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環宇
摘 要 文章統計了《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近14年的相關報道內容,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分析,一方面觀察市民訴求的變化,另一方面觀測執法部門對問題解決的速度變化。此外,通過分析,也向相關黨政部門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 民生;政府;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6-0042-02
北京晚報《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創辦于2003年11月17日,持續關注市民訴求已有14年多,這是北京地區首個黨政部門和媒體合辦的欄目,也是北京晚報創刊以來存在時間較長的欄目之一。
作為搭建黨政部門和市民溝通的橋梁,從成立至今,欄目刊登了很多和市民生活相關的報道,反映了不少群眾的訴求。14年的連續報道,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群眾需求的變化,也反映了黨政部門執法力度和速度的變化。
在《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創辦之前,面對大量的社會問題和群眾訴求,信訪部門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群眾反映訴求的渠道還需要進一步暢通。那時,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是寫信、上訪,市長熱線老是占線,最多時一天能收到上訪信3?000多封,接待人員上千人,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在對原市委市政府信訪辦主任吳世民的訪談中,他表示當他深入到區縣社區調查研究時發現:“群眾反映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身邊的小事。但這些小事情,卻有80%都沒有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譬如有路燈不亮、暖氣不熱、環境臟亂等。
如果對這些小矛盾聽之任之,就會讓其從“小事”變成“大事”,導致政府工作被動,進而影響到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看法。因此,《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應運而生。
從欄目成立至今,北京晚報依托信訪辦12345(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熱線電話提供的線索,共報道市民反映的問題2?452件,其中涉及到供暖、跑冒、滴漏、出行、環境、擾民、私搭亂建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其中88%的問題都得到了有效和圓滿的解決。
1 市民需求問題呈現區域和季節特點
從季節性來看,在春季中,市民關注問題中排在前六位的是出行、綠化、環境臟亂差、擾民、停車以及跑冒滴漏等問題。在夏季,市民比較關注的問題包括出行、環境臟亂差、跑冒滴漏、擾民、停車、露天燒烤等。秋季,市民關注的問題涉及出行、供暖、環境臟亂差、擾民、停車、跑冒滴漏等。冬季,市民反應的問題多與出行、供暖、停車、跑冒滴漏、環境臟亂差以及排污有關。
從城區分布特點來看,14年來市民反映問題較多的多集中在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以及豐臺區。其中朝陽區最多,問題性報道占到了全部報道的24%。
從各區的辦結率來看,西城區是89%,海淀區是86%,東城區是90%,朝陽區是88%,豐臺區是91%。其中,住在西城區的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職能部門有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房管單位,而海淀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有市政市容委、城管執法分隊以及街道辦事處,東城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同樣包括街道辦事處、城管執法分隊以及市政市容委。而朝陽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豐臺區居民反映問題涉及到的相關部門和單位包括城管執法分隊、街道辦事處以及物業公司。
2 群眾反映問題類型和解決時間呈現時代特點
在2010年前后,不少居民對物業不滿的情況時有發生。隨著住房改革,商品房成了人們居住的首選,而由此帶來的則是物業管理上的缺失。一些小區發生了物業撤離,居民成立的業委會炒了物業的魷魚等矛盾,導致小區里原本正常的運轉成了沒有人管理,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垃圾得不到及時清理。另外,一些商品房小區因開發商遺留的歷史問題,例如臨時水電問題,讓物業在接管小區后成了替罪羊,一些原本不屬于物業的工作也被轉嫁到了物業頭上。由此,引發了重重問題。
