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悅 尹莉 李夢雅
摘 要 隨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倉庫揀貨員、司機、流水線工人等工作未來都有可能被機器人所代替。而在新聞傳媒領域,新聞機器人的發展也令傳統記者感到擔憂。寫作機器人最有可能代替的是財經、體育、醫療等數據較多、模式較固定的新聞題材,這將促使傳統記者更加積極地轉向深度報道、分析報道。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傳媒領域的普遍擔憂,筆者將探討新聞機器人與傳統記者的優劣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 人工智能;傳統記者;自動化新聞;新聞溫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6-0127-02
1 機器人新聞定義
機器人新聞,是計算機輔助新聞寫作的一種通俗化表述方式,即新聞報道是經過電腦輔助完成的,新聞寫作依托事先編好的計算機程序和現成的數據庫信息,進行程序化、格式化的加工。
2 新聞機器人的應用簡史
1)國外應用簡史。機器人寫作最早在美國起步,關于機器人寫作的相關報道最早出現于2006年,信息供應商湯姆森金融公司開始運用電腦程序來替代財經記者,自動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2009年美國西北大學開發了“Stats?Monkey”,利用該軟件自動從網頁中抓取大學棒球比賽的數據信息,并在12s內生成一篇比賽報告。從2010年起,由敘述科學公司開發的Quill系統軟件撰寫了“十大聯盟”數千項大大小小體育賽事的新聞,它幾乎是在比賽中實時報道,稿件不管是在數量還是時效上都遠超以往。2014年3月,該公司發布了Quill? Engage平臺,即谷歌分析(Google?Analytics)應用。其功能異常強大,只要在目標網站頁面上加入代碼,就可提供豐富詳盡又簡潔明了的圖表報告。這是一個全面分析的軟件包,主要功能就是由敘述科學公司的自動化寫作平臺完成的。法國的《世界報》與Syllabs公司合作,在2015年的選舉活動中,用機器人寫手報道了數千條實時的各地選舉情況。
2)國內應用簡史。2015年9月由騰訊財經開發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自動編寫了一篇名為《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個月新高》的新聞稿件。同年11月,新華社宣布利用“快筆小新”進行新聞寫作,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前一周,由今日頭條實驗室研發的“xiaomingbot”寫作機器人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消息撰寫,賽事匯總等工作。
3 新聞機器人的優勢
3.1 強化了新聞的客觀性
新聞機器人以數據為核心,通過對存儲的大量數據以及圖片、文獻等資料進行篩選、整合成為一篇新聞,避免了新聞編輯部及新聞記者主觀因素介入對客觀性的影響。同時有助于增強財經、時政、體育、災難等各類新聞的客觀性,有效緩解客觀性不足和主觀偏見等問題。
3.2 增強了新聞時效性、精準性
人工智能機器人基于海量的數據儲存以及固定的模式化程序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生成一篇報道。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由機器人僅用時25秒完成的相關地震報道,其中包括鎮中地形、速報參數、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市、震中天氣、歷史地震、產出說明和5張圖片等。據報道,美聯社和雅虎有一部分體育、財經新聞由機器人撰寫,名為WordSmith的軟件每周可以寫超過百萬篇報道,系統每秒甚至能產生2?000篇。這種令人驚訝的速度與精確詳細的數據報道無疑符合了用戶對新聞時效性和精確性的要求。
3.3 緩解了新聞編輯、記者的壓力,賦予新聞工作者更多時間進行深度報道
《紐約時報》向外界透露他們有位聊天機器人可每天工作24小時。這種“勤勤懇懇、不知疲倦”的工作態度無疑是人類無法比擬的。現今世界變動愈發迅速,新聞報道愈發緊急,同時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信息,機器人可通過大數據、算法等對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同時為記者選題,這類操作模式可讓記者從繁雜的基礎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進行深度報道、分析性報道。
4 新聞機器人的局限
4.1 真實性存在隱患
新聞機器人基于網絡中大量的數據進行寫作,但網上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一旦數據受到污染或數據質量低,基于該數據所創作出來的新聞真實性必定遭到質疑。而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這類以訛傳訛的假新聞會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而傳統記者可以對信息進行必要的把關,選擇符合法律法規的信息進行編輯。
