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晨報編輯部
朋友圈里的“曬十八”還沒有退熱,“00后怒懟成年人”的話題又迅速走紅。一段00后狂懟成年人的視頻走紅,“當我拿幾十萬上百萬的投資和獎金的時候,很多成年人還在打著王者榮耀,拿著基本工資,過著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但隨后不久,就被曝出其實是刻意炒作,其公司也被質疑為皮包公司。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如今,創業也要趁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創業行列,這本是好事。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擔憂,認為太多年輕人頭腦一熱就去創業,其實并沒有真正做好創業的準備,貿然創業,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社會中,創業往往是少數人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盲目地創業。比如,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市場信息,要有創業的人脈、途徑,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要有自身的一技之長等。在此基礎上,個人有創業的愿望,又有承受失敗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創業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在暫時沒有更好的就業選擇時,又恰好具備一定的創業條件,比如有一定的資金和想法,那么把創業當作一次嘗試,一次歷練,增加自身的閱歷,也無妨。當然還是要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或者利用已有的市場關系,讓自己的創業之路走得更遠、更穩健一點兒。
不可否認,大多數年輕人都有闖出一番天地的夢想,這是好事,值得鼓勵。我們當前的社會也在鼓勵創新,鼓勵創業。但如何鼓勵,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較高的行為,盲目的創業、單純的跟風,失敗的幾率更大。所以,應該從各方面創造條件,幫助、支持那些有夢想、想創業的年輕人,建立更理性的創業觀念,更清醒的認識,以及更充分的準備。

怎樣幫助呢?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學校,以前有就業指導員,現在很多學校也有創業指導員,他們既可以發現那些適合創業的苗子,也能夠幫助創業者打通市場的渠道,提供相關的咨詢等。再比如政府方面,可以搭建更多創業平臺,比如很多高新技術園區,本身就有創業組織,這些平臺可以給年輕的創業者展示自我、獲得機會的舞臺。
從社會輿論上來說,鼓勵創業當然也是好事,但也應該更加客觀地多方位地展現,多介紹成功的案例,肯定年輕人的創業精神,但同時,也應該多介紹一些失敗的教訓。讓準備創業的年輕人對未來要走的路,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準備,讓他們明白,創業不是一定成功,甚至成功率并不高,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家庭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說,父母本身有一定的條件和經驗,自然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幫助,或者父母并沒有相關的條件,但覺得孩子確實具備創業的能力,也可以給孩子更多支持。反過來,如果孩子只是盲目創業,只是跟風,覺得別人創業,自己也要創業,那么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更好地認清自己。即便依舊想要創業,也要沉下心來,積累相關的經驗,等到做好準備了再去創業。
現代社會,新技術不斷出現,也不斷創造著新的機會,而作為高新技術類的企業,其實在幫助年輕人創業上大有可為。一些創業行為比較緊缺的領域,比如一些互聯網平臺,互聯網新業態領域,不妨給年輕的創業者搭把手。因為創業者的創業行為,本身也在豐富著這些領域,讓他們有了更多的產品、更全面的服務。在未來,這些曾經幫助過創業者的企業,說不定還會和創業者成為合作伙伴,相互促進。
一個社會中,敢于創業的人,總體是比較少的。創業者總是少數,創業成功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有就業機會,還是要去就業的。我們鼓勵創業,但不鼓勵盲目地創業,同時,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應該給創業者更多的善意和幫助,既幫助創業者認清自己做好準備,也讓那些有準備的創業者,有一個更好的舞臺。
創業的事情,往往是抓住機遇、恰逢其時才能成功,和早晚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不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創業要趁早”,可能會產生某種誤導的效果。
從個案上來說,有人早早創業,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好像比爾·蓋茨,也有人大器晚成,就比如喬布斯,有人大學畢業就創業,結果失敗了,還有人退休后創業,反而成功的。所以,趁早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有一種飛蛾撲火的味道。
創業當然是好事,當前社會中,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所謂趁早,其實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比如想到了就去做,等別人做了就晚了,這叫趁早。其實,這種趁早的沖動,恰恰是因為機會并不成熟才產生的,機會成熟,只會是恰如其分,不必趁早。另外一種,年齡上的趁早,趁年輕有沖勁兒去創業,等到激情被消磨了,也就沒有創業的勇氣了。從本質上來說,和前一種趁早沒有太大的差別,和創業的成功沒有任何關系,反而很可能產生反作用,因為各種條件的不成熟而導致創業失敗。
創業是有巨大風險的事情,成功率到底有多少,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統計。但在其他方面,有一些數據,不妨做個借鑒,國外有統計顯示,一個企業推出新產品,成功率是1/23。一個企業推出23個新產品,最終只有一個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其他的22個都失敗了。事實上,能夠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已經比較成熟了。在市場上立住了腳,而且還可以雇用大量專業人士、投入大量資金去研發新產品。這樣的情況下,成功率都這么低,更不用說完全是市場新萌的創業者了。
所以,創業要成熟,而不是趁早。成熟的意思可以是多重的,做好準備,有好的產品,創業者本身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企業經營能力,包括情感、智商都適合創業。這樣的情況下,依然風險巨大,更不用說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去創業了。
今天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產業環境,讓很多年輕人產生了比以往更強烈的創業欲望,這是好事,是社會的進步。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很多年輕人對創業其實有認識上的誤區,以為開個網店、做個微商就是創業。事實上,即便在那些大的電商平臺上,賺錢的也是極少數,大多數靠著微薄的利潤勉強生存,甚至在保本經營,但他們依舊在堅持,因為他們期待的是未來。
未來是怎樣的呢?市場經濟發展越好,市場的各個方面就越是完善,留給創業者的縫隙就越小,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所致。在一個日趨完善的市場中,當你想要創業時,就會發現,每一個縫隙、每一個機會,都已經有人站在那里。互聯網確實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但到今天,這個市場也在不斷地成熟,不再是隨便跑馬圈地的空白地帶了。
年輕人不想給人打工,想自己當老板,闖出一番天地,是好事,值得贊賞。但同時也應該告訴他們,任何社會,創業者的比例都是很低的,成功的更少。有創業的想法很好,但不要以為有一個創意,就能拉到風投,就能大展宏圖,那不現實。在創業之前,盡量多做準備,在各方面都成熟的時候再去創業,更有把握一點兒,哪怕失敗了,承受失敗的能力也更強。
辛棄疾詞說“不信人間別有愁”,每一個人都曾年少輕狂,每一個人也都曾壯志飛揚。盡管大部分人的夢想和壯志最終都被時間消磨殆盡,但總有一縷痕跡留下,在歲月凋零后,在午夜夢回時,讓人想起,那些懵懂卻精彩的記憶。
社會越發達,個人的力量就越弱小,這是社會的進步。一個人改變世界的時代,恰恰是大多數人遭遇不幸的時代。但即便如此,誰又沒有青春莽撞的沖動?誰又沒有鰲里奪尊的渴望?所以詩人說“勸君惜取少年時”,因為再也沒有任何時間,能像少年時一樣,不問結果只重過程。努力在我,成敗不必在我,這不正是年輕的可貴嗎?
固然,每一句老成的勸誡都是經驗的傳遞,每一次諄諄的教導都是善意的提醒。但反過來,如果每一步都深謀遠慮,每件事都機關算盡,這世界豈不是也沒意思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