪鳥停留在形狀巨大的葫蘆上,在怪鳥的擊打下葫蘆發出奇特的聲音,因此男孩將葫蘆帶回家并將其制成葫蘆笙,葫蘆笙的聲音讓蛇精痛苦難忍并擺動出”S”形的身軀,因此紅妹得到解救。從此花倮人將該傳說保存下來,并將其設計為舞蹈動作,寓意驅逐蛇精,至今便有了絕妙的花倮舞。
二、花倮舞的發展概況
花倮舞是云南彝族特有的傳統民間舞蹈,蘊含著豐富的音樂、舞蹈藝術和詩歌文化。在云南文山州廣南縣地區,花倮舞表現出其獨特的彝族文化色彩,是深受群眾喜愛的舞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主要分布于廣南縣的那灑鎮、那臘村、石碑坡村以及老挖聾等六個彝族花倮人村落。該種舞蹈是云南彝族歌舞中流傳度最廣的舞種,流傳至今開始有了踏歌、打歌的花倮舞形式。在廣南縣花倮舞大多是當地男女運用葫蘆笙演奏進行即興表演的,內容題材較為豐富,不僅帶有云南彝族風土人情的勞動歌,還有熱愛山川自然風光的感嘆,除此之外歌頌愛情也是花倮舞表演內容的主要題材。花倮舞的舞蹈動作較為粗獷,并且節奏明快,被我國的著名舞蹈家愛蓮老師稱為“東方迪斯科”。花倮人踏笙起舞,在重要的傳統節日上展現出彝族花倮人的歷史神韻,表現出彝族花倮人勤勞和淳樸的民族特征。
三、花倮舞的藝術特點
(一)花倮舞以大圓圈群舞的形式為主體
云南廣南縣地區海拔較高,地形特殊,資源較為稀缺,因此舞蹈成為主要娛樂方式,在彝族村落里花倮舞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具有直接聯系,并且花倮人將種族凝聚力以舞蹈的形式進行傳承,使得花倮舞的表演形式多半以群舞的形式出現,讓花倮舞成為廣南縣的舞蹈文化代表,突顯出廣南縣人民的頑強生命力以及淳樸自然的特質。花倮舞的群舞主要以大圓圈舞為主,在廣南縣地區由于地形崎嶇,使得舞蹈的展開多為地勢平坦的街道等地區,因此在云南彝族的傳統節日當天花倮人便聚集在一起,以圓圈的形式聞笙起舞,大圓圈通常由多個小圓圈構成,村落人數增多后便發展成大圓圈。通過大圓圈群舞的形式讓花倮舞表現出廣南縣各個村落獨特的彝族文化,讓彝族的傳統舞蹈得以繼承和發展,并且使花倮舞走向更大、更寬廣的舞臺,從而被人們喜愛和熟知。
(二)葫蘆笙吹奏與群舞隊形的轉換
在云南彝族文山州廣南縣地區,花倮人的舞蹈常以葫蘆笙來伴奏,并且花倮舞的整個節奏都受葫蘆笙吹奏者的控制,因此這對吹奏者和舞者都有極大的考驗,吹奏者需要熟悉舞者的舞蹈動作和節奏,而舞者需要記住葫蘆笙的旋律進行表演,以此達到動作整齊劃一的表演效果。花倮舞的動作以“S”形展開,所以要使舞者動作整齊,就需要葫蘆笙吹奏者的正確指揮,花倮舞的吹奏者體態或靜或動,下身微曲,上身向后略靠,通過跨、膝、腳的配合自然扭動。在花倮舞表演中,吹奏者的位置與群舞的隊形變換有著直接聯系,例如吹奏者在群舞的大圓圈中心位置,那花倮舞的隊形則以突出吹奏者為主,以圓圈的聚攏縮放形式、對稱穿花等形式進行表演。其次以花倮舞的舞群為中心,在站著跳以及起步跳的基礎上實現群舞的隊形變換,利用腰部以及腹部的擺動呈現出花倮舞的“S”形律動。除此之外,花倮舞伴奏者與群舞的互動也是舞蹈的重要表演形式,吹奏者在群舞之前可指揮舞蹈動作,在中間亦可以協調群舞隊形,讓花倮舞的隊形變得豐富多樣。
(三)以腳部動作為主,手、腰部動作加以輔助
花倮舞的舞蹈動作多半以腳部動作為主,因此花倮舞被劃分為跳跺型傳統舞蹈,和其他彝族風格的舞蹈不同的是文山廣南縣花倮舞多以葫蘆笙伴奏為主,舞者通過腳部的牙虐、牙慶、牙拉、牙降、牙穩、牙搞、牙敢等多種舞蹈動作進行表演,以腳部的踩跺突顯出花倮舞強烈的節奏感,亦或抒情表現男女愛情,亦或歡快明朗歌頌山川。花倮舞的表演雙臂受演奏葫蘆笙的限制,因此就需要手、腰部動作的輔助表演,身軀的自然扭動也成為花倮舞的精髓,舞者身軀的基本沉降再加上腰部的扭動,使得花倮舞在感官上有潮水涌動之感,展現出花倮舞獨特的魅力。
結語
由此看來,我國傳統舞蹈的魅力遠遠不止眼前所見,還需要我們不停的去了解和挖掘更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的舞種,從而使我國的傳統舞蹈文化得以發展。花倮舞不僅代表著廣南縣獨特的舞蹈文化,還承載著云南彝族花倮人的民族精神,獨特的“S”形舞姿代表著歷史的印記,我們不僅可以從舞姿中得到審美價值的提高,還可以感受到舞蹈文化的獨特魅力,望人們能通過筆者的研究熱愛花倮舞以及研究發展花倮舞。
參考文獻:
[1]白云武 云南文山彝族花倮葫蘆笙舞初探[J] 《北方文學》 2012(08)
[2]鄺嘉 試論大理巍山彝族葫蘆笙舞蹈的藝術特征[J] 《美與時代(下半月)》 2008(10)
[3]代琳娜 云南“兩姚”彝族葫蘆笙舞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12)
[4]王勇,陳義祥 走進花倮人[J] 《今日民族》 2005(07)
[5]趙增芳,蔣貴萍 百色彝族葫蘆笙音樂文化初探[J] 《大眾文藝》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