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 要 手機時代,信息傳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大眾更傾向于選擇“淺閱讀”。世界正在從厚變薄,相比起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獲取速度和信息量成為更多媒體和受眾關注的焦點,這讓媒體對于內容的梳理和標題的提煉顯得更加重要。
關鍵詞 淺閱讀;同質化;標題誤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6-0160-02
當手機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隨之發生變化。媒體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正在變革。
1 “淺閱讀”時代的機遇與困境
在紙質媒體為主流的時代,閱讀和信息獲取更傾向于“深閱讀”,手機時代,以往做讀書筆記、剪報的習慣,已經逐漸變為“設為書簽”“收藏”。媒體也更多地運用短文本來發出信息,微博140字時代培養出的短閱讀習慣,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眾多微博用戶。
除了對文字的“淺閱讀”,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因傳播方式的擴展而發生著改變。圖片、視頻、H5等超文本信息傳播方式,讓受眾能在蜻蜓點水的時間內迅速獲取大量信息。可以說,世界正在從厚變薄,相比起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獲取速度和信息量成為更多媒體和受眾關注的焦點[ 1 ]。
這種“淺閱讀”并不完全是壞事,它能讓信息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引導媒體探索更豐富的報道形式。這也讓媒體對于內容的梳理和標題的提煉顯得更加重要。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等特點,媒體報道一旦出現問題和不足,會被迅速放大,影響公信力和媒介形象。
2 新形勢觸發的媒體困境
手機時代,大眾在獲取信息時閱讀時間短、有時甚至只通過標題、配圖就對某一新聞事件或報道下定論。媒體在報道和發布信息時的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的理解和判斷。其中有幾個問題,尤其需要重視。
1)拼貼內容多,原創不足。原創內容成本高,部分媒體為了爭取發布時機,從“寫手”轉變成“剪刀手”,選擇轉載、整合,甚至“洗稿”偽裝原創稿件發布。這不僅讓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新聞類客戶端的內容同質化高,還可能造成媒體行業采編業務能力停滯不前。轉載其他媒體的原創內容,還面臨著侵權等問題。
2)未充分利用新媒體特性。近年來,傳統媒體也紛紛轉型,利用新媒體平臺發聲。但部分媒體僅利用了技術或渠道,沒有合理包裝,只是新瓶裝舊酒,將一次生產的內容不加轉變和包裝的在不同的平臺上發布。這些可以被稱為“僵尸產品”的新媒體內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 ]。
3)不加核實轉載,造成謠言傳播。近年來,新媒體平臺謠言泛濫,通過手機用戶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傳播,頻繁引起大眾焦慮和恐慌。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顯示,微信中被多人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文章中,常涉及食品安全、疾病相關、健康養生等話題[ 3 ]。《人民日報》引用的數據也顯示,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45%,以食品安全類謠言為代表的健康類謠言,已經成為了網絡健康謠言中不可忽視的一種大類型。
這些謠言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流向大眾,經過反復傳播后,甚至可能讓公眾形成刻板印象,使辟謠難上加難。某些健康謠言可能帶來個別食品、藥品等的搶購或者集體抵制,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還會增加民眾的焦慮和不安。
此類情況在涉及科技、醫療等方面的媒體報道中尤其多見。一些新聞報道在經過多個媒體轉載,起標題和內容整合后,可能已經與事實發生了偏離,或者其中的部分新增說法來源不明,卻未得到當事人、專家的求證。這時如果再有“標題黨”加成,很容易出現事實錯誤。
以2017年4月底至5月初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一篇題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為例,其中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研發的一種試劑盒,只需要取患者一滴血就能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文中并未提到一滴血就可以測出癌癥,這里就同時涉及了“標題黨”和信息未經過核實兩個問題。這一新聞被誤傳后,在網上搜索發現,2013年該團隊的專家就曾澄清過,表示“一滴血檢測腫瘤”的說法很不準確[4],不僅夸大了研究的作用,還可能誤導老百姓,讓人誤以為用一滴血就能測出來自己是否患癌,患了哪一種癌。