在老舊小區問題上,不少問題涉及到跑冒滴漏以及電梯老化。尤其是不少建造于20世紀90年代的塔樓,電梯不僅擔負著接送居民上下樓、出行的任務,有些電梯還肩負著收發室的作用。和2000年以后的新房不同,老舊電梯的“人情味兒”似乎更重了一些。
而在一些平房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一些原本就已經老化的管線已無力承擔如此多的人口壓力,這就會導致平房院里出現供水、供電以及污水返水的難題。除此以外,園內栽種的樹木因樹齡大又缺乏相應的照料,也是威脅居民生活的安全隱患。在2008年之前,平房地區還經常會出現煤氣中毒的情況,隨著這些年的宣傳力度以及煤改電建設的進程,煤氣中毒情況已經很少見了。
近20多年的大規模基建,新建小區不斷涌現,不少在三環、四環,甚至五環邊上購買小區的業主選擇搭乘公共交通來上班,但是,由于一些配套設施的不完善,尤其是一些小區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使得在一些小區周邊出現了黑車、黑摩的占道攬客現象。
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準,導致一些老舊小區和企業單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引發的問題也間接地激化了敏感脆弱的“鄰里關系”。以老舊小區停車難為例,東城區板廠南里小區(北京晚報2011年12月19日10版)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區里既有崇文職工大學、龍潭中學、藍天幼兒園,也有北京空軍服務中心等單位,社區不僅僅是居民區,還承擔著教育、辦公等作用,因此,小區內矛盾重重,由此引發的停車難導致居民私裝地鎖,而私裝地鎖的泛濫使得停車問題進一步惡化,讓整個社區管理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2011年之前,每到夏天,不少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大多來自路邊大排檔擾民的問題,對于執法人員查處違規大排檔的行為,一開始一些食客對此是不理解的,在他們看來,夏天的夜晚,伴隨著習習的涼風,和哥們在路邊一邊侃著大山,一邊喝酒擼串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休閑方式。然而,隨著近年來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不少人開始意識到無照路邊攤存在的安全隱患,而隨著城管執法人員多年來持之以恒的工作,使得一些老大難、反復出現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近兩三年來,關于路邊大排檔擾民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了。
除了夏天的路邊大排檔,一些城鄉結合部或者是因城市功能改造而外遷的菜市場周邊常常會聚集著不少游商走販,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劣質的商品吸引著人們前來購買。近年來,人口疏解措施的陸續實施,使得無照商販的生存空間被縮小,占道經營擺攤的行為也得到了遏制。
這些老百姓們所關注的民生問題,很多都得到了持續性的關注,雖然解決周期比較長,但是在欄目的不斷督辦下,問題終于得到了根本的解決,譬如85天解決的木樨地北里7排平房院居民的公廁問題,5年的不斷努力解決了海淀區旗勝家園去北邊坐地鐵的需求,一年半解決了西客站北廣場電梯恢復正常使用。
3 解決問題不能僅憑一家之力
北京這些年的城市化建設,到處能看到塵土飛揚的工地,大基建時代讓這座城市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是城鄉結合部的地方因為蓋樓房,原有的破舊居住區被拆除,路面破損情況嚴重,這往往被周邊的居民所詬病。而隨著樓房的封頂,小區入住人數的不斷增加,周邊的道路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發生了變化:裸露的道路被硬化、很窄的小路被拓寬、無照商販聚集的地方因沒了市場再加上執法機關的治理逐漸銷聲匿跡……
在針對環境治理的問題上,涉及到的部門不僅僅是一家,往往一個看起來很小的事情,需要幾個相關部門進行聯動。同樣的問題,如果發生在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也不一樣,譬如養狗問題,如果小區里出現了居民不文明養狗的情況,居委會作為第一級單位可以參與到監管和勸解中,但如果養狗人將犬只帶入公園里,則由公園管理處來進行監管和勸誡。一個小小的井蓋,它的背后可能會涉及到13個職能部門,這是因為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井蓋的安裝是由不同的產權單位來進行的,一旦出了問題,如何尋找井蓋的產權單位成了困擾市民的一大難題。
雖然《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從一定程度上搭建了黨政部門和群眾溝通的橋梁,但是因為一些人為因素和其他條件的不具備,一些問題依然沒能得到全面的展現和解決,這不僅僅需要黨政部門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新聞從業人員對數據信息的采集進行詳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