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嘉 陸瑢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覺得傷心、難過或是生氣時,會感到心痛,甚至有撕心裂肺的心碎感覺。近段時間,多家媒體都曝出,有患者因為遭受突然變故,悲傷過度導致“心碎”。心真的會“碎”嗎?為什么我們會因為情緒的變化感到“心痛”?專家告訴你,“心碎”原來真的是一種損傷較大的疾病,“心痛”也是真真切切存在著的生理疼痛。要想保護好心臟,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最重要!

“‘心都碎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這句話來形容極度悲傷。但其實這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還真的是一種疾病,的的確確會損傷我們的心臟。”安徽省預防醫學會專家李超表示。
“這種疾病在臨床上被稱為應激性心肌病,也叫‘心碎綜合征’,簡稱ABS。是指人因經歷重大外部事件打擊,比如親人去世、意外事故、家庭變故或重大手術、外傷等,產生極度哀傷或憤怒等強烈的精神或軀體應激時,交感神經大量分泌兒茶酚胺、心肌腎上腺素等激素,在這些激素的過量分泌刺激下,導致心臟心室收縮無力,出現心尖球形改變,這時心臟的跳動能力就會突然減弱,于是出現類似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俗稱‘心臟病’)的劇烈胸痛、胸骨后壓榨感、憋氣、呼吸短促、暈厥等癥狀,有的患者甚至直接表現為急性心力衰竭。”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心碎綜合征’多見于30歲到50歲的中年女性,且性格上較為急躁、易沖動、缺乏耐心、爭強好勝等的人群易發。”
李超提醒道,“雖然‘心碎綜合征’并不是真正的心‘碎’了,但這種疾病對身體的破壞力還真不能小視,會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如果癥狀持續不能得到緩解,甚至有可能因為血管持續痙攣,造成心臟驟停而猝死,尤其是對于已經患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更需要重視。而且這種疾病并非罕見病,每100位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兩位,其實這種疾病是‘心碎綜合征’導致的,只不過表征與心肌梗死較為相似”。
專家介紹,對于患有“心碎綜合征”的患者,目前專業醫師通常建議進行“雙心治療”,一個“心”指心臟,另一個“心”指的是心理,進行相應的精神紓解、壓力釋放,減輕心臟負擔。
“‘心碎綜合征’原來危害這么大,確實需要注意防范。不過我們平時感到難過或心情低落時,常常也有心痛的感覺,這又是為什么呢?這種心痛會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傷?”一些讀者提出了疑問。
“和‘心碎’一樣,不僅僅是情緒上的痛苦體驗,‘心痛’其實也是真切存在的,”對此,李超給出了答案,“世界疼痛協會曾對人體的疼痛做出界定,是組織損傷或者潛在的組織損傷導致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其中身體上的疼痛被稱為生理疼痛,情感上的痛苦的體驗被稱為社會疼痛。最新研究表明,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的產生機制可能存在交叉。而且,負面情緒會導致各種軀體癥狀,也就是說社會疼痛會導致生理疼痛。”
“的確如此,當我們心情壓抑、悲傷難過時,大腦皮層、植物神經都會發生功能紊亂,迷走神經張力升高,交感神經壓抑,加上體內多巴胺水平降低,心跳就會變慢,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就會缺血缺氧,于是就會感到心痛。同時,全身的血液供應也會減少,肺小泡擴張降低,我們會氣短、喘氣,感到四肢發冷,嘴唇變白。歌詞里唱的‘心痛到無法呼吸’可不是空穴來風。”安徽二級心理咨詢師尹波表示了贊同。
“不過,發生這種社會性疼痛的同時伴隨生理疼痛更有利于我們的生存,是有著人類進化學意義的。我們的心臟對于由情緒變化引起的血液激素變化很敏感,負面情緒產生的激素會給心臟帶來不適。所以當處在負面情緒狀態中時,身體對疼痛更敏感。而這種心痛是一個信號,是一種條件反射,它提醒我們應該平復情緒,尋找解決的辦法。否則,在長期的負面情緒下就容易罹患心臟病等疾病了。”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保護好我們心臟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平穩情緒。國家《心理科學雜志》發表研究顯示,經常傳遞憤怒、緊張等負能量的人患心臟病的概率更高,在憤怒出現后的兩個小時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是平時的4.7倍,腦卒中的風險是平時的3.6倍,室性心律失常的風險也明顯升高,這些都是猝死的罪魁禍首。”李超介紹。
“老話說,笑一笑,十年少。這可是有著科學道理,也非常重要的。研究顯示,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并持續15秒以上,可帶動大腦產生內啡肽,擴張血管,減輕血管壁炎癥反應。當然,我們提倡通過樹立積極情緒、克服消極情緒保護心血管,但不提倡大悲、大怒、大喜等過于激烈的情緒反應。就像古人所提倡的‘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可以說是保養心臟的座右銘。因為心臟不僅僅是我們生命動力的發動機,還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智能器官,我們的心理情緒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提起心臟的保護,尹波提出了建議。
對于心臟的保護,專家給出了一些基礎的建議。首先要消除抑郁、悲傷等消極情緒,學會最佳的放松技巧,樹立積極情緒。此外,要多吃碳水化合物,加強運動,降低心血管發病率。禁止大量飲酒,否則會損傷心肌,造成房顫。還要定期進行心臟檢查,關注兩個重要的指標:血液中總膽固醇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對于如今的年輕都市一族,由于生活節奏加快、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加,需要注意自己有可能出現的腹部不適。因為當心肌疲勞、受損,心律失常等情況出現時,心臟無法獲取充足的血液,年輕人往往不會表現出胸悶、胸痛的典型癥狀,卻出現腹痛等狀況、消化不良、腹脹,應當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