如果在發布前求證研究團隊或腫瘤專家,很容易就能確認說法和標題是否準確。只求發布速度,忽略這些步驟,很容易造成新聞事實。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只追求時效性而忽略真實性,對于媒體報道來說是致命的。
4)“標題黨”泛濫。“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精心斟酌出的標題,能提升大眾的關注度。雖然隨著微信平臺管理的加強,曾盛行一時的誘導分享標題已經并不常見,但一些聳動,甚至帶有誤導色彩的標題仍頻頻出現。
對“標題黨”的一種理解認為,這是一類在網絡傳播中,利用夸張、情色、唬人怪異、歪曲等各種極端聳人聽聞的手法來制作的標題,以吸引眼球誘,誘導點擊。[5]這類標題往往嚴重夸張失實,或者與文章內容關系不大。
諸如此類的標題不僅拉低了內容的格調,還可造成公眾對事件的嚴重曲解。虛假化的標題持續,容易引起網絡平臺中虛假新聞的盛行。某些夸大的標題,甚至就可能成為虛假新聞和謠言的造假源頭。在手機時代的“淺閱讀”中,沒有耐心看完文章,通過標題就下定論的人,可能通過不斷轉發,使得夸大虛假的內容在整個網絡傳播,造成整體新聞真實性的下降。
同時,在手機端通過“標題黨”誘導受眾閱讀相關內容,會讓大家更少看到真正優秀的標題,甚至讓大眾在長期浸潤在這類標題的情況下,喪失對標題優劣判斷的能力,對新聞的真實性判斷能力也隨之下降。如果因為“標題黨”污染網絡,很多人會只憑興趣閱讀,而標題與內容不符,又會讓人失望,反復的標題陷阱就好比“狼來了”,最終受害的是整個網絡環境。久而久之,大眾對于媒體和社會的信任度也會下降。
5)對個人隱私保護不足,間接引起網絡暴力。媒體報道中,對相關人員的隱私保護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些新聞中涉事人員沒有使用化名,或提到過多私人信息,就可能造成隱私泄露,甚至引發網絡暴力。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已經明確規定,不得涉及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這不僅利用法律規范了一度無序的“人肉搜索”,也值得深思。在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前提下,報道中對于所涉及人員的化名使用,肖像保護等如果做得不到位,網絡暴擊很可能迅速出現,造成難以預估的嚴重后果。
6)圖片使用不當。微博、微信的配圖,在近兩年來問題頻出。現在各家圖片網站對于自身的版權大多會進行追蹤,一旦發現侵權,會要求媒體進行賠償。除了版權問題外,人物肖像的使用等在媒體發布內容時也頻出內容。部分微信公眾號在商業行為中使用明星表情包圖片,就收到了律師函。對于名人圖片的使用,媒體應更加謹慎。
7)直播平臺的使用問題。有人說2016年是“直播元年”,這一形式也逐漸被主流媒體采用。從目前情況看,許多從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報道的主流媒體,還沒能夠充分發揮和利用直播這一手段的特點和優勢。有些媒體將直播當成是采訪,沒有與受眾充分互動;有些媒體的采編人員沒有經過充分鍛煉,缺少一個新媒體“主播”應有的專業技能和水平;還有些媒體沒有重視直播前的預告,影響了直播的觀看人數。
當然,直播只是一種手段,對于媒體來說,在直播后如何整理和反饋素材,將更好的內容呈現給受眾,才是對其業務能力的長期考驗。
3 視角和內容:任何時代都應關注
手機時代給媒體報道環境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但仍然有一些持久不變的東西。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往往充當著內容生產者和把關人的作用。這兩大作用,無論在紙媒時代還是手機時代都適用,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無論是否利用手機作為載體,網絡作為媒介,媒體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都需要得到保證。內容的審核、求證,以及對于標題的把控,正是檢驗媒體是否能充當好把關人角色的關口。反復推敲內容,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采,結合時下熱詞,利用或生動幽默,或讓人產生豐富聯想的風格起出的優秀標題,加強對于圖片、影像等的處理和判斷能力,傳遞出有價值、有力量、有思想、有深度的信息,才能真正發揮新聞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赟.淺閱讀時代新聞傳播的深價值[J].電視指南,2017(20).
[2]于洋,張音.新媒體需治“七種病”[N].人民日報,2015-04-02(23).
[3]唐緒軍,吳信訓,黃楚新,等.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祝葉華.舊聞新炒,“滴血測癌”背后的科學爭議[J].科技導報,2017,35(10):9.
[5]吳輝.“標題黨”現象的成因與危害[J].新聞傳播,2008(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