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榕
每到旱季,沙鼠都要囤積大量的草根,準備渡過艱難的日子。每天在自家的洞口進進出出,滿嘴都是草根,從早到晚,辛苦的程度讓人驚嘆。但有一個現象卻卻讓人覺得奇怪,當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們度過旱季時,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一分不停地尋找草根,并一定要將草根咬斷,運回自己的洞穴,這樣它們才能心安,才會踏實,否則會變得焦躁不安,嗷嗷直叫。
看到沙鼠這樣,我在想,我們有沒有當過教育的“沙鼠”?
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接觸了許多校長,與他們進行了入心的交流,明顯感到有不少校長經常帶著焦慮,一種工作中無名的焦慮。
學校是一個特殊的單位,它每天聯系著千家萬戶,而且有可以掌控的學生。學校很容易就成為上面千根線的針眼兒,如果校長想把上級各部門要求的事兒都完美無缺地落實好,那就不能不焦慮了。
現在微信實時在手,一個朋友圈輻射的范圍都不小于一個廣播站。學校風吹草動,社會馬上知曉。校長的舉措與應對,必須考慮方方面面的反應,校長是平穩運行、八面玲瓏?還是勤于開拓、勇對指責?
擔憂學生學習情況、擔憂學校文化建設、擔憂學校沒特色、擔憂學校影響力。滿腦子家長的滿意度,學校的發展,政府的評價,社會的認同……是不是比沙鼠憂慮還多?如果成為教育的“沙鼠”,校長怎么會不迷失方向?
那么,校長該怎么辦?
校長需要有自己的定海神針。校長要熟悉教育規律,教育不能大干快上,就像禾苗不可以拔高,應靠陽光雨露,水土營養,在自然的環境下,一天天成長。噴灑激素,縮短周期,必將影響質量。
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學校里的水高水低,風大風小,校長要能夠預測預防。水熱水冷,“禾苗們”的抵抗能力,老師最清楚。校長的天氣預報,根據在一線教師那里。學校不是校長一個人的學校,應該是一個集中全校師生智慧,且能把這些寶貴思想開發集中運營起來的場所,把校長的思慮傳達給師生,讓大家來化解,分解問題和矛盾的同時還推動了學校發展。這樣,校長辦學才會越來越自信。只要有了自信,必然鎮定自如。
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需要大家辛勤勞作,耕耘不輟,也需要時不時地踏青放松,休養生息。這個教育大家庭,有一個生活節奏的問題,需要校長來把握。就像調弦,弦太緊太松都不好,調到最佳,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校長要根據教育節奏對教育資源進行分配和把控,孰輕孰重,孰先孰后,要冷靜,要心中有數,調成和諧悅耳的樂曲就是管理藝術。
校長所有的焦慮根源都是在用人上。學校管理最根本是管人與管事,事可由人去做,因此,關鍵還是人。每位教職工都是獨特的人,他們的興趣愛好、交際人脈、工作能力、個性特點都千差萬別。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這樣學校工作一般能順利順當順心;如果用反了人,不但要事與愿違,校長還常常搞得焦頭爛額。應當把管理學校作一門藝術,不斷摸索提高。
校長是本校文化的傳承踐行創新者。什么是本校文化?本校文化是本校獨特的,經過長期反復磨煉累積下來的,是一種文化氛圍,一股可以不受外界影響穩固的內在推力。它沉淀于校內,涵蓋所有師生,擁有強大氣場。本校文化是校長的靠山,是管理執行中的力量源泉,是校長平心靜氣管理的衡穩定力。
弄清了以上這幾方面,校長的焦慮還是可化解的。不當教育的沙鼠,我們呼吁學校管理者應當以一種平常心,維護一個平靜和諧的環境,大家才能夠認真研究我們的教育問題,真正穩步提升我們的教育質量。因為只有平心靜氣辦的教育,才是最愉快、最平穩、最幸福、最科學的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師范附小)
編輯/趙卓然