4.2 固定模式缺乏靈活性,使新聞同質化、快餐化
新聞機器人局限于財經、體育、天氣預報等形式簡單、格式固定的新聞報道領域,難以適應其他形式的新聞報道。同時新聞機器人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既有的素材進行嵌入完成,這類機械性的新聞生產方式缺乏靈活性。容易千篇一律,無風格,出現嚴重的同質化、快餐化。而傳統記者對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領域、不同體裁的撰寫。
4.3 簡單羅列數據,缺乏深度分析
新聞機器人是數據驅動新聞,由程序套用數據完成,因此在新聞報道中更多是陳述事實、羅列數據、描述狀況,很難有深度性的解讀和發現。讀者閱讀新聞不僅僅希望了解該事件,更希望通過新聞給予他們指導,幫助他們作出決策。而傳統記者基于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可以較好的對該事件作出深度分析,解釋本質,提出相應的參考對策。
4.4 文章缺乏溫度和價值導向
“新聞是有‘溫度的,機器人做新聞卻沒有‘溫度,很可能在曇花一現之后,優雅地死掉。”人們閱讀新聞不只希望面對一堆冰冷的數據,也希望通過閱讀富有人情味、富有情趣的新聞來陶冶情操、緩解壓力。同時新聞往往暗含一定的價值判斷,需要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新聞機器人新聞雖有利于價值中立,但缺乏必要的輿論導向。
5 新聞機器人與傳統記者的解困之思
首先,新聞機器人擁有時效性、不知疲倦、信息存儲量大的優勢,可以將人類從繁雜機械的基礎性新聞工作(如財經新聞、體育新聞)中解放出來,以便記者進行深度分析思考。同時對于災難性的報道,無人機、機器人可以幫助記者進行工作進而減少記者的人身危險。再者,基于海量數據,機器人可以幫助記者進行選題的發現與判斷,幫助記者收集數據并完成程式化部分的寫作。
其次,對于人工智能的選題與策劃,需要記者對其進行新聞法規的判斷取舍;對于人工智能生產的新聞,同樣需要記者對其進行內容審核與把關。人工智能所無法報道的領域、體裁,記者應積極介入,利用人性化的語言、深度性的思考使新聞變得更有溫度、深度。
再次,專業記者也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提升。
5.1 深入基層一線,挖掘新聞素材
新聞是跑出來的而不是抄出來的,群眾真實的生活是新聞作品的源泉,當一名作者僅僅滿足于新聞發布會、網絡信息的內容時,他就喪失了寫出一篇好作品的基本。腳上不沾泥土,就不可能做到“肚里有貨、筆下有情”。所以記者應積極響應國家“走轉改”政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
5.2 記錄生活細節,挖掘感人故事
記者與機器人最大的區別在于:記者用“心”寫文章,而機器人用“芯”套模板。2017年8月九寨溝地震機器人用時25s完成的一篇報道,人民日報一位編輯評論說道“面對災難,記者會哭泣,而機器不會。”新聞的作用在于感染人、鼓舞人,給人以力量,而冰冷的數據無法做到。因此記者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情感優勢,注重細節、挖掘感人故事。創作出有溫度、有情懷、有感染力的優秀作品。
5.3 堅守媒體責任與專業價值
新聞具有守望環境、整合社會、教育大眾的功能,因此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堅守媒體責任和專業價值,積極進行主流價值引導,傳播正能量。
“人”與“機器”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競爭。人與機器在未來更多的是協同關系、共生關系。機器人所替代的,是那些固定化,模式化,機械化、有明確規則的工作。對于新聞業務而言,新聞機器人所代替的,是那些在網上找新聞、抄新聞的記者。筆者認為,新聞機器人的出現,不僅不會代替合格的記者,反而有利于減少新聞抄寫現象,提高整個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人機共生、人機協同利于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新聞機器人的出現使得新聞行業可以更好的創作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有溫度、有深度的好新聞。
參考文獻
[1]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2017(1):8-29.
[2]匡文波.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嗎?[J].新聞記者,2017(1):60-62.
[3]馬維軍.人工智能時代記者如何突圍[J].青年記者,2016(8):61-62.
[4]劉瀅,陳明霞.如何讓“智能機器人”成為好記者[J].青年記者,2017(6):85-87.
[5]孫祥飛.新聞傳播學熱點專題80講[J].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