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妮 解道敏
[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李斯特菌感染情況,為新生兒李斯特菌臨床診治提供借鑒參考。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3月方便收集15例LM感染確診患兒的臨床資料,觀察15例患兒發病月份分布情況,對早發型與晚發型患兒的圍生期相關指標進行對比,開展血培養及藥敏試驗,總結LM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結果 1月和11月無患兒發病,4~10月是LM感染的高發期,占全年發病的80.0%;早發型(n=13)和晚發型(n=2)患兒在發病時間及感染途徑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發型發病時間<5 d,為子宮內感染,晚發型發病時間≥5 d,為生后感染;血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對左氧氟沙星為100.0%耐藥,對萬古霉素、利福平、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均為100.0%敏感。結論 兒科醫師應當加強圍生期感染控制,完善血培養及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治療,提高新生兒LM感染防治水平。
[關鍵詞] 新生兒;李斯特菌感染;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c)-0084-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of newborn Liszt R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Liszt bacteria.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4 to March 2016, the clinical data of 15 patients with LM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in 15 children was convenient observed. The perinatal related indicators of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children were compared. Blood culture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summarize the resistance of LM to common antimicrobial agents. Results In January and November, there was no morbidity in children.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incidence of LM infection was high, accounting for 80.0% of the total. The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n=13) and late-onset (n=2),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early onset was less than 5 d, which wa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nset of late onset was more than 5 d, and was postnatal infection. The results of blood cultur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 showed that levofloxacin was 100.0% resistant,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rifampicin, imipenem and meropenem 100.0%. Conclusion Pediatricians should strengthen perinatal infection control, improve blood culture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ational choice of antimicrobial drug treatment,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LM infection.
[Key words] Neonatal; Liszt infec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全稱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具有較高的低溫、高鹽耐受力,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種能夠導致人類感染的李斯特菌屬病原菌[1]。孕婦和新生兒是LM的易感人群,雖然目前并無LM暴發流行的相關報道,但臨床病例已逾數百例,而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新生兒LM感染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需要不斷完善和積累臨床資料以指導臨床診治工作的開展,從而降低新生兒LM感染死亡率改善新生兒預后[2-3]。該研究將回顧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間納入研究的15例LM感染新生兒的臨床資料,以加深對新生兒LM感染的認識,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間該院新生兒診治中心收治的15例LM感染患兒,均經血培養及腦脊液涂片確診,新生兒入組前已獲得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入選患兒中有男性患兒8例,女性患兒7例,胎齡36~42周,平均胎齡(38.55±1.64)周。15例LM感染患兒中有早發型13例,晚發型2例。
1.2 方法
①分析15例患兒的發病時間,統計不同月份發病患兒數量及百分比。②收集早發型與晚發型患兒及其母親的臨床資料,包括孕母分娩方式、胎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發病時間、感染途徑。③開展血培養及藥敏試驗,嚴格消毒后外周靜脈采集1.0 mL的血液標本,采用兒童專用血培養瓶收集,采集完成后60 min后完成標本送檢,采用專用微生物培養儀進行血培養檢測,24~48 h內如有菌株生長則儀器報警,如無菌株生長則持續培養至5~7 d,分離菌株需采用微生物鑒定系統進行菌株鑒定。藥敏試驗結果采用K-B紙片擴散法進行試驗結果的判定,標準參照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制定的相關標準,藥敏試驗結果分為敏感、中介和耐藥3種。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該組15例LM感染患兒發病月份分布情況
15例患兒的發病月份分布顯示1月和11月均無患兒發病,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兒發病。其中2月、3月、5月、7月、9月、10月、12月共有7例患兒發病,4月有2例患兒發病,6月、8月共有6例患兒發病。 其中4~10月共12例患兒發病,占全年發病的80.0%,表明4~10月是LM感染的高發期。
2.2 早發型和晚發型LM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對比
早發型患兒和晚發型患兒在孕母分娩方式、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各項圍生期指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發病時間及感染途徑上兩組患兒存在明顯不同(P<0.05)。見表1。
2.3 該組15例LM感染患兒血培養與藥敏試驗結果
15例患兒經血培養均為LM,藥敏試驗顯示除左氧氟沙星外對其他抗菌藥物均有不同程度敏感性,對左氧氟沙星為100.0%耐藥,對萬古霉素、利福平、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均為100.0%敏感。見表2。
3 討論
LM對圍產兒及新生兒都會產生極大威脅,是導致胎兒死亡、流產、早產及新生兒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通過血腦屏障引發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國外報道在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各種病原菌中,LM居第3位,僅次于大腸埃希菌和B組鏈球菌[4-6]。國內一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之前自開展疾病監測以來,LM感染報告病例僅有數十例,但近年來LM感染發生率有明顯升高趨勢,臨床報道的散發病例已達數百例,新生兒LM感染所致敗血癥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健康[7-8]。該調查研究發現15例患兒有13例為早發型,2例為晚發型,4-10月是LM感染的高發期,占全年發病的80.0%。對比早發型和晚發型患兒臨床資料發現兩者在發病時間及感染途徑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發型多為宮內感染出生后即發病,晚發型為出生后72 h后發病。國內陳梅[7]對10例李斯特菌感染患兒開展臨床研究,對早發型(發病時間<5 d)與晚發型(發病時間≥10 d)患兒的孕母臨床癥狀、分娩時間、感染途徑等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與該研究一致,此外,該項研究還分析了患兒臨床表現,發現早發型患兒多表現為敗血癥、播散性膿腫等,而晚發型則主要為腦膜炎,此為創新之處,可作為今后研究的參考指標之一。張國雄[8]統計了1 950例新生兒血培養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情況,結果共分離出168株病原菌,以感染革蘭陰性菌(55.4%)為主,其次為革蘭陽性菌(43.4%)、真菌(1.2%),藥敏結果顯示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敏感性較高可作為首選藥,與該研究結果一致。此外,他還深入對比了不同病原菌的耐藥性,此為該研究局限之處。革蘭陰性菌以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明感性較高,革蘭陽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對青霉素高度耐藥,可選用萬古霉素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不能進行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而需要結合藥敏試驗選擇和調整抗菌藥物,并加強動態隨訪,必要時可聯合使用多種抗菌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新生兒LM感染病情兇險進展快,開展血培養及藥敏試驗對疾病診治具有一定價值,一旦發現LM菌株建議醫師根據藥敏試驗以選擇和調整抗菌藥物。圍產期保健過程中應當加強LM感染宣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疾病控制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新華,王成虎,郭艷莉,等.新生兒李斯特菌感染九例臨床分析[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5,18(1):48-51.
[2] 楊梅,王志剛,封志純,等.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臨床特征及耐藥性[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2):1692-1695.
[3] 焦穎,張巍,劉巍巍,等.圍產期婦女李斯特菌感染情況及其新生兒預后[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6,16(2):117-122.
[4] 王琨.新生兒產單核李斯特菌敗血癥與腦損傷:附三例報告[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3,20(4):422-423.
[5] 趙霞,劉玉茹,張萌萌,等.單增李斯特菌感染引起流產1例的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6,27(3):276-278.
[6] 周衛萍.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致早產兒敗血癥1例報道[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21):3092-3094.
[7] 陳梅.新生兒李斯特菌感染10例臨床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4):2406-2407.
[8] 張國雄,胡雨婷,古漢福,等.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21):2616-2617.(收稿日期: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